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这是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展海洋经济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发展海洋经济的又一次重要部署。
海洋经济蕴藏哪些潜力?如何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如何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近日,团结报记者围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采访了九三学社福建省委会副主委,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蔡锋。
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
记 者:您如何理解海洋经济的内涵?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
蔡 锋: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我国海洋经济内涵丰富,按照国家制定的海洋经济调查规范,海洋经济包括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和海洋相关产业等共3大类、28个小类、多个细分领域,覆盖范围较宽。
生态兴则文明兴,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质量的海洋经济发展路径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上用“蓝色经济”这一概念来体现,具体内涵是在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记 者:当前,我国海洋生态保护的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挑战?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蔡 锋:自2016年以来,我国已累计修复海岸线近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75万亩,同时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海洋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然而,当下仍然面临海洋污染治理压力大、生态系统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沿海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重重、气候变化加剧生态风险、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与资金方面存在瓶颈等诸多挑战。
推进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统筹生态优先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科学、系统、创新的治理体系,推动蓝色经济转型,培育新兴海洋产业。
让碧海银滩转变为金山银山
记 者:海洋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对海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海洋生态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如何?有哪些挖掘潜力?
蔡 锋:伴随着人类发展的需要,海洋生态资源的开发日趋加强,海洋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也日益增长,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开发过度,大量污染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受损,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不协调,很难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向循环。
为了更好地开发海洋生态资源,要在其开发利用方式上进一步优化:一是深度探索生态保护和传统海洋产业的融合,发展生态型海洋产业,尤其是生态养殖产业;二是深度挖掘海洋生态系统蓝碳价值,利用海洋生态资源实现“双碳”目标;三是大力拓展海洋生态资源新质生产力开发、循环利用,实现保护和开发之间正向循环。
记 者:我国在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开发与海洋生物制造发展上存在哪些问题?有何破解之道?
蔡 锋:深海遗传资源是21世纪生物经济时代的“蓝色金矿”。我国作为深海探索的后发国家,在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开发方面,仍面临技术、平台、制度与资本的多维制约。深海生物基因复杂,活性物质筛选效率低,深海微生物样本保真与培养技术难度大,海洋遗传资源保藏与惠益分享制度体系不完善,这些都是亟待破解的瓶颈问题。
为此,呼吁建立健全国家深海生物资源勘探、采集、保藏、测试、评估和利用全链条的管理制度,开展相关基础与应用研究、平台建设与运营、技术成果转化、国际交流合作等能力建设;以发展深海未来产业和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切入点,加快深海遗传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利用,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强要素保障。
记 者:我国海岸带开发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海岸韧性,构建“防护能力、生态活力和经济活力”的和谐海岸?
蔡 锋:我国人口和经济重镇集中在海岸带地区,这给海岸带来极大压力,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部分地区的海岸带开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缺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二是一些港口建设、硬质护岸修建导致自然岸线比例下降;三是不同类型开发建设争夺有限的海岸空间,挤占生态岸线;四是海岸安全与稳定问题仍然突出。
和谐海岸旨在建设一种海岸地貌系统与生态系统相融合,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兼顾减灾防护、生态活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高质量发展模式,以提升海岸“减灾防护能力、生态系统活力、经济开发活力”为核心,实现海岸减灾与保护、生态修复与服务功能增强、经济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统一。
因地制宜打造海洋发展硬实力
记 者:如何通过海洋生态领域技术、产品、产业的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海洋生态“高颜值”创新转化为经济发展“高价值”?
蔡 锋:我们应因地制宜,探索构建创新性、持续性的海洋生态价值转化新途径、新模式。以厦门市为例,可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大力鼓励生态产业发展,重点培育海洋生态调查监测、海洋生态设计、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等业态,打造专业化的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企业和工程承包商。二是支持打造蓝碳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创新“生态补偿+蓝碳”“公益行动+蓝碳”“海洋社区+蓝碳”等模式,加快培育蓝碳经济。三是进一步创新拓展“沙滩经济”“海洋研学经济”“观鸟经济”“海洋会展经济”“生态文化经济”等生态价值转化新途径。四是发展“生态、创新”引领型湾区经济,以打造海洋生态活力海岸带为目标,可通过驿站、游客中心、康养基地、亲子乐园、创客基地、休闲娱乐、艺术空间、体育运动等生态价值转化载体和场景营造,促进生态场景与消费业态融合,引流聚势,推动构建消费型湾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记 者:厦门在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有哪些优势?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比较突出的发展成绩?
蔡 锋:对厦门而言,一是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二是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基础扎实,生态环境优美,海洋特色鲜明;三是科研力量强大,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福建省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等一大批科研机构落户厦门,为厦门的海洋经济和保护治理奠定基础。
厦门近年来持续谋求海洋经济更快更高质量发展。2020年以来,厦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0.9%,其中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3%。在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上,厦门获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最佳实践成就奖”。
记 者:目前,我国共有15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洋经济示范区如何发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作用?
蔡 锋: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明确支持山东威海等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后于2020年增设吉林珲春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承担海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海洋产业集聚、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保护等重大任务的区域性海洋功能平台。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特别强调,“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近几年,厦门通过建设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福建省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全力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打造“科技研发+创新服务+产业园区”的先进模式,加速海洋成果转化落地,形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显示度的海洋产品,有效带动新增投资及上下游产值,走在了示范区建设前列,起到了积极示范带动作用。
“蓝色引擎”澎湃未来可期
记 者:从全球看,其他国家在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有何有益探索?
蔡 锋: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在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例如,挪威通过实施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EBM)和跨部门协作机制模式,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科学评估为基础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优化海洋空间利用。
澳大利亚通过建立广泛的海洋保护区网络(如大堡礁海洋公园),有效保护了珊瑚礁和旗舰物种,同时推动了生态旅游发展。严格的渔业管理、污染控制等措施确保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长期监测和科学研究为政策优化提供了依据,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新加坡作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则通过实施严格的环境管理措施,努力平衡港口运营与海洋生态保护;同时使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通过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如珊瑚移植和人工礁石建设)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这些举措在确保港口高效运营的同时,也致力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记 者: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如何?应着重从哪些方面发力?
蔡 锋:海洋已成为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的重要战略空间,并成为世界强国竞相角逐、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战场。我国海洋经济正在经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随着国家海洋战略部署和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光明。未来应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重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智慧海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深海大洋极地资源开发,发展未来海洋产业。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将聚焦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海洋生物资源高质化利用两大领域,发挥人才集聚优势,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更好支撑厦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文章来源:团结报,由海洋知圈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