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发布者:陶晓玲发布时间:2019-04-22

当前,在创新驱动发展和动能转换大背景下,各地各部门对“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认识日益增强,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政策和人才投入比拼白热化,区域中心城市人才集聚的“虹吸效应”更加明显。面对这种形势,不改革就落后,不创新就落伍,人才工作推动不进则退,各地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巨大压力,同样也面临着重大机遇。重视和把握当前全国区域人才竞争的新动向、新特点、新规律,是做好地区人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此,梳理和总结国际国内人才工作的新动向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构建“大人才”格局,健全工作运行机制,是做好区域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人才工作不仅仅是组织部门一家的工作。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才能有效建立。山东等地自2013年开始将人才工作纳入对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考评体系并加大考核权重,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主体责任。苏州市建立了包含100余个指标的区县人才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德州市将引进一名高层次人才等同于完成2000万招商引资项目,深圳市建立起“人才服务工作站—区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区人才办”三级人才服务无缝联动体系。为保障东城区人才工作有推动,在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条件下,可以将人才工作尽快纳入政府相关职能三定方案,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人才工作平台,健全人才工作考核制度、述职制度,增强各部门的人才工作合力,健全“大人才”工作格局。

二、建立引才引智工作品牌,创新聚才模式是破解高精尖缺人才短缺的有效办法

人才工程是人才工作的有效抓手,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可以形成带来一批专业团队、带来一批高端技术、带来一套管理经验的“雁阵效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优先发放或给予国籍、设立特聘工作岗位、资助高级访问学者等方式从全世界集聚优秀人才。国内发达地区,积极建立以才引才、以会引才机制,武汉市则成立“招才局”,推动“城市合伙人”等重大人才工程。打造项引才引智工程品牌,可借鉴以上工作经验,建立“使用弹性、管理软性、服务个性”的人才集聚机制,同时,可以积极利用猎头招聘、人才资源外包等新方式,发挥市场机构在高端人才引进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可以探索建立区域“人才”制度,对海内外重点人才在住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待遇,以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三、紧盯市场化发展方向,处理好人才工作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增强人才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才能形成有效的现代人才治理体系。发达国家主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建立国家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供给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来推动人才发展。在国内,近年来,杭州市积极推进人才工作的市场化,政府做好“店小二”人才服务工作。苏州市对创业领军人才的支持,由直接资助转变为“股权跟投”模式,通过社会专业投资机构评价人才项目,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对入选团队予以资助支持。上海张江通过公共服务外包,培育了一批产业联盟和体制外创业机构,向张江等地的创业团队提供高质量服务,改善了创业人才的用户体验。深圳市政府聘任人才举荐委员,调动社会力量为深圳发现和推荐有潜质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各地可借鉴上述有益做法,更好的发挥专业协会、领军企业和产业联盟在人才工作中的作用,用市场化手段充分挖掘和对接人才创新创业需求,为各类人才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支持。

四、把握问题导向,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取得点上突破,是当前重要、迫切的任务 

自中央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聚焦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资质互认、股权激励、税收支持、生活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北京、深圳、南京等则建设了北京生命所、光启研究院等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在科研管理、薪酬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探索实施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取得了重要成果。全国各地的一些有效改革措施,如下放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招聘、薪酬用人自主权;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周转池”;形成人才市场评价机制;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薪酬,不计入工资总额;实施外籍特聘公务员制度、高端人才卡服务制度;建立“万人计划”专家工作室等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都值得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在人才工作中参考借鉴。

五、强化产业引领,推进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有效发挥人才作用的基本路径

人才工作要与产业、项目、资本、资源禀赋对接,与区域战略布局对接才能显现其工作价值和意义。硅谷的“企业与大学人才互动机制”,伦敦的“创意平台和创意设计会展”,东京的“地域、省级流动研究”制度,以色列遍布全国的创新服务中介、技术转移公司等,均有力推动了产业与人才的无缝对接。苏州新加坡园区、武汉东湖、深圳前海分别瞄准生物制药、光学通讯以及现代金融等重点产业,建设了独墅湖国际科教园区、集聚园区和香港大学生创业平台,积极引入外部高端智力资源,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催化剂。具有一定基础资源的地区可以围绕深化与国际国内人才创新高地的联动发展,加快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发展平台、重大项目平台和创新创意综合体,构建一批区域产业特色“创意核”,推动实质性政产学研合作,促进国内外一流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六、积累人才资本,推动院校教育与社会培训互补发展,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长远之计 

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与产业相结合的区域人才培养工作。法国索菲亚园区建立了集学位教育(综合大学、商学院)、职业教育(工程师学校、技术学院等)和社会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人才培养平台。澳大利亚昆士兰在创意产业集聚区内建立了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为学生们提供与产业相接轨的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国内方面,上海黄浦区搭建了“创意发声”文创人才培育平台,苏州新加坡园区建立了公共培训中心,通过政府采购形式,为区域骨干企业提供实用人才培训。深圳龙岗区建立国际大学城,引进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5所高校,打造区域发展“智核”。相比之下,很多地区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资源匮乏,产业实用人才培养与发达区域存在明显差距。为此,可以通过积极引入外部科教资源和国际合作教育资源,建立院校培养、公共培训和社会化培训项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人力资本”培养。

七、树立“生态”竞争意识,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是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关键

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治本之策。当前,国内外创新创业高地的人才竞争已从单靠优惠政策比拼,大打“价格战”、“政策战”,逐步演变为“人才生态环境”的竞争,人才生态竞争和人才生态环境竞争才是高质量竞争的核心。近期,中关村、硅谷、伦敦等人才发展高地的实践也表明,健全完善区域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才是真正能够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关键。人才生态系统建设可以增强涵养人力资本、提升人力资本的区域能力。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不仅强调高科技前沿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布局,更强调创新创意社区、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新型专业孵化器、专业协会与中介组织、休闲场所等建设,同时,要在落户、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为人才工作、生活、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文章来源:中国人才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