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沉睡深海的「丝绸之路」遗迹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0-11-16

八百年前,鼎盛的丝绸之路上,无数的船只横跨大洋将东西方连接起来,很多船队成功了。但也有许多的船只,永远留在了海底,成为海洋中沉睡的宝藏,静静地等待着后人。

1978年,一艘古代沉船在广东阳江海域被发现,约三十米长,十米宽,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更令人惊奇的是,即使过了八百年,古船船体保存依然相当完好,船体木质坚硬如新。

2007年,沉船整体打捞成功,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把它命名为「南海一号」,这个不那么传统的名字,蕴含着这样的寓意:

“国内第一个沉船遗址,一个新的开始”。

但在这成功的背后,是一段复杂而艰辛的打捞之路。

南海一号复原(这样看还有点小可爱呢)

1“逼出来”的中国水下考古

1986年,阿姆斯特朗,佳士得中国文物专场拍卖会开幕。20多万件由迈哈彻在中国南海寻到的文物公开拍卖。

在欧洲收藏史,一场拍卖会出现20多万件中国文物,这是绝无仅有的,荷兰甚至整个欧洲都陷入了狂热。

得知消息后,中国驻荷兰大使馆立刻急电国内,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临危受命。但翻遍公约法律,却找不出一条制止此事的依据。

无奈之下,国家文物局派人带三万美元前去竞拍,但每一件文物的价格都在预估的十倍以上,三万美元形同废纸,20多万件文物流入旁家。

英国职业寻宝家迈克·哈彻

此事震动了中国政府,国家立即着手组建中国水下考古队,第二年,国家水下考古中心成立,张威被任命为中心主任。

但还未来得及招兵买马,一项艰难的任务就出现了。

在阳江市附近,中英两国合作打捞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发现了一艘宋代沉船,上面有大量精美瓷器,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密切联系!

而它,就是后来的「南海一号」。

2历经磨难

由于是中英共同发现,英方也想在这个“海上敦煌”大干一场。

为了节约成本,英方打算直接用机械抓斗进行挖掘,但为了避免莫高窟的悲剧重现,中方强硬的拒绝了英方,并表示:

“这是中国的沉船,得由中国来解决。”

然而,当时我国的水下考古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本无力独自打捞。1989年,中日进行合作,但由于勘测技术有限,连沉船的主体位置都无法确定(尽管之前已经标记了沉船位置)。不久之后,日方认为难以获利,不肯继续合作,共同打捞仅持续了五天。

这也让中国人意识到,靠谁都没用,只能靠自己。

随后的十几年中,中国水下考古队一边培养人才,一边继续勘测位置。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考古队员终于发现了这个“深海巨兽”——它躲在两米厚的淤泥里。

为了船体的完好,打捞队决定采用从未尝试过的整体打捞方式,并直接运到博物馆后进行后续工作。

这种方式难度大,耗资多,但南海一号配得上它。

事实也证明,这个制定了4年,修改了6次的方案,使南海一号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了我们。

3终成正果

2019年,这项投资两亿元,耗时几十年的工作基本结束,迄今已发现十八万件文物,包括各种瓷器,金属制品等,研究价值难以估量。

南海一号上的文物

单作为文物来看,南海一号已是价值不菲,但是,对南海一号的打捞,更在于其历史学与考古学的价值:

作为南宋时期的远洋航船,南海一号留下了无数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印记,为研究中国陶瓷史、造船及航海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而这些都是陆地考古难以提供的。

可以说,南海一号就是一部以「物」书写的史书。

同时,南海一号的打捞,也是中国古代水下考古打捞队的第一次练兵,为中国水下考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章来源:原刊于公众号“中国海洋大学海之子”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