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促进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5-11-27

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领域之一,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这是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又一次重要部署。

本文提出促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十五五”时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重塑海洋经济韧性,突破海洋产业结构性难题

一方面,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内部协同发展,推进传统海洋产业现代化转型,积极培育海洋产业融合新业态。例如,可以将海洋渔业与海洋旅游业融合贯通,促进极具地方特色的渔村文化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推进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港口建设,提高海洋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智能化水平。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的市场重构也同样重要,要鼓励传统海洋产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如促进海洋油气业与南美和中亚等地区开展深度合作,增强海洋产业的风险抵抗能力。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新兴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出台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指导目录,扩大新兴海洋产业规模,提升其在海洋经济中的占比,聚焦新兴海洋产业主体,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完善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蓝色金融服务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兴海洋产业的金融体系建设,为增强新兴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注入新动能。

二、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首先,要着力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在海洋科创基础较好的沿海城市建设一批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包括但不限于海洋领域重点实验室、海洋科考中心、海洋技术创新中心、海洋工程研究中心等。

其次,要推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聚焦深海基因编辑、海洋碳汇监测等海洋科技前沿领域,加快形成以海洋高校、海洋科研机构和涉海企业创新联合体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再次,要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理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利益分配机制对海洋科技创新具有明确的激励作用,建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推进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新兴海洋产业前沿核心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要构建海洋科技人才梯度培养机制。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建设“海洋+”交叉学科,培养海洋科技的“领头雁”队伍,依托职业院校培养海洋新兴领域的技术复合型人才,不断夯实海洋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三、倡导海洋产业绿色发展,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要创新海洋资源集约开发方式,提高利用效率。引导海洋生产活动从粗放式海洋资源利用向精细化、绿色化开发利用转变,推动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实现海洋环境效益和海洋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严格制定和落实海洋污染排放标准,加强对生产活动中污染物排放入海的监管力度,减少各种污染排放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要加强对微塑料和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管控。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和应用,如海底生态修复等。

再次,要加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优化海洋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的相关策略,如设定捕捞配额和建设国家海洋公园等;同时,严厉打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生产活动,保护海洋生物种类多样性和海洋生态平衡。

最后,要制定专项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和海洋地质灾害等风险,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四、建立健全海洋资源管理与海洋生态保护体制机制

首先,要完善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健全海洋资源产权登记制度,确保产权清晰且可追溯,加快建立海洋资源资产清查制度,强化海洋资源资产清查手段和能力,深化海洋税制改革,提高海洋生产的环境消耗成本,引导市场主体科学化和低碳化利用海洋资源。

其次,要加强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建设。制定科学详细的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指标体系,组建专业评估团队,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建立责任追溯机制,确保在复杂的海洋生产活动中,能够找到明确的责任承担者。建立合理的海洋生态损害类保险制度,降低重大海洋生态破坏事件责任主体无力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风险。健全海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主体征收生态补偿费,对保护海洋生态做出积极贡献的主体给予适当奖励。

最后,要建立现代化海洋生态监测预警体系。鼓励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开展重点海洋生态环境实时监测分析,打造立体、动态的监测网络。

五、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强化国际风险对冲能力

首先,构建南海资源开发共同体,破解地缘政治困局。要深化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海洋经济协作、海洋科技创新、国际海洋治理等领域的合作,探索联合执法中心建设,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同时,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合作开发理念,破解“中国威胁论”的舆论困境。

其次,实施多元化战略通道布局,构建智能安防体系。布局多元化战略通道,注重多维空间战略通道建设,促进国际货物运输多样性,加速多元化运输体系建设,综合运用海洋运输、铁路运输、管道运输等方式,打造国际运输综合体系。同时,完善国际协调合作机制,建立健全海运危机处理机制,共同维护国际战略通道良好秩序,通过多样化手段提升反恐救援水平,切实增强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手段。

最后,要建立健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增强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议题设置能力、规则制定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从国际海洋规则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

来源:节选自《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态势及“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原刊于《环境保护》2025年第9期

作者:张卓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海洋经济学研究室副研究员;姚倩儿,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