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应以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精华为基础,只有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精华和世界其他国家海洋文化精华,才能构建出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把中国海洋文化提升到新阶段。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的海上侵略,中国海洋文化成为弱势文化。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是中国综合实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不可回避的任务与使命。因此,必须将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提到全新阶段。
第一,制定和执行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规划。世界已经进入海洋工业文明时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愈发密切。针对这一世界趋势,中国有必要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规划。这一规划的目标应是使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到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在世界海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很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这一规划内容必须全面考虑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内容有促进海洋文化交流、加强海洋保护事业、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健全海洋文化市场发展体系等。
第二,大幅提高全民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和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文化理念。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大陆文明为主,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至清代末期,当时的统治者采取闭关政策,广大民众海洋观念薄弱,这种影响持续至今。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必须通过新闻宣传、文学艺术、海洋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性海洋文化活动、公共海洋文化服务体系等大力普及海洋知识和文化,使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保卫国家海洋权益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以及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三,繁荣发展中国特色海洋文艺。海洋文艺博大精深,我们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掘中国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文化资源和遗产,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品牌。同时,重视海洋文艺作品开发,打磨一批有质量内涵的海洋题材文艺作品,再现亚洲海洋文明历史和英雄事迹,推动海洋文艺创新,促进两岸文化统一与融合。
第四,推动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应建立海洋文化产业促进机制,完善文化管理机制,加大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统一,增强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事业的可持续性。完善公共海洋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海洋文化服务水平,增强海洋文化影响效应。同时,应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海洋文化产业经济政策、生产机制、经营机制。
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必须推动传统海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必须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海洋文化的精华,结合新时代主流文化,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创造性转化,就是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要求,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内涵赋予现代的表达形式,激发全民族创新活力。创新性发展,就是在原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基础上增添新时代元素,加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第一,建设具有现代化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现代海洋文化的打造与定型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特色,汲取世界其他海洋文明的精华,建立与世界海洋大国的良好互动机制,促进海洋发展产业的快速转型。在中国和谐观念基础上,强调和而不同,在风云变化的世界中求同存异,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大背景下,中国海洋文化创新要素和选择范围,仍要以中华民族为核心、以大众文化为基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理念,反映人民心声,构建民主、自信、和谐的中国特色海洋文化。
第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立足于海洋文化发展目标,建设中国特色海洋文化,为中国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满足“软需求”。不仅要注重文化精神“脱贫”,而且要深入关切各种利益,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
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品牌。海洋文化产品作为承载海洋文化最基本的载体,满足人民消费需求是产品最重要的意义。通过高水平、有创意、有内涵的文化产品加深消费者对海洋文化的认可,成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海洋特色文化品牌。一是立足地区文化特色,精准定位地区资源优势,打造海洋文化主体和世界性海洋文化企业,建设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二是打造具有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城市,吸引海洋文化产业投资,促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三是发挥政府和群众的资源优势,疏通“互联网+文化”媒介通道,加快海洋文化与实际效益的转换速度,满足人民需求。
第三,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海洋文化发展中的不足。要正视不足,提升攻坚能力。要适度合理地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创新创意与文化产品结合的力度,利用市场机制统筹规划文化产业布局;要以创新为驱动力,重点突破相关难题,建设海洋文化服务基础工程,加快创意与科技融合,推动海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合理开发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包含的内容多样,诸如民俗、服饰、饮食等。合理配置这些资源,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能够让人们从海洋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合理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必须利用科技成果,以创新为驱动,运用互联网等手段推动海洋文化信息资源的整理与整合,从中挖掘海洋文化的价值与规律;必须注重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和谐的关系。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海洋文化产业谋求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注重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沿海人民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加强海洋文化产业的传承性,要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勇立潮头,激流勇进。
二是统筹规划海洋文化产业布局。针对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布局中的诸多问题,需要统筹沿海地区功能定位。政府应全局性制定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统一各地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思路。(1)通过区域优势互补,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和区域间协调发展;(2)推动国家间的有效沟通,积极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建海洋文化产业链,积极引导投资,推动资源共享;(3)为发挥海洋文化产业布局的最高效益,应处理好政府、企业、民众三方关系,达成统一共识,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作发展机制,保证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输出,最终实现政府、企业、民众的三方共赢。
三是加快海洋文化资源与科技、创意融合。科技是第一驱动力,海洋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转化离不开灵感与科技的支撑。要想海洋文化价值实现最大化效益,须将创新驱动注入文化创作的各个环节。新科技赋能传播流程和载体,将加速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高效率交流,从而形成多样化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因此,相关政策应引导文化企业选择正确的科技创新思路,加强产业输出高质量的创新性产品,增强竞争力。另外,加大对高科技机构和人才的扶持力度,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新业态、新模式的海洋产业创新平台。应始终关注文化产业市场需求,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下开发海洋文化产品和产业项目。从而形成文化与科技、创意积极互动、深度融合的良好态势。
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必须提升中国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精华和民族智慧,同时,又被赋予了新时代的中国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性海洋文化让中国故事、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为我国重塑海洋文化自信提供了条件,既增加了国民对海洋文化的认同感,也促进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理解,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吸引力、凝聚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化。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建设必须立足于海洋文化资源,它是海洋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海洋文化资源包括:观念、风俗、习惯等思维和行为方式,源于海洋相关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海洋文化资源具有地域特性和历史传承性,海洋文化产业应依据各地资源特色优化产品开发模式,打造特色海洋文化品牌,努力实现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结合,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作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产业集群需要在内部形成融合之势,打造协同配套的产业链,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提升发展水平与质量。同时,应推动海洋产业集群海陆联动,加快与陆地产业资源共享和衔接。通过全球化市场和跨地区文化交流,拓宽资源要素和产业聚集形式,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
第三,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创意化。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源的创新性开发与创造性转化,不是对资源的简单加工,而是将创意融入海洋文化产业。此过程必须以科技为引领,不断积累海洋文化产业模式发展的经验,推动产品的多样化与创新性。
第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大多都位于沿海,因此,密集的人口和人口需求导致海洋开发处于超负荷状态,从而导致海洋利用过度和生态破坏。对比之下,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污染较小,收益较高,是对环境更加友好的产业。利用和开发文化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低,有助于减轻海洋开发负担和海洋生态保护,推动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第五,积极开展海洋文化对外交流。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必须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海洋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文化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海洋文化,借鉴先进的世界文化建设经验,为中国海洋文化建设服务。在学习和交流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的内涵。同时,不断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在互相沟通中汲取营养,发展特色。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需要拥抱世界,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彰显中国海洋文化的底色。中国要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国海洋文化软实力,讲述好立体、真实、全面的中国故事。
文章来源:节选自《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与软实力提升》,原刊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17期
作者:夏立平,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