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希迎:东北亚安全新格局及其走向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18-11-20

长期以来,东北亚地区安全局势持续紧张,各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彼此之间信任程度较低,难以走出地区安全困境。在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之后,东北亚安全局势陡然恶化。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采取了全新的对朝战略,联合国际社会对朝鲜进行极限施压政策。在此背景下,半岛局势危中有机,朝韩两国借冬奥会外交打破了既有的局面,朝韩、中朝和美朝等相继改善了双边关系,东北亚安全逐渐出现了新的格局。当前,东北亚地区的权力结构呈现出新特点,双边关系浮现出新态势,安全议题的解决出现了新机遇,东北亚安全格局处于巨大的历史转折期。过去一年多,地区安全上以中美两国走向战略竞争和半岛局势从对抗走向缓和为基本特点。

一、东北亚权力结构的新态势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东北亚地区各国力量此消彼长,权力结构变化巨大。探讨当前东北亚权力结构呈现出的新态势,需要考察中美和中日之间的实力对比变化,以及朝鲜核导力量的发展。

首先,中美两国的实力增长仍然保持强劲态势,但是二者的实力对比进入到关键时期。在经济领域,特朗普过去一年多致力于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新振兴制造业,推动减税和提升就业,追求公平对等的贸易关系,以此复兴美国经济,重建对美国经济的信心。从现实情况来看,特朗普的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2018年美国的失业率在4.0%附近浮动,降至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数据,美国2017年的GDP增长率是2.3%,在2018年第一个季度的GDP增长率是2.0%。不过,美国的经济有可能继续保持稳健增长。特朗普首席经济顾问拉里·库德罗(Larry Kudlow)就认为,受益于特朗普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计划,美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达到4.0%。与美国相比较,中国的成长处于历史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经济仍旧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6年增长6.9%。2018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8%。从整体上看,中国经济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追赶美国经济进入到一个关键节点。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占到美国的63.11%。根据历史经验和理论分析,中美的经济力量对比到了一个关键点,这将促使美国重新审视中国。

在军事领域,特朗普政府正在重新对美国军事力量进行全面现代化。作为一个亲军总统,特朗普试图维持美国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其一,特朗普大幅增加了国防预算,加大对军事领域的投入。在《2018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和《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特朗普政府分别将国防预算增加到6999亿美元和7170亿美元,这相比于奥巴马政府时期有了大幅的增加。其二,特朗普致力于重振军备。他不仅决定增加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人数,还决定对核心武器装备和作战平台进行更新换代,他计划将军舰数量增加到350艘,同时加强空军力量和核力量。其三,特朗普政府试图调整兵力态势和兵力运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战略环境。他正在全方位重建美国军事力量,保证世界各地区不被某一力量主导。在军事力量建设上,中国不仅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而且加大尖端军事技术创新和装备发展,适应战争形态的新变化。在武器装备建设上,近年来中国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国防预算上,中国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总的来说,虽然中国在经济上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但是在综合国力上短期内难以比肩美国,尤其是在军事力量和军事技术上,两国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特朗普上台以后追求让美国再次伟大,试图扭转在战略上的颓势,在经济建设和军事建设上同时下功夫。随着特朗普政府在军事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在未来若干年内中国追赶美国的轨迹可能不是线性的,不能忽视中国面临的诸多现实挑战,美国甚至有可能在短期内拉大与中国的军事实力差距。

其次,中国拉开了与日本的实力差距,两国权力转移的态势已经明了。近代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存在战略竞争,但是长时间内中国都处于弱势。自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日本以来,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处于快速变迁的节奏。到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2.2万亿美元,同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是4.9万亿美元,中国是日本的2.5倍。也就是说,在经济实力对比上,中国在短时间内就对日本形成了绝对优势。在军事上,中日两国的总体发展态势同样是如此。在军费预算上,2010年中日两国的国防预算分别是5321.15亿元和455.9亿美元,而2017年中日两国的国防预算则分别是10433.97亿元和465.6亿美元。相对充足的国防预算,使得中国将大量的战略资源投入到军事现代化,快速提升了中国的军事实力。以海军舰艇建造为例,如果以舰艇总吨位计算,中国2014年以来建造的舰艇总量,大概相当于日本海军的总规模。综合经济和军事两个领域,中国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越日本,这一过程具有两个特点:其一,由于中国超越日本的速度十分迅速,中日两国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权力转移;其二,中日两国完成权力转移的速度太快,这使得日本战略界充满了战略焦虑,并试图制衡中国。这两个特点,也成为当前中日实力对比的基本特征。

再次,朝鲜在核导技术上取得巨大进步,提升了其在地区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地位。2016年1月6日,朝鲜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开启了新一轮半岛核危机。随后,朝鲜分别在2016年9月9日和2017年9月3日进行了第五次和第六次核试验。通过连续三次核试验,朝鲜增加了核武器的爆炸当量,掌握了氢弹技术,并实现了核弹头的小型化。此外,朝鲜的核材料库存不断增加,根据铀和钚的库存估算,其核武器数量也有了大幅增加。在导弹技术上,朝鲜同样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金正恩上台以后,朝鲜加大了试射导弹的频率。2012年至2017年,朝鲜分别进行了2次、6次、19次、15次、24次和20次导弹试射。在这些导弹试射的基础上,朝鲜提升了导弹的技术水平,形成了包括短程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中远程弹道导弹、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在内比较完整的导弹体系。伴随着朝鲜核导力量的巨大进步,朝鲜拥有了威逼美国,打破制裁和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的博弈筹码,并成为此轮推动美朝两国缓和局势的动力。

二、地区内双边安全关系的调整

在过去一年有余,东北亚地区的双边安全关系也出现了大幅度的调整,这种调整总体表现出两个显著特征,即包括中日关系、中韩关系、中朝关系、朝美关系和朝韩关系在内的大多数双边关系都有了极大的改善,而中美安全关系和美俄安全关系等少数双边关系趋于恶化,并走向了战略竞争的轨道。东北亚地区的双边安全关系恶化与缓和共存的局面,推动了地区安全格局的变化和重组。

一方面,东北亚地区多数国家之间的双边安全关系正在缓和,推动地区安全局势有所回暖。首先,中日关系正在从全面对抗转变为政治上有所缓和。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日本对中国充满了战略焦虑。在此背景下,日本加速调整其防务战略,追求成为一个正常国家。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之后,中日关系全面恶化,两国走上了安全对抗的轨道。在权力转移的大背景下,安倍政府一方面致力于增强海洋存在,另外一方面致力于将强化与伙伴的关系。2014年11月7日,中日两国达成“四点共识”,试图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此后中日两国都执行了“双轨方针”,即在继续军事竞争的同时,有限度地改善双边关系。然而因诸多因素的限制,两国安全关系未能缓和,相反对抗烈度逐渐升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了持续的对抗;其二,中国的战机和军舰常态化地穿行于冲绳海域和宫古海峡,引起了日本的剧烈反应;其三,日本在南海问题,尤其是“南海仲裁案”上的态度引起了中国的不满。2017年以来,中日关系迎来了缓和的历史机遇。随着日本在“一带一路”倡议等问题上立场的调整,以及两国外交战略的需要,中日两国正在积极改善两国关系。2018年以来,日本国外务大臣河野太郎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实现了互访,随后,李克强总理也访问了日本。安倍将在今年10月访华,可以预期的是,中日两国元首互访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

其次,朝韩关系戏剧化缓和。文在寅当选韩国总统后,试图采纳新的半岛政策。他搭建了新的班子,任命郑义溶为国家安保室室长、徐熏为国家情报院院长、康京和为外交部长、赵明均为统一部部长、英敏为驻华大使。在这些精通半岛事务官员的努力下,文在寅政府逐渐形成了以“无条件”和“不让步”为核心理念的半岛政策。为此,韩国制定了新的半岛战略,包括韩国在半岛政策上与美国保持大致统一,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推进与朝鲜的无条件对话。在此半岛政策的指导下,文在寅政府积极借助冬奥会外交打开了局面。随后,朝韩两国特使团实现了互访,奠定了两国改善安全关系的基础。2018年4月27日,两国领导人在板门店韩方一侧和平之家举行了会晤,并签署了《板门店宣言》。5月26日,两国领导人在朝韩边境板门店朝方一侧的统一阁举行第二次会晤。9月18至20日,文在寅访问平壤,朝韩两国发布了《平壤共同宣言》。朝韩两国的一系列外交动作,推动了中朝两国和美朝两国领导人之间的首脑会谈,也为半岛局势的改善提供了历史机遇。探讨朝韩之间缓和关系的原因,需要考察两国的动机。从韩国的角度来看,其战略目的一方面旨在掌握半岛局势的主动权,打破半岛问题的僵局,另一方面意在服务于文在寅政府的国内政治需求。对朝鲜而言,美国的极限施压使其困难重重,必须寻找新出路,打破外部的制裁和封锁。朝韩两国的动机,在这一时期找到了契合点。不过,朝韩缓和也带来了一系列战略后果。其一,朝韩两国实现了各自的战略利益,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半岛局势的主动权。其二,美朝缓和使得整个半岛局势动了起来,打破了各国齐心协力制裁朝鲜的格局,同时创造了历史机遇和不确定性。其三,朝韩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美韩关系的罅隙,增加了韩国的战略自主性。

再次,朝美关系实现了破冰。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之后,美国对朝鲜逐渐形成了包括极限施压、战争准备和无条件对话的新战略,两国对峙持续高涨。然而,在冬奥外交之后,金正恩表示朝鲜有意与美国开诚布公地为无核化磋商及恢复朝美关系进行对华,特朗普也在推特做出了回应:“有可能是虚假希望,但是美国准备在任何方向去努力。”2018年3月8日,韩国总统府国家安保室室长郑义溶在率团访问朝鲜之后访问美国,并向特朗普传递了金正恩试图与特朗普举行两国领导人会晤的口信,特朗普当机立断,同意了金正恩的提议。不过,由于在去核模式上的巨大分歧,美朝两国在两国领导人的新加坡峰会安排上分歧巨大。5月24日,特朗普发表声明,取消美朝两国领导人新加坡峰会。5月25日,金桂冠发表谈话,他对特朗普过去一年多在朝核问题上的努力给予赞赏,并表示如果美国取消会谈,朝鲜将重新评估目前这条路是否妥善,他最后重申“朝方愿意随时以任何方式坐在一起解决问题”。对此,特朗普在推特上的回应是“温暖而具有建设性”,随后白宫宣布新加坡峰会照常举行。6月12日,特朗普与金正恩在新加坡举行会晤,并发布联合声明,两国致力于建立新的美朝关系和半岛持久稳定的和平机制,朝鲜重申致力于朝鲜半岛完全无核化。到目前为止,美朝两国正在持续推进半岛无核化过程。

第四,中韩也改善了双边安全关系。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后,中韩对如何应对朝鲜这一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美韩2016年2月7日发表共同声明,确认美国将向韩国部署萨德系统,韩美两国的行为“将直接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萨德部署韩国后,其X波段雷达的目标是针对中国,它能够大幅提高美国对中国战略导弹的侦察能力,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在韩国决定部署萨德系统之后,中韩关系全面恶化。中国采取了一些反制措施,在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上收紧了部分领域两国交流的频率和层次,在安全领域向韩美展示力量和决心,但是未能改变韩国的决定。文在寅上台以后调整了对华政策,中韩关系面临着改善的巨大契机。从习近平主席向文在寅当选总统致贺电,到2017年7月6日G20德国汉堡会议和11月11日在越南岘港APEC会议期间两国元首的会见,再到12月14日文在寅访华,两国领导人试图妥善解决萨德事件对中韩关系带来的冲击,缓和两国关系。尤其是朝鲜半岛局势在2018年缓和以来,中韩两国借机加强在战略沟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两国战略互信。

第五,中朝两国恢复了正常关系。金正恩上台以后,中朝关系屡现龃龉,两国关系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以后,两国关系极度恶化,在朝鲜拥核问题上走上了对峙立场。然而,在韩朝冬奥外交打开局面以后,中朝两国顺应时代要求,迅速恢复了正常关系。2018年3月25日至28日,金正恩访问北京,两国恢复了正常关系。5月7日至8日,金正恩访问大连,中朝两国领导人在短时间内举行进行第二次会谈。美国和朝鲜两国元首在新加坡举行元首峰会之后,金正恩于6月19日至20日再次访问北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朝两国元首连续会见三次,这在中朝关系历史上前所未有。中朝两国元首三次会见,对于新时代的中朝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习近平与金正恩的三次会见,展现了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新变化。其一,中朝两国要把传统友谊继续下去,并且这种关系“不应也不会因一时一事而变化”。其二,在地区事务上,中朝两国重申半岛无核化的战略目标。其三,中朝两国将密切沟通,“加强战略沟通、战略战术合作”。总得来看,中国和朝鲜都是根据自身的战略环境和战略需要,适时调整双边关系,以应对复杂的地区局势。

另一方面,东北亚地区少数国家之间的安全关系快速恶化,大国战略竞争凸显。特朗普上台以后,对美国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再评估,将大国战略竞争而非恐怖主义视为其首要威胁。特朗普认为,“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我们正进入竞争的新时代。”特朗普政府的安全战略调整,正在影响着中美关系、俄美关系和中俄关系的未来走向。

第一,美国试图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中美安全关系全面恶化。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朝野上下形成了基本的战略共识,即美国以往采取的对华接触政策趋于失败,必须在战略上与中国进行竞争。尤其是进入2018年后,中美关系急转直下。在安全领域,特朗普政府试图保持在军事领域的绝度优势,这一诉求在东北亚形成了三种趋势:其一,中美军备竞赛的风险正在上升。近年来,中国军事现代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军事力量建设和军事技术研发上进展迅速。特朗普上台以后试图重建美军,他增加军队规模,并对美军的核心武器装备和作战平台进行更新换代。不仅如此,中美之间在军事战略上针锋相对,出现了军备竞赛的风险。其二,美国正在试图强化同盟关系。美国之所以长期维持巨大的军事优势,维持一个团结有效的盟友和伙伴关系网络是重要原因,因此保持竞争优势强化联盟和伙伴网络。根据最新版的《国家防务战略》报告,美国将推进在制定作战概念、发展模块化部队要素、通信与情报分享以及研发装备等领域提升与盟友的协同作战能力。再次,强化前沿部署,调整兵力态势。在东北亚的深度介入需要美国维持前沿防御,美国正在加强前沿基地空中和水下作战平台的生存能力,以及信息网络的防御能力。历史地看,随着中国时代的到来,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互动是至关重要的。不管中美关系向何处去,东北亚将是考验中美安全关系的焦点。

第二,美俄政治关系有所缓和,但是安全关系难以改善。特朗普上台以后,曾试图改善美俄关系,调整乌克兰危机以来的美国对俄政策。然而,美国与俄罗斯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具有根本分歧,在乌克兰问题、叙利亚问题和反导问题等诸多领域也存在尖锐冲突。更为关键的是,受到“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舆论和“弗林事件”的影响,在对俄政策上,总统越来越受到国会的束缚。尽管特朗普在2017年5月10日接见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并在7月7日在德国G20峰会上与普京首次会面,但是美俄关系仍然难以改善。这一时期,美国主流媒体加强对“通俄门”事件的调查,对特朗普施加压力,国会也频繁举行听证会,质询白宫的对俄政策,特朗普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017年7月27日,美国参议院以98票赞成、2票反对通过了制裁俄罗斯的新议案,这限制了特朗普的对俄外交政策权力,使其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经过漫长的协调工作,美俄两国元首商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会晤。2018年7月16日,特朗普和普金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会晤,两国元首在一些重要事务上进行了沟通。在此期间,特朗普在推特上抱怨道,由于美国多年的愚笨,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从未如此糟糕过。然而,在国内舆论上,特朗普会见普京这一行为却广受批评。7月27日,普京声称准备邀请特朗普访问俄罗斯,这似乎意味着美俄政治关系正在回暖。然而,两国安全关系恐怕难以改善,原因有三:其一,在战略规划上,美国已经将俄罗斯视为竞争对手。其二,美俄两国在安全上有着根本性冲突,这种冲突程度决定了这种意图的有限性。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就指出,赫尔辛基峰会并没有导致五角大楼的任何政策调整。其三,美国国内反俄氛围异常强大,使得特朗普改变美俄关系的政治成本极高。

第三,从东北亚安全格局的视角来看,美国的竞争战略推动了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在特朗普的战略设计中,美国将拉拢俄罗斯来制衡中国,然而受制于国内反俄力量,美俄关系无法缓和。2017年12月18日,美国发布了最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中将中俄两国同时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这给中俄战略合作提供了外部基础。加之中俄关系基础深厚,经过两国领导人二十余年的耕耘,能够抵御外部的风险。在这两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俄两国在双边安全关系和地区安全合作上持续推进,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反恐问题和朝核问题上继续协作努力。

综合东北亚双边关系走向竞争与趋于缓和两种趋势可以发现:其一,缓和主要是朝鲜核问题的新态势引起的,由朝韩关系改善带来其他双边关系的调整。也就是说,这种缓和是议题驱动的,即议题解决导致一对双边关系调整,然后带来相应的地区安全局势的整体改善。其二,竞争主要是结构性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是中美、中俄实力变化和意图变化的综合产物,对美国而言,中俄两国的军事力量以及进攻性行为将威胁到美国在本地区的地位和安全。如果将这两个趋势综合起来看,具体议题走向缓和与地区权力结构走向对抗是同时存在的。从长期来看,如果朝鲜核问题解决,这种影响上升到地区权力结构层面,仍然有诸多不确定性,对中国而言,不能忽视这种进程性的“议题解决”对权力结构的冲击。

三、地区安全议题解决的新进展

在东北亚地区安全议题上,新变化主要是在朝鲜核问题和海洋争端两个议题上。朝鲜核问题从美朝两国从对抗激烈走向和谈,其过程曲折、峰回路转,各国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中日海洋争端也由两国对抗逐渐走向共同管控,其过程平缓、水到渠成,但是未来可能仍然面临两国政治关系的不确定性。

在朝鲜核问题上,在朝韩冬奥外交打开格局后,局势向着缓和的方向发展。尽管美国和朝鲜在两国领导人峰会问题上反复博弈,中间出现了特朗普取消新加坡峰会的曲折,但是两国领导人最终并于6月12日在新加坡举行了历史性会晤。新加坡峰会以后,美朝在朝核问题解决上有了一些突破和成果,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两国领导人确定了朝鲜去核的目标和原则,形成了大致的框架。根据特朗普和金正恩新加坡峰会达成的协议,美朝两国试图构建两个大框架,一是新的美朝关系和半岛和平机制,二是推进半岛完全无核化。其次,美朝两国正在进行管道建设。冬奥会外交之后,美朝在各层次上搭建管道。2018年3月31日至4月1日,蓬佩奥以中央情报局局长身份访问朝鲜,与朝鲜搭建联系的管道。担任美国国务卿之后,蓬佩奥又在5月和7月两次访问朝鲜。此外,中朝、朝韩和朝俄等国也在搭建各层级的沟通管道,进行穿梭外交。再次,美朝两国试图培育战略信任。2018年5月12日,朝鲜外务省发表声明,决定废弃北部核试验场,并于5月25日销毁了丰溪里核试验场。在新加坡峰会上,特朗普也向金正恩承诺提供安全保障,其后也屡次释放善意。随后,朝鲜还拆除了西海发射场中可移动的组装车间和发动机试验场,向美国展示了废除洲际弹道导弹能力的意图。7月15日,美国和朝鲜举行将军级会谈,讨论朝鲜归还朝鲜战争期间的美国军人遗骸。7月27日,朝鲜正式向美国移交了55具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国军人遗骸。美朝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两国的战略互信构建。这三个进展,有利于接下来半岛无核化的推进。

尽管半岛无核化出现了转机,然而回顾美朝两国在冬奥会之后选择,不难发现,两国在朝鲜去核这一问题上存在两个巨大分歧。其一,美朝两国在去核模式上的分歧。在去核模式上,美国一贯坚持朝鲜应该“彻底的、可验证的、不可逆转的(CVID)”去核,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困扰。为此,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还提出了“利比亚模式”作为解决朝鲜核问题的蓝图,试图迫使朝鲜先弃核、后补偿,这遭到朝鲜方面强烈的抵制。从感情上讲,朝鲜无法接受“利比亚模式”。金桂冠在5月16日说,“博尔顿的言论意味着一个非常邪恶的举动,从其本质上讲,暴露了强迫朝鲜接受利比亚或伊拉克命运的图谋,即把国家主权完全交给大国掌握,他们都因为屈从于大国而崩溃。”从历史隐喻的角度,利比亚去核后被西方国家推翻,这一历史教训如在眼前。朝鲜领导人对利比亚、伊拉克和乌克兰的历史教训非常敏感,极力避免步这些国家的后尘。对于朝鲜而言,在去核问题上有不同选择。尽管朝鲜承诺全面弃核,但是在现实操作上,朝鲜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去核,以换取美国战略上的巨大妥协;二是在美国没法满足朝鲜要求时,也可以拒绝去核。对朝鲜而言,其战略思路是行动对行动、承诺对承诺。不难发现,美国更倾向于通过一个大的框架,一揽子解决问题,朝鲜则坚持小步快跑,要看效果后再行动。

其二,美朝战略信任的建立方式。朝美能否建立战略互信,这关系到去核的成败。特朗普和金正恩新加坡峰会之后,美朝两国在建立战略互信上彼此妥协了。在战略框架上,特朗普屡次安抚朝鲜,试图向金正恩发出信号,美国有意与朝鲜建立新型美朝关系。在具体技术操作上,朝鲜也有意通过一系列举措,向美国示之以善意。不过,在两国的互动过程中屡现龃龉,则大多是因为两国战略文化的差别,这一分歧也将影响着半岛无核化的全过程。在互信构建上,美朝两国的战略文化截然不同,其基本模式与去核模式也大相径庭。美国主张首先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和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战略互信。朝鲜的战略文化偏好则是首先建立战略互信,尤其是美朝关系的大框架,然后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和技术问题。

海洋争端缓和也是近期东北亚的重要态势。过去十余年,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的激烈对抗和在海空领域的持续冲突是东北亚的重大安全问题。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急剧增长,以及中国军事活动日渐增多,中日在东海、太平洋和日本海的海空冲突已经危及地区安全。一方面,中国海军的军事活动引起了日本的警惕。其一,中国海军舰艇在西太平洋地区常态化训练,多次穿越冲绳海域和宫古海峡。其二,中国海监船和海军持续定期巡航钓鱼岛。其三,中国情报调查船也在相关海域进行调查。另一方面,中国空军的军事活动越来越主动。根据日本防卫省的统计数据,日本自卫队紧急起飞应对中国战机的次数近年来急剧攀升,2015年571次,2016年达到高峰851次,2017年回落到500次。中日两国之间越来越多的海空力量相遇,导致两国在海空领域趋于对峙,擦枪走火的风险急剧攀升,两国在海空领域管控危机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中日关系缓和的大背景下,两国为避免双方海空突发事件发生,不仅采取了一系列的危机管控工作,还加强磋商以建立海空联络机制。2017年11月11日,在越南岘港APEC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安倍表达了对东海稳定的担忧。12月5日至6日,第八轮中日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在上海举行。2018年4月19日至20日,第九轮中日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在日本仙台举行。经过两轮磋商,两国就建立并启动防务部门海空联络机制取得积极进展。5月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日本,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建立“海空联络机制”,共同管控海上危机,避免擦枪走火。对于中日海洋争端来说,“以启动海空联络机制为契机,重启中日防务安全对话,全面、稳定地恢复与加强两国防务交流”,这对于两国缓解对抗局势,增进战略互信具有重要意义。 

四、东北亚安全格局的走向

当前,东北亚安全格局进入一个调整期,权力格局、双边关系和安全议题正在重组。在可预见时期内,东北亚安全格局将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东北亚的权力分布正在向两极结构转变。随着中美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学术界倾向于认为亚太地区安全或东北亚地区安全正在浮现一种中美双领导体制。然而,如果审视东北亚地区的现实局势,美国对韩国和日本的确存在一种领导权,中国对朝鲜或俄罗斯却没有类似的影响力,更多是中国单独应对美国主导的联盟体系。因此,中美双领导体制描述东北亚安全格局并不符合现实,刨除地位因素,单纯考察权力结构可能更接近于东北亚地区的真实情况。根据前文所述,中美两国的实力对比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在整体实力对比上,中国距离美国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但是聚焦到东北亚地区,中美事实上形成了一种两极格局。这种格局未来将呈现出三个特点:其一,中美在东北亚的实力和影响力仍然是不对称的,美国总体上略占优势。美国在东北亚拥有两个优势:一是它有一个凝聚力比较强的联盟体系;二是美国军事技术法大,军事实力整体占据优势。相对于美国,中国拥有的优势主要是地缘上的。其二,从目前中美两国经济发展和军事建设的态势来看,中国短时期内在东北亚难以追赶上美国,但是中长期内是可以预期的。其三,对中国而言,朝鲜在东北亚权力格局中可能起到正面作用,也有可能起到负面作用,这取决于具体的国际环境,以及两国领导人的选择。

其次,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双边关系趋于缓和,但是未来受中美战略竞争的影响,缓和的态势可能难以持续。根据前文所述,当前东北亚地区双边安全关系同时出现了两个趋势,即中日关系、朝韩关系、中朝关系、中韩关系和朝韩关系正在缓和,与此同时,中美战略竞争和俄美战略竞争却日益凸显。在两种趋向同时发生的情况下,东北亚安全格局未来会有何变动?如果审视这两个趋向,一个是因朝核问题降温驱动而走向缓和,一个是由权力结构变化而走向战略竞争,未来变化将取决于二者的战略互动。未来可预见时期内,东北亚安全可能更多是大国战略竞争塑造其他双边关系,从而阻断地区缓和的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态势:其一,中美战略竞争将塑造东北亚地区的其他双边关系。最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认为,“美国面临的竞争和对抗不是一时的趋势,也不是一时的问题,它们是相互交织的、长期的挑战,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投入。”从目前美国的对华政策来看,特朗普在军事上重振军备、调整防务部署,同时强化与盟友的关系,还与中国大打贸易战,这是在大战略设计上的重中之重,美国未来可能会迫拉拢其他国家共同应对中国。其二,日本和韩国不会放弃制衡中国、防范中国。在现实选择上,这些国家在主动制衡中国,它们也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支持。也就是说,中美之间的权力结构会牵引地区安全秩序,从而形成符合中美战略竞争态势的安全秩序。

再次,各国在安全议题上的立场,将越来越趋于动态化。2018年之前,各国在安全议题上的立场多是刚性的,随着安全态势的变化,各国调整了自身立场。在朝鲜核问题上,或是基于自身立场,或者迫于美国压力,东北亚各国对朝鲜多持强硬立场,并在实际行动中采取了强有力的制裁措施,从而形成了各国协同一致、通过强制外交迫使朝鲜放弃核武器的态势。然而,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外交突破之后,伴随着朝韩关系的改善,各国对朝鲜协调一致的立场趋于瓦解,各国对朝鲜政策逐渐从统一行动走向多元选择。在海洋争端上,中日两国在钓鱼岛争端上展开了长时间的激烈对抗。然而,近来中日关系的缓和促使两国加强在海空相遇时的危机管控,这意味着两国有了一些共同接受的规范,避免了直接对抗的风险,在事实上形成了更加弹性的危机处理机制。

综合以上讨论,未来的东北亚安全格局将具备三个特征:其一,东北亚安全格局将更加动态。虽然中美在东北亚地区逐渐走向两极格局,美国也试图管控其盟友,但是由于议题解决出现的新态势,以及中国潜在的应对措施,东北亚安全格局可能更加动态。其二,东北亚安全格局将会更加复杂。朝鲜核问题出现的新趋向打破了旧格局,重新激活了各国之间的战略互动,多个双边关系的变动将带来更加复杂的安全格局。其三,由于中美两国正在走向战略竞争,未来东北亚地区安全将更多充满了对抗的色彩,地区冲突的风险将上升。

文章来源:中国军事科学

作者:左希迎,盘古智库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