李乃胜:强化认知能力,提升控制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发布者:hyfzzx发布时间:2017-10-30

海洋世纪进一步唤醒了人们的海洋意识,而海洋意识首当其冲的是海洋国土意识,海洋国土又自然而然地与海洋权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归根结底,海洋权益与蓝色国土密不可分,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海洋主权和海洋话语权,昭示着一个国家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海洋竞争实力。

具体地说,海洋权益是指一个国家在海洋事务和海洋活动中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包括领海主权、岛屿主权、海域司法管辖权、海洋资源开发权、海洋空间利用权、海洋污染管辖权、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权。

一、维护海洋权益是沿海国家的必然选择

就自然环境来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温床,大气的襁褓环境的净土,资源的矿山。就人类社会来说,海洋是生存的空间,食品的基地,药物的源泉,商贸的窗口,航运的通道。人类进军海洋的风雨历程和蓝色文明的演化历史都雄辩地证明,谁占有了海洋,谁征服了海洋,谁就拥有了全世界。

1、海洋是国防的前哨

早在古希腊时代,海洋学家狄米斯托克就曾经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890年,海权理论的集大成者——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马汉在其名著《海权论》中,详细阐述了海权对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他认为,海洋是联接世界的通道,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历史上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是海权的易手。前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认为,国家海上威力的实质就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最有效地利用世界大洋的能力。中国周边国家中,印度尤其重视海洋战略和海军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度就把海军列为建设重点,全面推行“印度洋控制战略”,努力扩大控制范围,加强远洋进攻能力,并在印度洋推行以威慑求扩张的“东延”、“西扩”、“南下”战略,并谋求其海上力量进一步向中国南海等海域辐射。日本是个岛国,深具“危机意识”,十分重视拓展海洋疆土,步步推进大陆架扩张、并肆意冒领抢占大洋无人岛屿,进而占据周边200海里为半径的广袤海域。而且在国际海洋事务中,凡涉及海洋主权都表现的特别强硬。

我国是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大国,海洋地理岸线资源、港口航运资源、海洋水产养殖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海洋产业就业人数三千多万,超过世界上一个中等国家的总人口。因此蓝色经济在我国举足轻重,海洋权益事关国家核心利益。

2、海洋是资源的宝库

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人类已探明的就有20万种之多。仅海洋浮游植物的产量每年高达5000亿吨,海洋鱼类每年的可捕量达3亿吨。仅就中国管辖30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有机碳产出量来说,与我国18亿亩耕地的农作物基本相当。

更重要的是被称为全人类国际公共海底的深海大洋蕴藏着储量巨大的未来战略性资源,譬如:深海油气藏、海底可燃冰、热液硫化物矿床、大洋多金属矿产、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海底石油可采储量约1350亿吨,海底天然气储量约140亿立方米,此外,全球海底可燃冰的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一次性化石燃料总储量的四倍以上。同时,在广袤的深水洋底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硫化物矿床和富钴结壳,其每年的生长量就远超过现在全世界的年均消耗量。因此,海洋战略性资源相对于今天人类需求来说,堪称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仅就海水中的“原盐”来说,如果都提取出来堆放到陆地上的话,平均厚度会超过200米,全人类都会被埋在白色的原盐中!

由此可见,谁掌握了开发海洋战略性资源的技术,谁就开启了未来蓝色经济发展的大门。

3、海洋是蓝色的国土

进入2l世纪,随着人口爆炸,人均陆地资源逐渐枯竭,海洋在世界格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潜在的巨大资源,人们认识到海洋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第二疆土”。海洋大国纷纷抢占国际公共海底,新一轮“蓝色圈地”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

2007年俄罗斯利用“和平”号深潜器在4300多米深的北冰洋海底率先插上一面钛合金的俄罗斯国旗,暗示该区域归俄罗斯所有,各发达国家纷纷效尤,引发了新一轮国际公共海底的争夺战。特别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融加速,北冰洋航道逐渐露出水面,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立刻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再加之北冰洋难能可贵的生物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导致环绕北冰洋的五个大国重新瓜分北冰洋,用新的“伊路利萨特”条约取代历史上早已国际化的“斯匹次卑尔根”条约,试图把原属国际公共海域的北冰洋变成五个国家的“内海”。

沿海国家抢占“外大陆架”更是吵得一塌糊涂。澳大利亚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率先获得了25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引发世界各国争相申报,争相宣称自己拥有宽广的外大陆架,导致了一系列难以调和的海域之争。

当前,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着复杂的形势,除了岛礁主权、海域划界、资源争端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外,还面临专属经济区划界、外大陆架竞争,国际公共海底,海上通道安全和海上恐怖主义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

4、海洋是崛起的舞台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发现巴哈马群岛,西班牙国王当即把这一天定为西班牙的“国庆日”,一直延续到今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美洲土著部落来说,可能是灾难,但对觊觎海洋已久的西班牙帝国来说,是彻头彻尾的“新生”。一年之后,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亲自炮制的“教皇子午线”,把蓝色的地球一分两半,东边归葡萄牙所有,西边收入西班牙的囊肿。“两颗大牙”轻而易举地瓜分了世界。这充分体现了海洋权益的特殊意义,也留下来了人类历史上不堪回首的荒唐往事。

接下来,西欧小国荷兰,凭借着海底浅层丰富的泥炭资源,迅速靠航运而称霸海洋,17世纪初,一万多条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游弋在世界各国的大小港口。小小的英伦三岛,秉承“面向海洋发展”的原则,自1588年“英西大海战”一举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之后,迅速成为海洋霸主,率先靠蒸汽机带来的工业革命进入了“大国崛起”排行榜的前列,一度成为称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国”。到1815年,英国海军舰船的总吨位达61万吨,几乎等于世界各国海军的总和。再往后,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海洋这个广袤无比的蓝色舞台上各显其能,不断弹唱着一曲曲“劈波斩浪”的胜利凯歌,上演着一幕幕“大国崛起”的蓝色话剧。

二、我国面临着海洋权益竞争的严峻形势

我国是雄踞太平洋西岸的沿海大国,拥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大陆岸线和一万六千多公里的海岛岸线。近年来,国家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不仅是以钓鱼岛为中心的“东海划界”和以南沙群岛为中心的“南海争议”问题,而且我们还必须面对世界海洋强国试图重新瓜分国际公共海底的全球性重大战略问题。

1、“蓝色圈地”成为维护海洋权益的焦点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可以主张200海里宽的大陆架,可以从事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一些拥有宽广大陆架的国家,还可以扩到200海里之外,但最远不得超过350海里,这就是法律意义的“外大陆架”。在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被沿海各国早已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外大陆架”的重新划分就成为各国拓展蓝色疆土的焦点。外大陆架的重新划分被普遍认为是世界版图的最后一次大修改,现在世界各国对外大陆架的争夺已经达到了公开化、白热化的程度。

联合国专门成立了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接受沿海各国关于外大陆架的申请。到2009年5月13日的最后期限为止,共有69个国家单独或共同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了50个“外大陆架”的划界方案和39项界限的初步信息,美国、日本、俄罗斯、欧洲各国等海洋强国,纷纷递交申请,意图扩大蓝色新国土。

太平洋是“活动型”大陆边缘,由于海洋板块的俯冲汇聚,形成了独特的环太平洋岛弧海沟体系,进而产生了著名的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造成了狭窄的大陆架和陡峭的大陆坡。而大西洋和北冰洋都属“被动型”大陆边缘,发育了非常宽缓的大陆架。中国位于东亚大陆边缘,面对着茫茫太平洋,不仅自然大陆架相当狭窄,而且大多存有“争议”。所以如何直面西方海洋强国抢占“外大陆架”是一个无法廻避的现实矛盾。

国际公共海域的“蓝色圈地”,对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以上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某些海洋强国凭借海洋实力和在联合国的话语权,强取豪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就相当于从中国人的兜里挖走了五分之一。我们绝不可能坐视世界强国抢夺全人类的公共财产,但又能怎么办?因此,强化海洋权益意识,有效保护和利用海洋国土,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

2、战略资源成为维护海洋权益的根本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不建立新的能源体系,能源危机将席卷全球。陆地资源危机的逐步加剧,人类资源危机意识的加强,促使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国际海底及资源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这块“区域”总面积约为2.517 亿平方公里,占海洋面积的69.7%。丰富的海洋战略资源让世界各国纷纷以维护海洋权益之名,行争夺海洋资源之实,美国、欧盟、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相继出台了国家战略计划,都不约而同地瞄准了海洋战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俄罗斯试图控制整个北冰洋航道;德国宣称要造世界上最大的深海钻探船深入北极;加拿大、美国和丹麦同样都对北冰洋虎视眈眈;美国、巴西都将墨西哥湾的石油开采放在首位,连地处偏远的挪威、日本、英国都纷纷加入到了墨西哥湾石油开采当中。目前,世界海洋强国纷纷强化海洋科技支撑,研制海洋工程装备,支持大洋科学考察,毫无疑问,目标都是蕴藏在海底的无穷资源。

中国是迄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陆地资源捉襟见肘。概括地说,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的一半,但中国肩负着巨大的世界责任。中国人依靠自主创新,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20%以上的人口;中国的计划生育整整少生了“一个美国”;中国的“脱贫”解决了几千万人的贫困问题。但中国未来的资源在哪里?海洋是必然的选择,特别是海洋战略资源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3、海域划界成为维护海洋权益的目标

海域划界涉及永久性的国家主权和海洋利益,各国历来高度重视,并对海域界限的确立高度敏感。目前,世界各国的海域划界纠纷众多,冲突不断。比较典型的有俄罗斯和挪威的北冰洋海域划界;朝鲜和韩国的黄海划界;日本和韩国的独岛之争;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对孟加拉湾的划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和阿根廷因马尔维纳斯群岛在1982年爆发的那场战争。各国之所以对于海域划界如此重视,主要原因在于海洋权益的维护必须通过海域界限的确定来实现,尤其是对于岛屿的争夺,一旦取得岛屿的主权,国家领土就可向外延伸,海域界限则能延伸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因此,通过海域划界来协调争端、确立主权、维护权益,是各国普遍采取的手段。

海域划界争端是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中之重,也是最棘手的矛盾和最严峻的挑战。中国与韩国、日本、东盟各国分别在黄海、东海、南海都存在海域划界争端,在我国管辖的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中,争议区就达150万平方公里之多,尤其是中日间的东海问题和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南海问题最为突出。中日关于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主要集中在钓鱼岛的归属上。相对于东海,我国南海区域安全形势则更加复杂,虽然我国多次就南海问题与东盟各国进行双边和多边协议,但目前形势仍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南沙群岛的众多岛礁沙洲被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侵占,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生物资源被大规模掠取。近年来,越南每月都派出多艘船只赴南沙海域“执勤”;菲律宾定期派出舰机赴南沙和黄岩岛实施“主权”巡逻;马来西亚则频繁实施专项巡逻行动,其目的都是加强对所占岛礁海域的管控。同时,东盟有关国家竭力拉拢美日和欧洲各国,以合作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名义,试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达到利用美日欧强国对中国施压的目的。

三、维护海洋权益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根本保障

在当前强敌环伺、强盗逻辑肆虐的国际背景下,面对新的国际格局变化,海洋权益的维护和海洋战略性资源的争夺将会愈演愈烈,促使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确立相应的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海洋维权战略。

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一件长期的、复杂的战略任务。当今世纪,如果把全世界看作一个“地球村”的话,中华民族的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许多传统强国视中国的崛起为威胁,不愿意看到发展中的中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会不断地为中国的发展设置各种障碍。我们一方面不容置疑地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另一方面尽量争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形势下,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利用同一片海洋,打造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稳定的和平海洋环境。

1. 提升海洋意识。

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基础。必须从娃娃抓起,牢固树立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产业意识,形成全民族的“海洋自觉”。

首先是提升全体国民的蓝色国土意识,使之真正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疆;通过海洋专家向公众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宣传钓鱼岛列岛、南海诸岛的名称、位置、历史沿革、自然资源环境和地理地貌特征,使广大国民充分认识到我们的海疆富饶美丽,不容分割。其次是进一步向世界宣示主权。不论是历史事实,还是国际公法,对这些所谓的“争议”海域,我们都拥有无可辩驳的主权,我们完全有理由据理力争。并积极利用民间组织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的灵活性,引导其配合政府的外交活动,发出共同而有力的声音。第三是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确表明我国传统海疆界线的具体地理信息,用明确的国界线替代现有的“南海九段线”。密切关注有关国家在争议海区的动向,对其明争暗占行为予以坚决反击。

2. 坚持史法并用

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我们既有“历史主权论”的优势,又符合“法律规定论”的现实。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国际公认的法律为准绳,在兼顾和适度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有可能达到求同存异、和平解决争端的目的。某些不义战争中的侵略国,因为某些国家的偏袒,强行占领别国祖先留下来的海岛,属于典型的强盗行径和窃贼伎俩,在法理和道义上都站不住脚。我们承诺爱好和平,永不称霸,但并不代表可以任人欺凌。

东西方文化的特质决定了各自在国际事务中的态度,西方国家的进攻性与东方国家的防守性差别非常明显。面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复杂课题,我们必须学会统筹兼顾,需要学习西方文化“矛利”的长处,充实我们“盾坚”的优点,做到攻守兼备、进退自如。

中国的兵学经书《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虽通篇表写战争,但实则暗喻非战,战争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中国人向来崇尚和平,但从来不惧怕战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国不畏战,再强大的敌人也会束手无策。90年的历史证明,撼山易,撼中国人民解放军难!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东海和南海都是我国的“核心利益”,我们绝不会轻易让步,如果有人胆敢冲击我们的“底线”,我们的军队绝不会答应。

3. 提高认知能力。

探索海洋、认识海洋是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前提;全面掌握敏感海域的基础数据和权威性调查资料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基础。目前,我国拥有堪称世界一流的海洋科学考察船队,拥有世界一流的深潜装备系列,通过进一步实现海洋观测仪器装备国产化,将大幅度提升海洋调查能力,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当好开路先锋。

一是强化海洋科学考察实力和观测勘察能力,积极开展大洋科考,加强对深海、极地、外大陆架等重点海域以及深海油气、海底可燃冰、热液硫化物矿床、大洋多金属矿产、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调查研究,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供基础数据。二是深入开展敏感海域的详细科学调查研究,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数据模式,以权威性的科学调查成果和第一手资料,为解决划界争端提供国际海洋科技界认可的科学依据。三是积极关注周边国家的动向和进展,把握国际海洋科技动态,组织专业队伍研究相关国家的海洋战略和划界方案。并利用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交流,阐明我国蓝色国土的科学内涵,努力扩大中国在海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四是构建完善的海洋监测和应急体系,重点发展包括海洋国防保障技术、海洋国土监控的关键技术、应急反应处理技术、海洋实时资料提供技术,建立浮标、雷达、卫星、深海空间站、深潜装备相结合的海陆空立体海洋监测体系,提高对海区的实际监测能力。五是在国际公共海底和无人无主的大洋岛礁适当建立中国的科学标志,证明中国人曾经在此调查作业,中国科学家对此早有研究,适当表明中国的权益所在。

4. 强化控制能力。

只有有效地控制海洋,才能真正确保海洋国土完整;才能保证航运商贸安全、科学考察安全、资源开发安全、产业发展安全;才能拥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因此,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强化对海洋的控制能力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提升控制能力首先是发展海洋国防军工技术,包括水面、水下、海底信号探测监听技术;攻击性、防御性的水面和水下武器装备研制技术;水下和海底的海洋军工设施建造技术;水面、水下和海底的海洋国防航道环境探测技术;海上应急反应调控技术。

努力提升对海洋的控制能力,不仅是对我国的管辖海域能够实际性管控,对国际公共海底、对深海远洋也能体现足够的控制能力。美国、俄罗斯等海洋大国都是如此。中国海军不但能“看家护院”,保证我们的管辖海域的海洋主权,还要在国际公共海域维护国家利益,保证国民安全。同时,对抢夺国际海底战略性资源的过分行为,对愈演愈烈的新一轮“蓝色圈地”,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中华民族应该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说“不”。

海洋军事力量是控制海洋的基本保障,实施军民融合战略,集成优势海洋科技力量,掌握核心技术,突破关键技术,强化海洋军事国防实力,构建国际领先、攻守兼备的海洋国防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根据目前世界军事格局的变化,我们必须通过海洋军工的自主科技创新,建立起一支高、精、尖、强的现代化海军。

5. 实施“屯渔戍边”

我国东海、南海的划界争端虽然错综复杂、由来已久,但说到底其根源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海洋油气资源的发现。二战之前,除极少数渔业资源纠纷外,基本上不涉及划界问题。如果当时稍加重视,在原本属于我们的海岛上“有人”的话,就不至于酿成如此复杂的局面。但“有人”需要很高的成本代价,需要解决怎么生活,需要安居乐业,需要子孙后代。派军队驻守,保家卫国本无可非议,但长此以往就难以为继。因此,面对国际形势和舆论特点,面对远离祖国大陆的特殊位置,面对适合海洋渔业发展的海情特点,根据今天我国的海洋科技能力和国防实力,实施屯渔戍边计划,耕海牧洋,寓军于民,可能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明智之举。

南沙群岛海域美丽富饶,渔业资源极其丰富。阳光、碧海、沙滩,环境诱人。广袤的水域非常适合渔捞、养殖,只是因距离太远,我国渔民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因为运输成本昂贵,海洋产业难以开展。由此可见,以海洋渔业为基础,打造新型的海岛城市和海上城市,集渔捞、养殖、加工、贸易、旅游于一体,在因地制宜的特殊政策指导下,加之海洋新能源和海水淡化技术的支撑,极有可能会迅速形成规模化的新兴海上城市,达到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屯渔戍边”的目的。

钓鱼岛周边的闽东渔场和台北渔场历来就是我国的传统渔场,中国渔民世世代代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但近年来受到日本长期封锁和不断对我渔民骚扰,无法实施正常的渔业活动,并且这种控制性的封锁愈演愈烈。日前,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强调对于重点边远岛礁及周边海域要开展深海、绿色、高效养殖,建立海洋渔业综合保障基地。近年来,十万吨级的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包括整船平台、养殖系统、物流加工系统、管理控制系统、生活服务系统等组成的平台体系,能容纳数百人的起居生活,能满足3000米水深的海上养殖,并具备12级台风下安全生产、移动躲避超强台风等优越功能,也具有供应补给和应急能力,这也标志着我国具备深海大型养殖平台建设能力。若干深海养殖平台集中在一起,就是一座漂浮的“海上城市”。

在钓鱼岛周边海域部署一批大型养殖工船,形成规模化深水养殖产业,既是对渔业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又是改变近海密集化养殖的新型养殖产业升级;既可利用现阶段全球航运业和船舶制造业不景气,对废旧船舶改造进行二次利用,又可借助军民融合发展机遇,打造新型海洋装备产业和深海养殖业耦合发展模式。远海养殖工船提供的延伸供给保障,与海警巡视遥相呼应,就形成了一条特色的海洋资源保障线。根据当前形势,推出“屯渔戍边”计划,打造大型养殖平台集群,构建屯渔戍边的“民间舰队”,发挥其“于民谋利,于国谋权”民间桥头堡作用,既符合国际舆论导向,又是低碳环保的生态资源修复;既有助于解决近岸养殖空间拥挤的矛盾,又发展了新兴产业。

总之,随着海洋强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随着国人海洋意识的强化,随着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随着我国海洋军事实力的增强,雄踞太平洋西岸的13亿炎黄子孙,有理由、有能力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有信心、有志气为人类的蓝色文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