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发布者:张士洋发布时间:2018-05-23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情况做出了三个重要判断,那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这个压力叠加主要指的我们排放物 大气、水、土壤污染排放,都在陆续达峰。我们现在还处在经济增长和环境排放挂钩的阶段还没有脱钩,又处在一个爬坡的时期,这个时期环境压力是最大的,也是最艰难的一个时期。”

与此同时,随着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老百姓对生态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是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以前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这种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要满足老百姓对生态的需求,任务艰巨,它需要方方面面的攻坚。

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说:“总书记这次谈,我觉得是一种很深刻的认识,比如东南部单位国土面积,差不多每平方公里有600人左右,有的地方还要更密集一些,而发达国家每平方公里大概有30多个人,有的才几个人,所以要达到同样环境质量目标的话,就人均就个体而言,我们要付出更高的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有压力、有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机遇。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让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到了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怎样跨过这个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个原则: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专家认为,在六条原则当中,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我们把它称为绿色现代化。从黑色发展到可持续发展,进而到绿色发展。黑色发展很明确了,就是吃祖宗饭,造子孙孽,可持续发展是不给子孙造孽,绿色发展我们就称之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它是一个全新的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源于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实践与思考,同时又根据实践的要求,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王一鸣认为:“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一个崭新的理念和思想,也凸显了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要把老百姓的诉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放在心上,还有就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体现了中国的这种大国理念,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种思想,这个也是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个最积极的贡献。”

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全国338个城市1436个站点的监测数据,每天都会汇聚到这里,对老百姓关心的大气、水、土壤的质量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在这里,不仅能对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还能看出环境质量几年来发生的变化。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柏仇勇向记者介绍,全国三大重点区域: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从2013年到2017年,从图的颜色来看,颜色越向绿的方向转变,说明空气环境质量越好。2017年以后,重污染的天数明显减少,蓝天白云明显增多,京津冀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39.6%、34.3%和27.7%,超额完成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近来年,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安排和扎实举措,有力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十九大报告把“美丽”二字,写入了强国目标。“美丽中国”究竟怎么建?这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在内的生态文明体系。这五大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部署。

近些年,我国生态产业、环保产业迅猛发展,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已经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数据显示,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已经连续5年净利润增速在15%以上。

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从打赢蓝天保卫战到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

生态环境部科技标准司司长邹首民表示,人民需要环境质量改善什么,政府就应该做什么:“我们还需要做很大的努力,无论我们自身,同时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如何指导地方做好各项工作,这是我们一个责任。”

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主攻目标是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要完成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幅图。

柏仇勇说:“我们弄了17年的全国水环境质量的变化(图),是一升一降,优良比例上升了33.4,劣五类比例下降了27.4。总体来讲,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是大家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来,从2013、2014年开始,这个图升的幅度很小,降的幅度也很小,这时候到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到了相持阶段,它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整个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转型。”

因此,污染防治,就要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集中攻坚,力争在大气、水、土三大领域,扎扎实实地打好几场标志性战役,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了具体要求。

张波说:“总书记提了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重污染天气,二是黑臭水体,三是垃圾围城,都是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现在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以上城市,要在去年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地级以上城市要在2020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前我们正在跟住建部组织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的专项督察行动,第一批已经下去了。”

生态环境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司长邱启文指出:“2018年底前,要摸清农用地污染的一些分布、面积,以及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要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风险情况,这是一个非常繁重的,也是艰巨的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

邹首民表示:“我们会把这些工作进一步做好做深,真正发挥科技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作用,按照总书记讲话的要求,撸起袖子加油干,经过三年攻坚行动,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一定会得到明显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南。美丽中国不是一蹴而就,在这个新征程中,不仅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要建设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保障,更要在实践中啃下一块块的硬骨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这是最普惠的民生大计,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文章来源:CCTV焦点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