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铄等:国际深蓝渔业发展的典型经验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5-08-25

国际范围内,挪威、日本、加拿大和智利等国在深远海养殖、远洋捕捞以及极地渔业等领域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这些国家渔业产业技术发达,大型企业作为产业经营主体,普遍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由于深蓝渔业具有资本化、工业化、装备化、规模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性质,这些国家在发展深蓝渔业的过程中具备了一些共性优势和特点。

一、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深远海养殖方面以挪威大西洋鲑产业最具代表性。挪威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西洋鲑生产国,高度重视大西洋鲑产业技术体系发展,构建了品种选育、鱼用疫苗、种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深水网箱装备及相应养殖技术等全套高水平技术体系,实现了深远海养殖过程中种苗输送、饲料投喂、渔获捕捞、增氧以及水质监测和净化等环节的自动化,并研发出了智能化网衣清洗系统和渔获规格分级系统。其AKVA公司研发的HDPE圆形网箱抗风浪和海流能力优良,最具有代表性。这些高水平技术装备有效提高了养殖系统容量、质量和可维护性,使高质优价的挪威产大西洋鲑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远洋捕捞方面,世界渔业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欧美等国的捕捞船队积极推动渔业技术创新升级,广泛采用声纳捕捉鱼群技术、全球定位导航(GPS)系统、自动排放网、潜水器、浮标、坐标系统和自动筛选器等先进技术装备,有着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作为一种高效、高技术、标准化的物流模式,冷链物流能够减少损耗提升产品价值,尤其是超低温冷链,对以高价值渔获为主要产品的深蓝渔业具有重要意义。日本作为全球水产品消费和进口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达到90%,零下20至零下40度冷藏能力占总冷藏能力80%,对其渔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以精深加工提升产业价值

国际主要渔业国家注重对海洋渔业单一鱼种的规模化、系统化的深度开发,构建起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尤其是一些国家还会通过精深加工进一步提升产业产值和效益。如挪威的深远海养殖产业以大西洋鲑为主导品种,从鱼种培育、鱼苗孵化到商品鱼养成,挪威构建了完善的大西洋鲑产业链,覆盖了苗种繁育、成鱼养殖、营养与饲料、海上服务、营销、物流、屠宰加工和增值产品等各环节,通过单一品种的深度开发带动了全产业链发展。加拿大海水养殖业以大西洋鲑、贻贝、太平洋牡蛎、美洲牡蛎等为主要养殖品种,其中大西洋鲑是加拿大最主要的深远海养殖品种。加拿大非常注重通过产品精深加工业实现价值增值,其产品加工能力和渔业产品具有很强的世界竞争力。加拿大将先进的科技实力运用于产品精深加工,确保其生产的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绿色环保、安全性高的地位。为确保产品加工质量,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渔业检测和质量控制体系,基于食品安全保证体系(HACCP)的质量管理项目确保着加拿大出产的养殖水产品能够满足世界各地水产品市场的严格要求。作为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的重要参与国,加拿大主要聚焦南极磷虾的加工环节,基本不参与南极磷虾的捕捞。加拿大注重在鱼类营养学方面科学研究,对全球包括南极磷虾在内的高经济价值品种的相关研究积累丰富。加拿大从其他国家购进原材料,凭借深加工环节的优势进行南极磷虾营养成分的深度提炼加工,占据了国际磷虾产业的重要份额。

三、以积极参与构建国际渔业秩序

深蓝渔业所涉及的海域及海洋资源往往为全球或区域国家共有。《联合国鱼类种群协定》明确规定了不是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的成员国或安排的参加国不能行使公海捕鱼权利。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积极参与国际渔业治理是获得渔业资源份额的必由途径。国际主要渔业国家非常注重通过合作建立双边多边政府间国际渔业组织或海洋生物管理组织,由此建立有利的国际渔业合作秩序,以对参与国渔业资源开发行为、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管理、渔业资源份额分配等事务进行协调和管理,确保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在保障各参与国的经济利益的基础上,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渔业权益。如挪威积极参与国际渔业合作,加入了包括北极,白令海和巴伦支海等区域水域的管理组织,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海洋资源,并积极采取环境友好型的捕捞策略,对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地渔业方面,为更好地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1980年澳大利亚、美国等国签署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两年后成立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该委员会作为《南极条约》框架下管理海洋生物资源的唯一多边机构,负责制定各类渔业资源养护措施,受理并发放南极渔船捕捞申请。需要注意的是,由渔业发达国家主导建立的资源养护利用规则与习惯国际法、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环境法确立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并不完全一致,如金枪鱼国际组织在配额分配和捕捞能力限制方面有损于新兴远洋渔业国,而更偏向维护自身权益。


文章来源:节选自《海洋强国视域下我国深蓝渔业发展路径研究》,原刊于《太平洋学报》2023年第10期,转载请注明原出处、作者信息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

作者:梁铄,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韩立民,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管理学院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