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数据是什么?与你我何干?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5-04-15

大海,总是充满了神秘和无尽的吸引力。很多人都喜欢站在海边,感受海风吹拂,聆听浪花拍岸的声音。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片蓝色的大海深处,藏着多少秘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种让大海开口“说话”的技术——海洋大数据

先别被“海洋大数据”这个名字吓到。虽然听起来有点高深莫测,但其实这件事和我们的生活关系紧密,而且它的原理一点也不复杂。


让大海开口“说话”

想象一下,大海是一个巨大的藏宝库,里面藏着无数的“宝贝”。除了我们熟知的鱼虾、珊瑚,还有很多不容易直接看到的东西,比如洋流的流动轨迹、海水的温度变化,甚至是海底的地形…… 这些信息对科学家来说,就像探寻海洋奥秘的“密码”。

过去,想要了解这些“密码”,科学家们需要亲自出海,在船上布置仪器,采集数据。这个过程很辛苦,范围也很有限。而且,海洋那么大,靠一条船跑来跑去,能掌握的信息实在太少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找到了一个更聪明的办法——通过大数据来聆听大海的“声音”。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各种设备采集海洋的信,然后用计算机把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你有没有注意过天气预报里的海温图?那些颜色鲜明的图像,其实就是从卫星上拍下来的。卫星遥感技术可以从太空俯瞰地球,记录海水的温度、颜色变化,这些都是海洋的“语言”。
除了卫星,我们还会在海里布置许多“浮标”。这些浮标就像守护在海洋里的哨兵,24小时监测水下的情况。温度、盐度、洋流速度,这些都能被记录下来。现在的技术甚至可以让船只自带监测设备,一边行驶一边采集数据。
这些分散的数据看起来可能很杂乱,但当我们把它们整合到一起,就像拼成了一幅巨大的海洋拼图。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洋的样子,还能“听”到它的故事。

【案例:海洋大数据+卫星遥感=组合拳】海洋大数据的崛起,让卫星遥感技术成为研究迁徙物种和海洋生态的重要工具。


尤其是在追踪迁徙物种方面,这项技术大有可为。比如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可以清晰捕捉体长超过过3米的鲸鱼的踪迹,帮助科学家绘制它们的迁徙路线。这不仅让我们更了解这些庞然大物的生活习性,也揭示了它们对环境因素的依赖,比如水温、海流和食物分布。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还能帮助评估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比如航运、捕鱼是否侵占了它们的栖息地。事实证明,有了卫星的帮助,保护鲸鱼这样的大型海洋生物变得更有针对性,效果也更好。
不仅如此,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放下身段”,关注更小型的海洋生物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比如,科学家已经利用卫星影像绘制了沿海敏感生态区域的地图,包括海草床、红树林和珊瑚的分布。这些地方看似不起眼,却是许多迁徙物种的重要家园,还能保护海岸线不受侵蚀,甚至在调节碳排放方面也功不可没。更棒的是,卫星还能“体检”这些生态系统,快速地评估它们的健康状况。一旦某些区域出现退化或者受到威胁,比如红树林减少或者珊瑚白化,科学家就能第一时间发现,采取措施进行干预or修复。
所以说,卫星遥感和海洋大数据的结合,就像给海洋装上了一双“千里眼”。未来,随着技术越来越先进,我们不仅能更精确地保护濒危物种,还能帮助这些生态系统恢复活力,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提供科学支持。

非洲大海藻林 ©Sea Change Project

大……有多大?

海洋大数据,说起来其实就是我们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海洋的“脉搏”摸得更清楚了。大家可能会好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别急,我来用几个例子跟大家聊聊,什么是海洋大数据,以及它的特点。

我们得知道,海洋大数据的“料”特别多,量大得惊人打个比方吧,就像大海装满了无数的小水滴,每一滴水都带着不同的信息。全球的科学家每天用卫星、浮标、船舶这些“工具”,从海洋里“抓”回一大堆数据。这些数据量大到什么程度呢?就像你往电脑里不停存照片,存到硬盘都装不下的那种感觉。这些数据涉及海水的温度、盐度、流动方向等等,数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第二,这些数据的种类非常丰富,维度特别高。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地方的海洋数据,不仅包括表面上的东西,比如温度和盐度,还可能包括深海的洋流速度,甚至海底有什么样的地形。可以说,我们现在获取的海洋信息,比过去“翻海找宝”的渔民细致多了。科学家用大数据技术,把这些看似零散的数据整合起来,像拼拼图一样,拼出了一个完整的海洋世界。

再说说海洋数据的变化有多快海洋环境就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比方说,今天天气预报说有台风,它为什么能这么准?其实是因为大数据帮了大忙。卫星和浮标每时每刻都在盯着海洋的变化,把新鲜的数据源源不断地传回来。通过这些实时更新的数据,我们不仅能提前预测台风,还能更快发现海洋的“脾气”是否正常。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就是这些数据和时间、地点都分不开。比如说,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数据看清某个海域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就像在看海洋的“成长日记”。他们还能知道哪片海域鱼多、哪片海域有海冰需要避开,所有的信息都和地点息息相关,联系紧密得很。

除了量大、种类多和变化快,海洋大数据还有个特点,就是来源五花八门。就拿卫星来说吧,它在太空中看着整个地球,提供的是宏观的“大画面”。而浮标就像海洋里的小哨兵,它们在水里漂着,随时随地测量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这些数据来源虽然不同,但经过技术处理之后,就能拼凑出一个既全面又详细的海洋信息库。

又大又复杂,单凭人力没法搞。不过,虽然海洋大数据复杂得让人“脑壳痛”,可它也是最迷人的地方。由于数据太多、太杂,科学家们得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整理,比如用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把海洋的样子直观地展示出来。就好像我们能在电脑屏幕上看到一个“数字大海”,这种技术让研究人员能更加轻松地挖掘海洋的秘密。


海洋大数据的魔力

那么,为什么科学家对海洋大数据这么感兴趣呢?这项技术到底有什么用呢?其实,它的作用可大了!

先说最直接的,海洋大数据让我们的天气预报更准确了。你知道吗?台风的形成和路径,与海洋温度密切相关。通过分析海洋大数据,气象学家可以更快更准地预测台风的走向,这对防灾减灾来说特别重要。

再说渔民们关心的事。有了海洋大数据,渔民可以知道鱼群喜欢聚集在哪里。这不仅能提高捕捞效率,还能避免过度捕捞,保护海洋的生态平衡。

航运公司来说,海洋大数据也是个“金矿”。通过分析洋流和风向,船只可以选择更省时省油的航线,甚至避开风暴和暗礁,安全又高效。

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之一马士基(Maersk)就利用海洋大数据来优化其航运路线,分析实时的洋流、风向和天气数据,来调整船只的航行路线、避免强风和恶劣天气,减少航行时间,节省燃料消耗据统计,利用大数据优化航线后,马士基的船只平均能够节省大约3%的燃料成本

此外,航运公司还通过海洋大数据预测和规避潜在的航运风险如全球领先的航运公司之一赫伯罗德(Hapag-Lloyd)在航运过程中,通过集成洋流、气象和海况数据,来预见到可能的风暴区域。这样,船只可以提前避开恶劣天气区域、确保船只和货物的安全。

还有,海洋大数据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海洋资源,比如海底矿产和能源。甚至连潜在的海洋污染问题,也能通过数据分析提前发现,从而采取措施保护海洋环境。

克拉里恩-克里珀顿区深海海底的多金属结核,图片是由ROV KIEL 6000无人潜水器拍摄的

©GEOMAR Bilddatenbank

海洋大数据与我们的生活

你可能会想,海洋大数据听起来很厉害,但它离我们的生活会不会有点远?其实,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你爱吃海鲜吧?通过监测海洋污染情况,我们能确保打捞上来的鱼虾是安全的,这样你才能放心地吃上一顿美味的海鲜大餐。


【海洋大数据 vs 我们的菜篮子、盘中餐】


海洋大数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海鲜的供应链中。海洋大数据让商家可以追踪海鲜的来源,确保我们吃到的每一条鱼、每一只虾都来自合法的渔场。这意味着我们不必担心买到非法捕捞或假冒的海鲜,商家也能通过数据精准了解捕捞的时间和地点,确保海鲜的质量和安全。
海洋大数据还帮助渔民和渔业管理者更好地保护海洋资源。渔业专家、决策者通过对海洋温度、盐度等环境数据的分析,来预测哪些渔场的鱼类资源较丰富,哪些地方需要休养生息,避免过度捕捞,保护生态平衡。数据还能让渔民提前知道哪里鱼类的种群减少了、以便及时调整捕捞策略,从而有效管理渔业资源,让海洋“还原”生机。
海洋大数据就像为水产养殖业装上了“智慧眼”。养殖户可以通过实时监控水质和养殖环境,精准调整饲料和水质,做到“事半功倍”,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消费者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养殖过程,知道海鲜来自哪片海域,是否采用了环保养殖方法,咱心里不也就踏实了么。可见,海洋大数据不仅让我们吃到的海鲜“更放心”,还能让整个供应链变得明明白白,既环保又高效,大家都能放心、开心。
再比如,假如你计划去海边度假,有了海洋大数据,我们可以预测潮汐的时间和强度,甚至知道海浪的高度。这样,你就能挑选最合适的时间去玩水,不用担心遇到大浪。
还有,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清洁能源,比如波浪能、潮汐能。通过分析大数据,这些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会更高,最终会以更低的成本转化为我们用的电力。


海洋大数据的未来
未来,海洋大数据还能带来更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比如,有人提出建“智能化的海洋牧场”。通过大数据技术,渔民可以精准地养殖鱼类,知道哪里适合投放饵料,哪里需要调整水质。这种智慧养殖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再大胆点想,未来的人类可能会在海底建造城市。想象一下,那些深蓝色的海底世界会变成高科技的居住地,而海洋大数据将是规划这些城市的基础。
甚至连我们目前无法到达的深海区域,也会因为大数据技术而逐渐揭开神秘面纱。也许有一天,我们能用大数据“听到”深海火山的脉动,甚至是某种神秘海洋生物的“呼吸”。

深海热泉,是海底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 图源:NOAA


为什么要搞海洋大数据?

你可能会问:这是不是科学家们自己觉得有意思才去研究的?其实,海洋大数据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它和全球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我们都知道,地球表面70%以上被海洋覆盖。海洋不仅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来源。保护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这些任务都需要有准确的数据支持。

比如,面对气候变化,海洋扮演着“调节器”的角色。它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也是热量的主要存储地。通过分析大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从而制定更科学的应对策略。

海洋大数据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就拿鲸豚保护来说,现在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人员能够收集海洋环境、鲸豚种群、行为习性等多方面的数据,从而更准确地了解鲸豚的栖息地、迁徙路线和生态需求。这些数据不仅帮助科学家实时监测鲸豚的生存状况,还能够预判潜在的威胁,如船只碰撞、噪音污染等因素对鲸豚的影响。借助大数据分析,保护措施可以更加精准和高效,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这些海洋巨兽们。

鲸鲨,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鱼类

©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我们人类对食物、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海洋正是我们可以依赖的重要资源库。海洋不仅能提供丰富的渔业资源,还能为我们带来风能、潮汐能,甚至海底的矿产。但许多海洋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我们不小心,盲目开发,可能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过度捕捞海洋中的鱼类,渔业资源就会枯竭,海洋生态也会因此失衡,影响整个食物链。而且如果不考虑生态环境的话,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时就可能破坏海洋生物的栖息地,甚至影响全球气候,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另外,随着海上风电逐渐成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如果没有科学的数据指导,风电设施的建设也可能影响到海洋中的生物和航道、甚至造成生态灾难。

可以说,海洋大数据就像是海洋世界的一张“电子地图”。收集和分析海洋的环境数据、资源分布和生物状况,能让我们人类像指挥家一样,精确地安排海洋资源的“利用”。这样做,不仅能避免“盲人摸象”式的资源浪费,还能保护好海洋这个大宝藏,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只有借助这些大数据,我们才能不走弯路,确保海洋资源用得“其所”,同时也能保护好这片宝贵的蓝色天地,让它代代相传,永不枯竭。


海洋科学大数据革命,面临什么挑战

海洋科学正在迈向大数据时代,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难题。首先,虽然现在的观测技术越来越先进,各种卫星、传感器和仪器每天都在生成海量数据,可这些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数据因为设备条件或自然环境的限制不够准确,有的甚至还缺一块、少一块。更麻烦的是,不同机构采集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各不相同,把这些数据放在一起用,往往要费很大劲儿才能理顺,科研人员也被拖慢了节奏。 

其次,这么多数据积累下来,如何保存和管理呢?这就成了大问题。许多研究机构的设备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要么存储空间不够,要么管理方式过时。海洋数据还需要长期保存,因为只有把数据拉长时间看,才能发现趋势。这就需要可靠的存储设备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可这些条件对不少科研机构来说实在是负担太重了。 


【“杂乱无章”带来的隐形壁垒】
数据标准不统一,海洋研究为何容易“掉链子”?


数据标准在海洋科学研究中,也是一个问题。不同团队和机构使用的数据标准不一致,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虽然各地的科学家都在努力收集数据,但由于设备、记录方式和格式各不相同,导致很多数据无法直接进行对比和整合。举个例子,有的研究团队记录温度时用的是摄氏度,有的却用的是开尔文;……而这些差异看起来很简单,但却需要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转换、去调整,这就大大地拖慢了研究进展。
更为严重的是,数据标准不统一,还让数据共享变得非常困难。许多海洋保护项目需要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们共同合作,但由于大家使用不同的标准来收集和存储数据,很多时候大家拿到的数据根本无法直接使用。比如,在研究海洋生物时,不同国家对同一种物种的分类方法可能不一样,这就导致了研究结果出现偏差,进而影响了我们对海洋生态保护的决策。 
标准不统一还让一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比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需要大量的标准化数据才能有效工作,但如果数据格式杂乱无章,算法的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以预测鱼群迁徙为例,不同机构的数据可能在坐标系统或测量精度上有差异,结果就可能会出现错误,从而浪费了技术的潜力,也使得很多研究无法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再有就是数据共享不够。其实,数据共享可以大大促进科学发现,但很多机构因为担心隐私泄露、商业利益受损,或者出于学术竞争的考虑,不太愿意公开数据。这样一来,数据就像是“孤岛”,彼此不连通。比如,你这个机构搞一次海洋生物多样性普查,数据锁起来了、束之高阁了;回头,另外一个部门又搞一次普查,却不知道前面这次的调查的结果。……这种“各自为战”的状况,既浪费资源,又阻碍了大家一起攻克难题的机会。 

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计算能力跟不上需求。处理这么多复杂的数据,必须有强大的计算机设备、云存储技术,但很多科研团队还没有这些条件。而且,分析这些数据还需要开发专门的软件和工具,但开发这些东西不仅费钱,还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往往,小团队是无力承担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科研人员的技能还没完全跟上大数据的步伐。处理这些数据,光有海洋科学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还得会统计分析、编程,甚至人工智能技术。但很多科研人员的训练还是偏传统,对这些新技能掌握得不够熟练。这样一来,不仅让他们在面对海量数据时显得手忙脚乱,也影响了这些新技术在海洋研究中的推广应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共同努力,把障碍一个个清除,才能让海洋科学真正进入大数据时代,为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打开新的大门。


海洋大数据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未来的研究会大有可为。

海洋大数据,就像是打开海洋宝库的一把钥匙。它让我们看得更清楚,听得更仔细,也理解得更深刻。通过海洋大数据,我们不仅能更好地保护这片蓝色星球,还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机遇,造福全人类。

所以,下次你站在海边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大海下面,有无数的“哨兵”正在忙碌地记录数据,而科学家们也正借助这些数据,解开海洋深处的一个又一个谜团。




文章来源:原刊于“海洋与湿地”,有删减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