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训华:“海洋—国家—教科书”:深入推进海洋教育的关键逻辑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5-07-09

国家海洋战略教育的重点是学校海洋教育,难点是社会海洋教育,基础是海洋文化教育。国家海洋战略教育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教育体系的承载,特别是从教科书出发的课程教育体系。教科书特别是统编本教科书是国家事权和意志力的高度体现,需要将国家对于海洋图景、意识和素养等诉求有效融入到教科书中,把中华海洋文明生动形象的呈现在教科书里,形塑国民的海洋国家意识,同时为开展好专业海洋教育、科技海洋教育和产业海洋教育形成有效教育基础。海洋国家教科书作为战略推进的关键逻辑,是指教科书作为国家意志体现,有效呈现在六种海洋战略教育内容中,并形成重要的战略推进效果。

一、立足学校海洋教育,构建青少年海洋教育的学校教育体系

教科书等是承载海洋战略教育的最有效着力点。世界主要国家在完成国民海洋意识提升和海洋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多进行相应的国家顶层设计,并形成了相应的国家海洋教育战略思想和推进路线。中国在历史上深受海洋观念淡薄之苦,观念是制约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中国人海洋观念的改变,需要有强大的教科书作为推动力。与世界大航海同起步的明朝统治者,在张弛交替的禁海过程中逐步从海洋上退缩,严厉的禁海政策不仅使民间海外贸易沦为非法而逼商为,并扭曲了原本正常发展的海洋观念。积极做好教科书的国家海洋意识的启蒙工作,突出教科书中的东海、南海等海洋文明,将海洋图景浸润在青少年潜意识中。海洋战略教育将落脚于教科书等国家意志形式,比如国土意识教育中的大公鸡地图,应容纳进海洋的图景,这些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发力于社会海洋教育,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

社会海洋教育是从更广泛的全局视域,通过相关涉海机构和场所,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海洋国家不是以海岸线长短为依据,而应以其国民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控制能力为准。凡是不能决胜于海洋的,都会遭到失败。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想冲出北海,一战与英国、二战与美国争夺,均遭遇失败了,而恰恰因为海上失败,最终导致陆地上的溃败。如果没有全民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的总体提升,今天既有的海洋教育成绩,也可能退回过去。社会海洋教育虽是整个战略推进的难点,但其教育样态生动、形式丰富,在载体上有大量的涉海博物馆、体验场所,还有图书馆等机构举办的各类涉海知识宣讲活动,将起到其他类型不可替代的效果。

三、以专业海洋教育为载体,在科技海洋教育和产业海洋教育发力,解决海洋事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学校、社会海洋教育指向青少年和全民海洋教育路径问题,海洋文化教育指向海洋战略教育实施的文化问题,而这三者教育均直面并服务于专业、科技和产业海洋教育,为专业类海洋教育培育优秀人才土壤。在专业人才培养中,重点着力于科技和经济两大领域。在科技海洋教育方面,着力解决相关海洋技术等卡脖子领域难题,在产业海洋教育方面,解决如何发展海洋经济,做强做大海洋经济版图问题。海洋事业发展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人才问题。中国古代官方对海洋解释注重天下秩序和华夷观念,民间是在海洋实践中获得,注重为航海实践服务。18要改变对海洋事业最后一公里的效力发挥,需要进一步发挥国家意志的效力,在体现国家意志的各层级教科书等出版物中做好教育文章。

四、基于海洋文化教育视角,从启蒙处构建中华海洋文明图景

战略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儿童启蒙出发。海洋文化教育需要以文化人,通过中华海洋文明的现代建构,从启蒙处构建中华海洋文明新内涵,调适蓝色文明,突出向海定陆、由海向洋观念。中国的图腾来自海里或者深渊里,这是中华文明根深蒂固的海洋内涵。正如卜正民在《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中所说的龙见一样,西方汉学家更把龙看作解读中华民族的密码。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固有资源,中国和西方在海洋文化的表述上存在极大差异。西方文化对待海洋更为直接,比如卜正民对中国古代的南海世界经济体一说,这在中国的官方叙事里是很难体现的。讲好海洋故事,首先是讲给本国国民听,特别是大中小学学生,走由内而外的路径,内外兼修然后形成相应表达效果。中国古代的长期是一种兼具天下与政治、地理及民族认同的感念,海洋想象是人的日常,而自然的海则被认为是因遥远从而被视为世界的边缘。海洋国家意识和新型海洋观的培育,讲好海洋故事、构建海洋图景是最为便捷的方式。

 

文章来源:节选自《国家海洋战略教育:海洋教育实践推进的新视域》,原刊于《浙江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刘训华,宁波大学海洋教育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