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印红等: 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理念向“海洋命运共同体”转变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3-08-09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引导着全球海洋治理方向。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全球海洋治理理念,全球海洋治理话语有必要实现从国家叙事向全球叙事的转变,从博弈叙事向合作叙事的转变。在新时代,需要确认并重新理解海洋利益多元分歧,转变海洋治理理念,应对全球性、多元性挑战。

一、以和平正义为指向,倡导“海洋命运共同体”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活动时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源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天下大同”是传统中国世界主义哲学的核心理念,其主要内容为“天下为公”,并且内含了世界之不可分性、资源和人类命运之共同性。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到新阶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的治理经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对国际局势与新时代海洋治理主题的准确把握。当前全球海洋治理面临竞争加剧、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不确定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和平正义的海洋新秩序。“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超越了西方海洋强国曾经奉为圭臬的“海权论”,它以“天下大同”为目标,以和平正义为指引,这是与强权主义、霸权政治完全不同的。

“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参考坐标与行动指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海洋命运共同体吸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核。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海洋领域的分支和深化,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合作共赢、全球治理观等核心特征。

二是促进和平发展、平等协作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所在。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共建共享、坚持交流互鉴、坚持绿色低碳构成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容,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三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系统观的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世界共同发展的大系统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目的就是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互相链接互相制约。正是基于系统观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亚洲和世界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共同发展是世界沿海国家经略海洋的共同追求。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海上反恐、打击海盗、联合搜救等行动中,更需要多个国家、多支海上力量的相互配合。“双赢”或“多赢”符合沿海国家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得到越来越多海洋国家的积极回应,并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互动中检验了其正确性。

二、“互信、互助、互利”为原则,构建沿海蓝色伙伴关系

蓝色伙伴关系是中国基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构建新型海洋国际关系的重要纽带。蓝色伙伴关系的内涵是基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以“互信、互助、互利”为原则,以中国新型外交理念——正确的“义利观”为指导,以集体行动来达成最大公约数的海洋发展目标所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蓝色伙伴关系的建构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合作共赢的价值观点,与亲诚惠容、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它寻求经济学意义上的“帕累托最优”,绝不是非输即赢的“零和博弈”。

中国从全球海洋治理的现实出发,倡议国与国之间在海洋领域要建设全方位、高层次、多领域的“蓝色伙伴关系”。蓝色伙伴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确认其有效性。20176月,原国家海洋局提出“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成为联合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的三大倡议之一。在蓝色伙伴关系提出的几年间,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并推进蓝色伙伴关系网络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硕果。2017年中欧双方达成构建中欧蓝色伙伴关系的共识,聚焦于海洋治理主要领域的合作,2018年双方签署《在海洋领域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的宣言》,2019年成功举办“中国—欧盟海洋蓝色伙伴关系论坛”。我国同沿海国家和区域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蓝色经济,增进我国与沿海国家和人民的海洋福祉9。新时代的中国伸出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的橄榄枝,拓展海洋国家朋友圈,秉承海洋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各海洋国家共织合作共赢之网,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新秩序做出了新的努力。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基于历史机遇与时代使命的综合考量,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新理念,有助于实现全球海洋善治的使命与愿景。

文章来源:节选自《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念之维和实践向度》,原刊于《山东行政学报》2023年第1期

作者:王印红,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房政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