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一号C星成功发射!新成员为观测海洋带来新可能!

发布者:陶晓玲发布时间:2018-09-08

从自然资源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了解到,97111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海洋一号C星!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一飞冲天!

为什么要将海洋一号C星送上天?这颗卫星与其他卫星相比又有什么特别呢?

海洋一号C星是我国第三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是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首颗海洋业务卫星。该星将与计划明年发射的海洋一号D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进行上、下午组网观测,大幅提高水色卫星全球覆盖能力。海洋一号C星成功发射后,将为全球大洋水色水温业务化监测,为我国近海海域与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调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预警与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服务,也可为气象、农业、水利等行业应用提供支持。

一、搭载五大有效载荷

没点本事怎么上天?海洋一号C星是很的,比如搭载的五大有效载荷——

1、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主要用于探测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温度场;

2、海岸带成像仪,用于获取海陆交互作用区域的实时数据,对近海、海岛、海岸进行监测;

3、紫外成像仪,用于提高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近岸高浑浊水体大气校正精度;

4、星上定标光谱仪,用于监测水色水温扫描仪可见近红外谱段和紫外成像仪在轨辐射稳定性;

5、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可为海洋防灾减灾和大洋渔业生产活动等提供服务。

海岸带成像仪

定标光谱仪

二、观测精度大幅提升

与海洋一号A星和B星相比,该星观测精度、观测范围、使用寿命均有大幅提升,可以获取更稳定、精度更高的水色遥感产品,并提供全球业务化水色水温遥感产品。比如我国沿海赤潮多发,通过卫星提供的监测产品,能及时有效地识别和实时监测赤潮暴发的发展进程,为灾害期间的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公益影响。

海洋卫星提供的水色水温遥感产品还可为渔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可及时预测渔业捕捞区,避开海上风险区,有效提高渔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保证渔业从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卫星还可为海上溢油探测提供有效观测数据,并进一步提高我国近海高浑浊水体的大气校正精度,从而提升水色要素反演产品的准确度,在海洋灾害应急观测期间可实现每天重访观测,为海洋应急监测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源。

总而言之,海洋一号C星上天后,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遥感技术水平,对我国研究海气相互作用、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将开启我国自然资源卫星陆海统筹发展新时代,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三、凝聚众多人的心血

海洋一号C星成功发射的背后,是多个部门配合、相关工作人员长时间准备的结果。

自然资源部为海洋一号C星牵头用户部门,国防科工局负责该星工程组织实施管理,自然资源部所属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为项目法人。目前,包括北京站、牡丹江站、海南站、杭州站以及相应分系统在内的地面应用系统已经建立,后续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会同相关应用单位组织开展卫星在轨测试工作,保障卫星按时投入业务运行。

此外,海洋一号C星和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星箭发射、测控任务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组织实施。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84次发射。

海洋一号C星是我国第三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肯定有人会问,那前两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呢?

四、我国海洋水色卫星发展史

2002515日,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HY-1A)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海洋卫星零的突破。HY-1A卫星工程促进了我国海洋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海洋卫星系列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和卫星对地观测体系的发展。

2007411日成功发射的HY-1B卫星为HY-1A卫星的后续业务试验星,实现了HY-1系列卫星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该卫星设计寿命3年,载荷性能指标和数据获取能力进一步提高。卫星研制和在轨应用过程中强化了卫星按业务化、定量化、星地一体化设计的理念,积累的经验为后续星及其它光学遥感卫星优化设计及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卫星于2007930日交付使用,超期服役5年多,已于2016213日停止业务运行

2016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与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完成了对HY-1C/D卫星项目的立项批复,以适应服务近海、开拓大洋、走向全球的海洋发展新形势,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进一步增强我国海洋水色遥感连续观测和业务化应用能力,提升我国海洋遥感技术水平。

如今,海洋一号C星已发射,海洋一号D星也将于明年上天。不仅于此,海洋二号B”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也跃跃欲试,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升空。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