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新时代向海经济的发展进路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1-09-23

从政治视角审视新时代陆海融合的向海经济复合系统,有助于发现各种陆海活动主体之间关联互动的构成要件、陆海要素的发展进路及其整体行为和功能。向海经济复合系统的构成要件包括陆海统筹的战略考量、陆海协同的动力支撑、陆海联动的协作合力、陆海一体的统合目标。发展进路呈现为由陆向海的思维转向、以陆促海的立体推进、以海带陆的转型升级、陆海合体的深度嵌入四个递进过程。打造好向海经济的新时代价值在于能够整体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向海经济发展质量,增添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培植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向海经济既有历史维度的长期积累,又有实践维度的区域探索。从政治学系统分析、审视发展进路,向海经济历经由陆向海、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合体的演进过程,充分反映出陆海一体统合目标的适应性行为特性。

一、由陆向海的思维转向

由陆向海转向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解放及转向。近代以来,西方殖民强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国门之后,中国被迫开启商品与资本输入的国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这一局面。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情封堵下,当时只能对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开放,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区位条件无法有效开发和利用海洋,我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与模式呈现出典型的内陆型特性。直到1978年实施的对外开放政策,才标志着中国开始面向海洋、走向海洋和经略海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和新取向,因为受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空间格局的制约,传统上立足于陆地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显,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视角逐渐转向海洋。此外,自16世纪中叶西班牙通过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展开启海上强国大幕之后,几经沉浮和轮转,到20世纪中期美国成为海洋霸主,四个世纪以来西方海洋强国经验的历史观照所得到的重要启示表明,由陆向海的转向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个转向来得有点晚,但转得比较快。20世纪90年代初,习近平同志基于福州特殊的区位优势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当地个别干部群众并不理解,还有一些疑虑,因沿海发展经济的思维长期局限于陆域国土,极少提及海洋国土,要提也仅限于沿海养殖和捕捞,根本没有延伸到远海和深海。

二、以陆引海的立体推进

以陆引海并非弃陆拥海,而是通过陆域率先开放,为海域资源开发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发展向海经济,既有思想观念解放的问题,又受综合国力与科技实力的束缚。相对于陆域资源开发,海域资源开发和产品研发需要更高成本、更长周期、更高技术,没有陆域资源开发经验的积累和突破,就不可能有效开发海洋,“通过发展向海经济,优化海陆间资源配置结构,借助陆域经济的扩散效应与溢出效益,合理引导陆域经济的资金、人才、科技、先进管理经验与模式等优势资源向海洋延伸与集聚,增强海洋综合开发能力,提高海洋经济总体实力,并有序逐步推动海洋经济由近海向深远海拓展”。以陆引海产生多重效应,一是增加了海洋经济在GDP总量当中的比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开始提升;二是陆域经济在GDP总量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经济增量也在逐步增长,尤其是与海洋经济相关的行业和产业得到连带发展,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产生的辐射带动效应显现出来。以陆引海是硬件与软件的双重引领与引导,陆域经济的生产与制造技术并不能完全移植到海域经济的生产经营和资源开发,但可以提供技术参照和支持。例如,从陆域工程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一个双重转向的过程:一方面是从传统“制造”到现代“智造”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是从陆域工程技术向海域工程技术转化的过程。实现双重转型与跨跃,需要通过自主研发、引进专利、合资合作、并购参股等多种培育形式以培育核心优势配套产品,实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瓶颈重大突破。

三、以海促陆的转型升级

从由陆向海的观念大挪移到以陆引海的行动大跨跃,推动向海经济逐步转向中度发展阶段。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品研发极大地增加了海洋资源的增量,海洋矿物、海水化学、海洋生物 (水产) 和海洋动力资源的增加为陆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优质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和资料,促使陆域经济持续调适优化和转型升级。向海经济比单向度的陆域经济更具开放性和吸引力,向海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够吸引更多海内外先进技术、高端装备、创投基金、复合人才等资源流向各类创新试验区,有利于促进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数据要素等向陆海经济产业和行业的自主有序流动,提高各类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发展向海经济的创造力和市场活力。要加快陆海经济新旧动能转化,增强科技创新在向海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各类企业家在向海经济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海促陆有助于不断拓展对外贸易市场,在海洋国际分工形成的产业链中找到比较优势产业,使向海经济产业体系进一步延伸,促进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此外,从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审视,“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也需要突出“以海促陆”,这些客观因素包括“外部加剧挤压中国海上战略空间的压力,缓解国内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问题,‘海上丝绸之路'中远海海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公海平等使用权所面临的麻烦和矛盾较小”。从陆海联动的体制机制来看,以陆引海和以海促陆是向海经济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无捷径可达,唯有从前到后,扎实推进。

四、陆海合体的深度互嵌

陆海合体是向海经济发展的成熟形态,进入陆海相互融合和互推共进的深度整合阶段,无论是在陆海经济顶层设计与规划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和运行层面,陆域与海域已完全嵌入陆海一体的发展格局当中。陆海两域不同空间通过经济结构的动态调整,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工体系,实现陆海空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陆海两域的一体化发展,从而达到优化陆海经济结构、提升整合效益、增强陆海两域经济效率和效益、达成向海经济陆海统筹与兼顾的发展任务。经由以陆引海与以海促陆建设阶段形成的陆海流通和运输渠道,实现了陆上交通与海上交通的互联互通,形成了陆海立体化、多层级与网格化的联运大通道,畅通了高质量向海经济发展所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五大要素的有序和有效流动,促进陆域经济和海域经济的协同与联动,实现物流、商流、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向海经济为陆海统筹和区域协调提供了重大支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

  

文章来源:节选自《新时代向海经济的政治学分析:构成要件、发展进路与时代价值》,原刊于《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2

作者:杨勇,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