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小颖:南太平洋地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2-08-05

在新时代运筹好“海上丝绸之路”南太平洋地区的建设,应在理念与行动两个方面入手。理念方面,面对相关国家的担忧,应增信释疑,阐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理念、性质与内涵。在行动方面,应深入发展与南太平洋地区相关国家的关系,寻找共同利益;维持与域外国家利益的总体平衡;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共同发展与繁荣;与该地区的新旧机制保持良好合作与协调,实现我国利益。

首先,理念方面应增信释疑,厘清“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性质、内涵、合作原则,减少误解与猜忌。中国发展与南太岛国关系并不针对第三方,但包括美日印在内的一些国家指责我国干涉南太平洋地区事务,因此增信释疑工作尤为必要。“一带一路”倡议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不是对过去的重复,它是和平的象征,全球性与开放性兼具。其他地区和国际机制主要以“规则”为基础,而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则以“发展”为导向。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规则,“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规则的制定方式是各国通过讨论和商议共同制定,还包括各国参与后的“规则共享”。我国可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改变规则书写方法和过程的一次尝试,这次尝试以“开放、包容、参与”为特点。

其次,在行动上,包括以下三点,首先是促进高层交往,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展开营造良好政治环境;其次是通过各国高层互动,拓展合作空间,实现战略对接,搭建合作平台;最后是将“海上丝绸之路”的互联互通与南太平洋多种地区性机制对接,共谋合作治理。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加强高层交往与对话,营造良好政治环境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前提。当前日、法均与南太平洋岛国建立了首脑会晤机制,我国也可建立领导人会晤机制并固定化,将双方合作纳入大周边外交战略格局中,在南南合作的总体框架下制定整体性合作规划与行动纲领,这有助于加快推动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设,减少合作的盲目性,缓解相关国家对我国合作动机的担忧与误解。习近平主席于201811月与建交的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会晤,并指出太平洋岛国自主发展意识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我国与南太岛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南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内政治环境差异较大,但各岛国均有加强与我国高层交往、增加政治互信、营造良好合作环境的想法。近些年来我国与南太平洋岛国在产能、装备合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合作空间进一步加大,其他各领域合作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可挖掘,发展战略的契合度较高。

第二,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机制,通过高层互动把相关国家纳入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安全的框架下,拓宽合作渠道,寻找合作空间,挖掘合作潜力,构筑合作平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岛屿国家众多,其中不少是欠发达国家,其海洋资源丰富,在发展蓝色经济方面合作空间较大。中国与沿线岛国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对话合作机制,比如我国发起的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计划,依托这些机制,各国相关部门海洋合作得以顺利展开,共同制定项目建设的实施计划,推动合作高效、有序的进行。这些合作机制有利于相关各方应对挑战、实现共赢,构建我国与南太平洋岛国的经济以及公共服务合作的新格局,共同应对海洋问题,建立海洋合作的蓝色伙伴关系。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重要保障就是海上安全,我国应积极与沿线各国构建海上安保机制,维护海上共同安全,打击海上犯罪,通过双边和多边方式有效管控危机,妥善处理海洋事务,维护航道安全,与南太平洋国家共创依海繁荣之路。

第三,与该地区原有的各类机制对接并保持良好合作,寻求互利共赢,共谋合作治理之路。除作为太平洋岛国论坛的对话国,我国还与其他机构开展合作,如南太平洋区域环境署、南太平洋旅游组织、太平洋岛国论坛渔业局、太平洋岛屿发展署。这些合作为发展与未建交岛国的关系提供了平台。依托这些合作机制,各方可有效解决南太平洋岛国面临的问题,比如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推动海洋领域低碳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合作,为应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海岸侵蚀、生态系统退化提供技术援助,帮助岛国展开海岸线、岛屿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与维护。

最后,可尝试培育支点国家。我国可选择自然资源、经济规模以及地缘位置较重要,并在该地区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国家进行重点合作。比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其地处南北太平洋交汇地点,领土和人口数量均为地区首位,与我国双边关系良好。另一个是斐济,该国处于太平洋核心位置,是该地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2017年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内有19个华侨社团,民间团体是公众外交与文化交流的载体,可为培育支点国家发挥纽带作用。

  

文章来源:节选自《南太平洋地区形势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挑战与应对》,原刊于《国际论坛》2020年第2

作者:岳小颖,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