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极地大洋:极地考察的新生力量——揭秘“极地”号破冰调查船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5-07-01

“极地”号破冰调查船(以下简称“极地”船)已正式入列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极地”船于2024年6月24日建成交付,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

作为我国极地考察的重要新生力量,“极地”船有哪些特点?未来在极地考察和海洋调查中将发挥什么作用?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登上“极地”船,为你逐一揭秘。


“极地”号试航。北海局供图



“小而精”船型设计

与“雪龙”号、“雪龙2”号两艘破冰船相比,“极地”船的个头明显要小不少。“极地”船船长89.95米、型宽17.8米、型深8.2米,设计经济航速11节,最大航速15节,满载排水量达5720吨,定员60人,自持力80天。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测试工程师孔令军告诉记者,“极地”船研发设计团队基于船舶对极地环境的特殊要求,融合创新与实用,秉持“小而精”的设计理念,船舶各项功能得到极大提升,不仅能满足黄海、渤海冰区海洋环境观测,还能支撑极地和深海调查。

“极地”船续航力为14000海里(近26000公里),满足无限航区航行需求,获得 PC6极地冰级附加标志,可在1米厚当年冰区中以2节速度破冰航行,实现极地恶劣条件下的安全可靠运行。

不仅如此,“极地”船冰区航行水下辐射噪声控制水平优于中国船级社 UN2级水下噪声标准,既降低了对海洋哺乳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又大大提高了舱室的舒适度。

“设计团队将环保意识深深扎根于船舶设计之中,力求对极地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孔令军说,“极地”船从独立自主设计研发到建造交付入列,标志着我国现代破冰科考船研发建造技术进入到逐步成熟的阶段。

据介绍,“极地”船将主要服务于我国海冰等海洋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助力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的综合观测调查任务。冬季可航行于黄海、渤海海域破冰,进行冰区海洋环境监视、海冰测量以及兼顾冰区救助。夏季可进行极地和深远海调查,进一步丰富我国冰区科考装备平台体系。



“一体化”科考模式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保障中心副主任张洪欣对记者说,“极地”船搭载多种海洋调查设备,能够同步承担大气、海冰、三维水体、地球物理等海洋环境的综合观测调查研究任务。依托我国自主卫星网络系统,具备空、天、海、冰、潜“一体化”综合科考能力。

记者在“极地”船上看到,大气化学实验室、通用实验室、低温实验室、CTD实验室、干实验室、数据处理中心等一应俱全。

值得一提的是,“极地”船还搭载了无人船、水下自主机器人、无人机等三大先进国产主力科考辅助装备,分别命名为“拼搏”号气垫测量艇、“求实”号水下自主机器人、“创新”号重载燃油无人机。

“拼搏”号气垫测量艇,得益于气垫船的跨介质输运能力,主要用于陆、海、冰等混合环境中进行人员物资的安全投送,帮助“极地”船开展远距离探测、建立海冰科考站等工作。

“求实”号水下自主机器人,可在冰下自主开展海洋环境调查和地形地貌探测工作,帮助“极地”船自下而上地观测海冰形态和结构。

“创新”号重载燃油无人机,经受了我国高原高寒地区和复杂电磁环境的考验,具有高可靠性、有效载荷大、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可以一次运载250公斤货物,多次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可以帮助“极地”船在极区进行航空遥感、冰情大范围探查、物资快速投送以及应急运输等工作。



老“极地”续写新故事

“极地”船的船舷号,可谓大有来头。

时间回溯到1985年。彼时,国务院批准购买芬兰 RHEA号抗冰运输船,并命名为“极地”号。1986年,“极地”号进行改装,加装了人员住舱、极地科考设备等,最终成为一艘多功能、多用途、综合性并适宜于高纬度高严寒海域航行的科学考察船。

1986年10月,“极地”号首次赴南极和进行环球考察。1994年,随着我国新一代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正式入列,“极地”号结束了其光辉的历史使命正式退役。

“老‘极地’号是北海局的时代印记和精神象征,其先后六赴南极,圆满完成我国南极长城站扩建、中山站建站、考察站补给的物资运输及南大洋考察等重大任务的保障工作,为我国南极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越功绩。”“极地”船船长朱进党表示,新入列的“极地”船继承和延用了原极地考察功勋船“极地”船舷号,这既是传承也是激励。

据了解,“极地”船交付后已完成两次海试,对船舶运行和科考设备进行了测试,及时发现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海试锻炼队伍,检验船舶性能,为后续执行考察调查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极地’船将继承和发扬功勋船舶的精神,锻造一支作风硬、技术强的队伍,助力青岛打造大洋、北极科考保障中心,为我国极地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朱进党说。


拓展阅读



功勋船舶“极地”号六闯南极
  第三次南极考察:1986年,“极地”号首航南极,执行第三次南极考察任务。在200多天的航程中,考察队扩建和完善了南极长城站,完成环球考察。
  第五次南极考察:1988年,“极地”号执行第五次南极考察任务,考察队在东南极建立南极中山站。这是我国首次探索东南极,为深入南极内陆腹地开展新探索提供了便利。
  第六次南极考察:1989年,“极地”号执行第六次南极考察任务。考察队在普里兹湾及其附近海域进行了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20多个项目的调查监测。
  第七次南极考察:1990年,“极地”号执行第七次南极考察任务。考察队向中山站成功运输了燃油、物资和设备,并进行了地质、测绘、生物等方面的野外考察。
  第八次南极考察:1991年,“极地”号执行第八次南极考察任务。考察队开展了气象、地磁、高空物理、电离层等观测,以及地质、测绘、生态等方面研究。
  第九次南极考察:1992年,“极地”号执行第九次南极考察任务。完成“一船两站”的运输补给和南大洋考察,历时159天,航行24000海里,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


文章来源:原刊于《中国自然资源报》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