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波等: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机理分析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5-08-14

一、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引发了对“现代产业体系”内涵特征、形成机理、构建模式、面临问题、发展路径、政策选择等多个维度相关主题的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相关研究视角和研究维度不断深化,部分学者也开始涉及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研究,但对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内涵特征还缺乏系统阐述。本文认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传统海洋产业体系的延续、传承和发展,在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和开放合作方面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征。

产业结构现代化。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下,海洋经济发展主要由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拉动。海洋产业的划分更加细致化、交叉化和外延化,产业发展科技含量更高,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现代海洋产业部门得到迅速发展且在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攀升,同时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

产业布局现代化。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注重产业间协调发展,且区域之间具有科学的产业转移和互助机制。一方面,海洋产业内部和外部协调发展,包括海洋细分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和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融合发展。尤其是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成为主要趋势,比如海洋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与保险业的融合、与制造业的融合等。另一方面,注重海洋重点区域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三大海洋经济圈之间协调发展,以及海洋经济圈和城市群之间的协调发展。

生产要素现代化。传统海洋产业体系主要以劳动力、重型机械、石油电力等要素投入为主,整体成本较高,生产效率偏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则更注重对新兴技术、先进装备、金融资本、数据平台、复合人才等新质生产力的使用,整体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特别是注重对大数据、物联网的使用,形成一批数字创新平台,有效推动海洋产业的内涵式发展。

资源配置现代化。一是更注重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发挥市场在海洋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海洋产业形成公平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海洋技术、海洋产品能够随市场需求变动有机变化。二是强调“有效的手”治理的有效性,注重制度创新和机构赋权,具备能够激发产业主体活力的组织创新机制、预算投入机制、工作统筹机制等,全面实现海洋经济治理能力的提升。“两只手”互相促进,共同推进现代化海洋体系建设。

开放合作现代化。基于交通、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及工业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间协调协作意愿持续增强,开放合作成为区域海洋产业体系由传统向现代变革的必然路径选择。尤其体现在国际化的海洋产业开放合作,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国际交流方式,推动国内外协调的海洋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

二、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海洋科技是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代表国家核心战略需求。建立一支强大的海洋科技力量,掌握海洋科技创新主动权,已成为各海洋强国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战略共识。

海洋经济开发方式粗放,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一是渔业资源枯竭。过度捕捞、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渔业资源处于枯竭的状态,进一步导致海洋生态系统逐步退化。二是近海海洋产业可利用空间资源趋紧。在一些沿海城市,海洋产业集聚,同质产业之间的恶意竞争、粗放式抢占开发海岸线资源行为导致近海海洋生态空间严重受损。三是海洋能源开发受到制约。海洋能源开发虽然能够带动海洋产业的发展,但是存在风险大、容易产生污染等问题,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采区可能和现行的海洋生态功能区存在重叠,为了守住海洋生态红线,海洋能源开发进度会因此暂缓,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来缓解。

传统海洋产业仍旧占据主导地位,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一是传统海洋产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渔业发展方式亟需向远洋和智慧转型升级;滨海旅游业发展受海洋文旅设施不齐全、产业融合度不高、产品类型老化等问题制约;深水油气田自主开发实力较为薄弱,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赖度仍较高。二是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优势产业下海难。海洋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有待挖掘,企业下海渠道尚未畅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关键配套设备生产依赖进口,产业链整合能力有待提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处于初期培育阶段,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三是海洋现代服务业规模有限。涉海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低,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经纪、海事仲裁等航运服务配套有待完善。

沿海城市海洋产业链发展不完善,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比如,在海洋渔业等传统资源开发型产业方面,沿海城市水产品加工业以提供初级产品为主,水产品深加工水平有限。沿海城市在海洋渔业产业领域,亟需要向集深远海养殖、水产品交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此外,陆海产业衔接还不够,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兴产品、核心零件、高端装备等基础关联产业严重滞后于海洋现代化发展需求,对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偏低,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获取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局面。现阶段,我国海洋产业基本以近海和浅海产业为主,相较于海洋强国,海洋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关的开发活动相对单薄,对于海洋资源的立体化开发不足,依托科技创新走向深蓝、开发深蓝、经略深蓝的步伐有待加快。

三、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机理

科技创新支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资源再配置机制。科技创新能够有效提升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是产业实现结构升级和内生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海洋产业结构现代化是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核心特征之一,科技创新可以通过优化人才、生产工具等系列资源的配置方式,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导向更具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的领域,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海洋产业不断更新迭代,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主导产业的更新变化伴随着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的升级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技术选择机制。现代化海洋产业发展具有阶段性,技术发展也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适合此阶段产业发展的最优技术。最优技术并非最先进的技术,而是和海洋产业所处的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可利用资源最契合的技术。各地区要依据自身的要素禀赋推进现阶段优先要发展的海洋产业,选择适合本产业发展的海洋技术体系。海洋技术体系不仅要布局应用技术和试验发展,更要关注基础研究的发展,尤其是三大海洋经济圈要加大海洋基础研究投入,使本区域的海洋产业资本得以深化,有利于海洋产业长远发展。这也是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同时,要重视技术研发后端的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具有发展应用前景的技术真正和产业发展结合并落地生根。

主体协同机制。科技力量要有战略性,创新主体、创新人才、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主体要协同。一是构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高科技企业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四支力量要各有特色也要协同发展。二是通过发挥涉海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作用,带动高校院所及涉海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这需要完善海洋产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构建多主体融通创新机制,促进创新资源向市场端聚集。三是通过建立海洋科技人才引培机制,为海洋产业发展赋能助力。人才是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第一要素,如何提升人才引培效能,创新海洋科技人才评价选拔和流动机制,对于营造海洋产业发展条件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四是通过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制打通科技与产业发展渠道,推动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是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科技中介机构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能够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专业高效的服务。

 

文章来源:节选自《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机理、困境与对策》,原刊于《调研世界》2024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陈诗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区域科技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平,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雅兰、娄华伟,北京中鼎产城创新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