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平等: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3-07-12

海洋强国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构建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的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也被提上议程。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与近代西方海洋文化有本质的区别。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海洋文化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对海洋的文化属性做过深度思考。首先,海洋是全球经济重要的交往渠道,在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冒险者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海洋文化促进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站在全球视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坐标中,认识海洋、重视海洋。

其次,海洋作为世界交往的关键场域,被赋予了人文价值和社会属性,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存在,而是转化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性存在。马克思提出,正是在蒸汽机被运用于航海后,亚洲和欧洲能经常地、迅速地交往,亚洲和西方世界实际地连接在一起了。

再次,他们揭露了西方海洋文明的本质,揭示海洋是影响世界格局、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在《欧洲战争》《美国内战》等文章中还论述了海军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这些论述为我们认识海洋文化属性提供了清醒的指导。可以看出,海洋文化本质上是对人类改造海洋实践的反映,随着世界交往的扩大、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海洋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海洋文化建设的理论和经验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海洋和中国基本国情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近代以来,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抢去了或‘租借’去了中国的部分领土”,“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控制了中国一切重要的通商口岸”,“控制了中国的交通事业(海上的、陆上的、内河的和空中的)”。新中国成立后,海上安全形势严峻,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进行海上军事遏制和经济封锁。由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正确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这些构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海洋文化以服务国家恢复社会秩序、维护政权稳定为核心目标,以扫除封建势力、统一思想、服务国家建设为主要内容。通过思想改造和文化引领,提高涉海人员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在制度上,党和国家初步构建海上政策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相继颁布涉海规章制度。1958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从法律上明确新中国对于维护领海的决心。1964年设立国家海洋局,标志着管理涉海事业进入新阶段。在行业上,恢复和提升传统渔业、航运业。1950年政务院发布《关于1950年航务工作的决定》以整合海上力量恢复生产服务。在科技上,开展海洋科学研究。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组织制定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提出开展海洋资源综合调查,奠定中国海洋科学发展基础。20世纪70年代开展远洋科学调查,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发展目标。这一阶段也涌现出不少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旋律海洋文化的文艺作品。人民日报陆续刊登了《海洋也是我们的》《海洋在笑,鱼儿在跳》《自由航行在祖国的东海上》《在祖国的南海上》《东海里的一个渔岛》《东海长城》《为祖国和毛主席站岗——守卫在东海前线的一支英雄部队》等报道,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海上文艺工作队》等作品公映,《海魂》《十级浪》等作品都是典型代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海洋工作的重心转向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明确海洋与中国经济之间的关联。在战略层面上,国家发展意识从重陆轻海到陆海统筹转换。为了保证海洋发展合理有序,党中央和国务院从宏观层面加强了对海洋事业的指导,陆续发布《九十年代我国海洋政策和工作纲要》《全国海洋开发规划》《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等指导性文献。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产业”等总体目标。在法律制度与规范上,重视制定各行业指导性制度,完善政策体系,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港口法》《海岛保护法》等法律规范。

在组织管理上,198017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科学研究协调委员会会议纪要(第一号)》,纪要的第四项明确提出了关于改革海洋工作管理体制的问题。1982年国家海洋局为国务院直属局,接受国务院直接领导。1986年国家海洋局建议沿海地区人民政府设立海洋行政管理机构,取得广泛共识。截至1991年,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全部成立了海洋局(厅或处)。此后,2003年国务院印发我国第一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其后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全国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部署海洋经济发展工作和任务。在国家海洋政策、海洋开发规划和海洋科学发展纲要的指导和支撑下,海洋经济迅猛增长,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全国海洋总产值为64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2012年,海洋总产值猛增到50087亿元,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9.6%。这一时期海洋文化与意识快速发展。学界开启了海洋文化的系统研究之路,陆续涌现对于中国海洋文化建设的理论性、体系性思考成果,对海洋文化的理论基础、相关知识系统整理逐渐成为学界和社会大众关心的议题。国民海洋教育也提上了议程,涌现了一大批宣传海洋文化的作品。海洋文化的繁荣反哺了海洋事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海洋经济从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到沿边城市、由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有计划循序渐进发展;海洋产业从传统逐渐向现代化新型产业转变;海洋管理从行业分散转向综合管理;海上安全从近岸防御走向深蓝;海洋意识从淡漠走向热切;海洋认知从重陆轻海转向陆海兼备,各方面都做好了逐步朝海洋强国方向发展的准备。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科学研判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形势,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发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服务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

新时代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走向海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走向海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这为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化建设规划了未来。在这一蓝图指引下,我国海洋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当前中国正处于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海洋事业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2012年至2020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从50087亿元提升到80010亿元;海洋高新科技屡创新高,不断挺进深海,海洋事业上不断取得好成绩。“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海洋强国建设,不仅包括国防、科技等硬实力,还包括文化制度等软实力。硬实力发展是与软实力发展相统一的。只有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统一,才能建设真正的海洋强国。

当前全球海洋形势严峻,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新形势下,全球海洋治理面临多方冲击。应对时代课题,中国有责任在海洋全球治理等问题上展现大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海洋命运共同体倡导相关各国共同守护海洋和平、共同谋求海洋安全、共同促进海洋繁荣、共同建设海洋环境、共同振兴海洋文化。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蓝色经济、极地、深海等,在全球性和区域性规则制定中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文章来源:节选自《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探析》,原刊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年第2

作者:谢茜,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海洋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研究员;夏立平,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