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资源丰富,北极航道价值凸显,近北极地区特别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开发合作前景。2017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时提出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得到俄罗斯高层的积极响应,为有序“向北开放”提供了有力抓手和目标导向。也应该看到,虽然中国推动“向北开放”与“冰上丝绸之路”对接有着很大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方面,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来自北极国家的地缘政治挑战。北极地处亚洲、欧洲、北美洲最北端的弧顶位置,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从地缘经济视角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虽然北极的东北航道几乎不存在陆地领土争议(俄罗斯与挪威已经完成划界),但北极国家在北极海域问题上特别是大陆架延伸方面仍存在激烈争议。
二是俄罗斯与中国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还有要协调的问题。俄罗斯与中国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在国家层面已达成战略共识,而且组织协调推进积极性较高,但在参与“冰上丝绸之路”的俄北冰洋沿岸地方区域和具体操作部门,包括相关专家学者,对此还有不同理解,俄罗斯方面也一直不认同“冰上丝绸之路”的表述,坚持用“北方海航道”的提法。
三是港口物流支撑能力不足。随着北极冰川融化以及北极试航的日益频繁,北极航道实现常态化通航的可能性正不断增加。然而,从现实角度看,由于俄罗斯北极沿岸地区的港口支撑能力较弱,货运需求不足,北极航道最突出的还是战略价值,短期内无法形成巨大的经济价值。
四是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北极地区是一个统一的区域性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脆弱性和较弱的自我修复及调节能力,一旦受污染和破坏,不仅将给该地区的动植物、水源、空气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而且会给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
五是北极气候影响下全年通航尚需数十年。北极航线开通是“冰上丝绸之路”和北极合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北极航线的开通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特别是有赖于全球气候变暖使北冰洋的冰加速融化,才能真正成为“黄金水道”。而目前的北冰洋,表面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中央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属永久性海冰,夏天也会有一大半被冰雪覆盖。美国科学家近年研究发现,大约到2030年或迟至2050年,北极地区将迎来没有冰的夏天。但也有专家认为,北冰洋一旦进入夏天无冰时代,世界将出现另一种灾难。
其次,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并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北极环境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全球生态系统。作为地处近北极区域的东北地区,其环境问题和碳排放,对北极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中国近北极区域主要是黄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都属中国北方,每年有半年时间是取暖季,碳排放量较大。黄渤海地区的山东、江苏、天津等,是中国经济前列省区,对高耗能依赖严重;东北地区既是重工业基地,又是农业商品粮基地,秸秆焚烧、重工业所带来的碳排放问题,给北极环境和参与北极合作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再次,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在国内还存在各种消极认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冰上丝绸之路”短期内不能实现常态化运行,没有可预期的传统航线稳定。二是“冰上丝绸之路”在理论上运距短和物流成本较低,但破冰费用较高。三是“冰上丝绸之路”虽然大部分海域经过俄罗斯,但不可知的潜在风险较大。四是“冰上丝绸之路”经过的北冰洋是常年无人区,天气预报海上信息覆盖等航行必需信息、加油供给物资和人员救助等方面,急需完善,难以给过往船只提供便捷的航行服务。另外,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反响不一,上海以南沿海地区习惯于传统的海上航线,相关企业对投资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兴趣不浓,信心不足。江苏连云港2018年8月曾组织货轮历时30多天通过“冰上丝绸之路”到达荷兰鹿特丹,这是我国近年来公开报道的一次“冰上丝绸之路”实践,一直未能常态化运行。
最后,我国“向北开放”中,还有一个独特的难点之处,就是如何在对朝合作上实现突破。要让朝鲜发挥重要的物流通道作用融入东北亚经济圈,需要有一个和平、合作、发展、稳定的朝鲜半岛。当前,朝鲜半岛问题是东北亚区域历史问题、现实问题相互交织最为复杂的国际热点,特别是朝核问题难解,长期影响着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
文章来源:节选自《我国“向北开放”对接“冰上丝绸之路”路径初探》,原刊于《东北亚经济研究》2022年第5期
作者:李铁,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陈明辉,中国太平洋学会东北亚图们江研究分会(吉林省图们江国际合作学会)副秘书长,吉林省开发区联络中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