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推动山东海洋强省建设

发布者:张士洋发布时间:2018-05-12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山东因海而立、依海而兴,自古就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山东海洋发展。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希望山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深入实施世界一流港口建设行动等“十大行动”,吹响了山东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的号角。根据《方案》,山东海洋强省建设以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为目标,全面建设山东国际航运中心。到2022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6.5亿吨,其中外贸吞吐量达到8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00万标准箱。

整合港口资源——适时组建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山东将把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整合优化沿海港口资源,提升港口建设现代化水平,推动陆海联动、港产城融合,着眼于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努力打造高效协同、智慧高端、绿色环保、疏运通达、港产联动的国际化强港。

  《方案》指出,整合港口资源。成立省海洋港口发展委员会,适时组建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提升山东省港口整体效能和综合竞争力,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跨国投资经营集团。

  探索建立大港口管理体制,积极落实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开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进口岸监管服务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提高通关效率,优化口岸通关环境。

  推动建立全省港口和航运企业联盟,促进港航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组建集装箱、矿石、煤炭和液体散货等各类专业化合资公司,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打造智慧港口——推进信息技术与港口服务监管深度融合

  《方案》要求,打造智慧港口。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港口服务和监管的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无人码头,到2022年,新建3—5个自动化码头泊位,初步形成世界一流的智能化港口网络体系。

  发挥青岛港在信息集成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领先优势,逐步向信息技术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现代物流及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运营商转变,建设世界一流的物流强港。争取在青岛港、烟台港试点开展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加快烟台港、日照港信息数据联网和标准化建设,推进港口内部信息横向互联互通,构建集成化、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

  推动渤海湾港加快建设“货运一单制、信息一网通”的港口物流运作体系。

建设绿色港口——2022年主要港口通岸电

  习总书记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方案》要求,建设绿色港口。发挥青岛港、日照港国家级“绿色港口”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标准高起点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优良、生态健康的新型港口。

  推进靠港船舶岸基(港基)供电工程,到2022年,主要港口全部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施大型港口设施“油改电”工程,加快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有效减少港口周围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港口群”。

完善集疏运体系——推动成立多式联运发展企业联盟

  《方案》强调,完善集疏运体系。健全完善现代化港口设施,重点建设原油、LNG、集装箱、客(滚)等大型化、专业化泊位,完善深水航道、防波堤、锚地等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疏港公路、铁路、管道,强化港口与铁路、公路、内河水运等枢纽的有机连接,实现主要集装箱、大宗干散货港区与物流网络的直接连通。

  完善海公、海铁等多式联运体系,推动成立全省多式联运发展企业联盟。推进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等示范工程。支持建设青岛“一带一路”跨境集装箱海公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支持济南建设内陆港,推进小清河复航,开展济南至青岛铁路双层货运集装箱运输试点,强化济南陆海转运枢纽功能。

  到2022年,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达到85%以上,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

  做强航运服务——

  加快发展中高端航运服务业

  《方案》提出,做强航运服务。建设青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加快发展航运金融、船舶和航运经纪、海事仲裁、船舶租赁、船舶交易、电商服务等中高端航运服务业。

  强化日照、烟台航运服务区和青岛第四代航运产业垂直立体园区建设,增强“一带一路”青岛航运指数的权威性,建设航运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培育国际化的大型海运企业和码头运营商,打造世界一流航运品牌。

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打造一流海工产业集群

  根据《方案》,山东将面向深海大洋资源开发,主攻核心设备国产化,重点突破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深海空间站、极地冰区平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装备、核电装备、智能化深远海养殖装备等海洋工程平台的研发建造,发展深海智能输气输油管道、深海油气勘探、水下采油系统、超大型海上油田设施一体化拆解等海洋油气装备。

  创建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支持青岛建设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基地,打造青岛西海岸海西湾国际一流海洋石油工程产品制造基地,支持烟台建设中国海工装备名城,威海建设海洋装备制造基地,潍坊、济南建设海洋动力装备制造基地,日照建设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海洋渔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东营、滨州建设石油装备产业基地,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船舶制造——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

  《方案》指出,引导船舶制造企业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淘汰低端无效产能,推动企业并购重组、强强联合,提高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

  山东将接轨国际造船标准,提高船舶设计制造智能化、绿色化、集成化水平,重点发展超大型油船和散货船、高端客滚船、高端远洋渔船、邮轮游艇、游钓型游艇、河海联运船舶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建设青岛、烟台、威海国家高端船舶制造基地和青岛、威海、日照游艇产业基地。推进船用低速机、压载水处理系统、柴油机废气处理系统、20兆瓦和40兆瓦级电力推进系统、水下机器人等自主研制,建设潍坊、青岛、济南、淄博等船舶动力装备产业基地。加强船用仪器仪表、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导设备等配套设备的研发制造,提高船用设备自主化水平。

  根据《方案》,山东省级每年将筹集不少于55亿元财政资金,重点围绕实施“十大行动”,全力支持海洋强省建设。到2022年,山东将实现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力争到2035年,基本建成海洋强省。

  文章来源:中国水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