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建设科技创新高地未来 10 年的发展路径和举措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4-12-24

一、夯实平台,开展务实合作

鉴于当前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粤港澳大湾区深化科技领域的合作与资源共享显得尤为必要。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应强化政府在科技合作中的引领、规划与协调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更好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旨在构建一个“跨界融合、多元共治、全面覆盖”的开放型科技合作生态系统,通过“官产学研民”的立体合作模式,共同应对发展难题,强化“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基础,进一步推动共同愿景的实现。为凝聚多边力量,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助力“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的实现,探索完善全球治理探索新方案。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为载体,共建国家之间的科学机构开展了大量且卓有成效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目前,ANSO的成员单位已达78家,覆盖55个国家和地区;ANSO正努力推动区域间的科技水平协调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外交大局,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作出贡献。202112月,由ANSO发起,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成功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发起,是“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有机结合的重要实践,有效促进了区域合作创新与发展,区域资源互补、协同合作明显加强。

二、做好战略衔接,开创海内外联动发展的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应积极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创新网络,着力打造成“一带一路”门户枢纽,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缘和科技优势,发挥好引领和带动作用。2024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粤港澳三地应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充分发挥三地的协同创新作用:①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优势及澳门与葡语系国家的密切联系,以港澳作为“引进来”重要平台,营造自由高效的创新环境,吸引科技巨头、企业布局研发中心;②深化粤港澳的科技协同创新,重点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共建大科学装置、发起大科学计划,提升源头创新能力;③加快推动成果产业化,组织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编制科技成果分类清单,推动三地的科研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

三、创新发展,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正驱动着科技与制度的革新发展,促进创新资源的汇聚与科技合作的深化,将能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全球发展孕育新动能。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强化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已成为连接国家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际发展需求的重要桥梁。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尖端科研设施如中国散裂中子源、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鹏城云脑”网络智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和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纷纷被纳入国际合作网络。通过这一网络机制,各国能够更加精准地对接彼此的发展需要,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在创新持续引领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科技与现代金融、实体经济及生产要素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融合不仅加速推动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为产业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还促使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内大型展会,如“广交会”“高交会”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为国内外企业搭建了合作与交流的广阔舞台,展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最新科技实力,有效支撑起“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共赢。

四、促进绿色发展,共筑美丽清洁新世界

绿色发展的目标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是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绿色是生命的底色,将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融入科技高地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的各个方面,深化在清洁能源、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在绿色基建、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利用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外贸“新三样”的出口优势,建设光伏产业和储能产业的对话交流机制,进一步推动经济、产业面向绿色低碳转型。

挖掘数字经济潜力,催生新质生产力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契机,积极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速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数字基建、智慧城市、远程医疗教育、物联网、区块链与贸易融合等关键领域的合作。针对条件成熟的国家,推进新基建合作项目,依托5G通信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强劲创新力、产业链及对经济的显著拉动作用,共筑起数字合作新框架;同时,深化电子商务与数字贸易发展,通过多元化政策与技术手段缩小数字差距。加强跨境数据流动合作,构建数据互联互通的数字枢纽,以数字技术赋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谋新篇章。

五、推动人才交流,增强全方位保障

创新人才的合作与交流是科技合作的核心抓手,也是促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了解与信任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应利用区内部分高校自身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紧密连接的优势,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一批能够深耕共建国家并具有深厚人脉资源网络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创新人才的跨界交流与合作,招引集聚全球科技领军人才、华人留学生等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鼓励与共建国家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人才交流活动,推动联合培育创新人才,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辐射能力。

六、提升“软联通”水平,深化拓展多边合作

加快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新高地,积极探索规则机制的衔接,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的各自优势;提升“软联通”的水平;在规则、制度和管理等开放方面走在前列,为“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在构建湾区一体化市场体系的过程中,应确保与“一带一路”紧密相关的生产要素——资金、人才、信息及物资能够高效流通。这要求在深化内地与港澳的合作框架下,鼓励港澳在金融、教育、航运、物流、建筑及工程专业等领域实施专项开放政策。同时,应稳步且深入地推动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与标准体系,加强粤港澳在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合作、资格及标准互认合作,以促进标准信息互换,从而有效减少资金、人才、货物、服务流动中的隐形障碍。通过深化并拓展多边合作机制,创新资源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实现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加速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助力资金、人才、信息、物资的流动持续为科技创新注入新鲜活力与强大动能。

文章来源:节选自《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交汇:共筑科技高地,引领未来发展》,原刊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年第9期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欧洲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等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第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