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印度洋海洋与生态联合科考航次完美收官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0-03-18

2020年3月12日,“向阳红06”船返抵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舟山基地,标志着海洋二所组织实施的自然资源部赤道东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海洋与生态联合研究计划(即“JAMES”计划)冬季航次告一段落。航次自去年11月23日由舟山起航,共计执行了110天的海上调查任务,海洋二所派出了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态实验室共20位科研人员,由周锋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
航次旨在研究印度洋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季风、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的响应,特别是孟加拉湾次表层水体缺氧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影响,科考队顺利完成了除了公海两个航段外,还相继在斯里兰卡专属经济区和缅甸专属经济区开展了中斯与中缅两次国际合作海洋科考航次,并克服了新肺炎疫情导致人员无法在缅甸进行轮换、靠港期间自我隔离等多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中斯与中缅海洋国际合作海洋科考航次成为“JAMES”计划的一大亮点。中方结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需求,邀请斯、缅在内的多国科学家和政府人员参加合作研讨会,就共同关心的海洋生态问题多次交流,并签署了多个双边合作协议。此次中斯、中缅联合海洋科考是履行双边协议中联合航次的承诺。
中斯国际合作航次是我国首次在斯里兰卡专属经济区内开展的物理、气象、化学、生物、光学、沉积物以及水深等多学科综合的海洋科考调查,中斯双方科学家本着对季风与近海低氧的共同兴趣,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多要素多学科综合的海洋观测,进一步理解斯里兰卡周边海域的缺氧范围与程度,并关注冬季季风暴发与移动路径等科学热点问题,为我国与斯里兰卡在海洋科研领域持续开展深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缅国际合作航次调查区域主要在缅甸专属经济区内,囊括了孟加拉湾北部和安达曼海北部,是迄今为止我国在缅甸专属经济区内观测站数最多的中缅合作航次。本次调查采集的数据发现了缅甸近海存在缺氧现象的证据,通过近海近底层潜标、深海锚系潜标、化学多参数剖面、生物拖网、湍流仪观测、卫星跟踪轨迹的漂流浮标等多种方式的现场观测,持续推动双方在海洋科学研究、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本航次有众多国产仪器设备得到应用。诸如国产水下滑翔机、气象观测无人机、表面漂流浮标等都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例如,完成了我国首次国产海上无人机气象观测和全程44架次无人机的安全起降;“海翼”水下滑翔机首次完成印度洋集群观测应用。



信息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