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毅研究员致欢迎辞
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二级教授刘惠荣主持报告环节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副院长杨剑研究员报告题为《“数字孪生海洋”建设的国际竞争、合作与治理》,提出数字孪生海洋通过海域全要素信息融合、海洋时空动态数据共享,可以实现可持续蓝色经济和海洋高效治理,已经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新领域。数字孪生海洋中的数据资源、潜在功能所孕育的经济机会都是国家权力和财富的来源。当前,欧盟、美国和中国的数字孪生海洋技术各具优势,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框架和协议,促进互操作性和兼容性,加强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才能实现全球联通的数字孪生海洋。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学部部长董军宇教授报告题为《AI大模型在海洋中的应用前瞻》,AI大模型通过多模态学习和跨领域协作,正在改变传统海洋研究范式。在海洋环境预测方面,AI结合数值模式可提升极端天气和海洋要素的预报精度,但面临数据缺口和可解释性挑战。此外,AI在水下高分辨率三维成像(如码头施工三维检测、珊瑚生长三维测量)中展现出高精度应用潜力。未来AI将加速海洋系统认知,助力透明海洋和数字孪生建设,随着数据融合、跨尺度建模和人机协同发展,从数据整合、模型构建到科研协作,全面加速海洋系统认知与可持续发展。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吴新荣研究员报告题为《海洋环境大数据智能预报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环境预报领域的应用与创新。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十四五”期间,面向海洋环境智能预报,不断推动海洋环境大数据快速轻量智能预报及业务化,在一体化海洋环境数据融合技术体系、智能预报核心技术、海洋环境要素长时序预报关键因子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创新。报告展望了AI模型的可预报性研究、高分辨率再分析及国产化适配等未来方向,为海洋可持续发展与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浙江大学吴森森研究员报告题为《海洋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及应用》。报告提出,海洋大数据平台是智慧海洋建设的核心组成,是推动国家科技兴海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也是突破多尺度、跨圈层海洋系统研究瓶颈的关键路径。围绕海洋时空数据高效组织、高性能计算、智能分析服务等关键问题,聚焦人工智能型海洋大数据平台的关键技术,其团队研发了国产海洋大数据时空智能分析平台“伏羲一号”,并搭建了海洋遥感大数据平台、全球Argo资料共享平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等多场景应用平台。未来将融合通用大模型,构建海洋数字孪生与科研教育一体化智能平台,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中国海洋大学全球新质生产力涌现研究中心主任、文科处处长董跃教授报告题为《AI与海洋可持续发展:基于国际传播的视角》。通过中英文AI模型的回答对比,揭示了中西方不同AI支撑下涉海话语输出的差异,提出要重视AI模型、海洋可持续发展和国际传播三个场域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从话语体系、叙事体系、传播体系等角度探讨了AI赋能我国涉海理念及经验国际传播的路径。最后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在涉海舆情大数据监控平台、大规模涉海话语多语语料库、极地观察机器监控与翻译平台等方面的探索。
“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郑伟研究员报告题目为《携手“海洋十年”,助力海洋可持续发展》,分享中国参与“海洋十年”的进展与贡献,以及国际合作中心在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促进国际海洋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实践经验。青岛作为重要节点,成功举办联合国海洋十年城市大会,发布《青岛宣言》,并加入“海滨之城”平台,推动蓝色经济与人工智能在海洋治理中的应用。国际合作中心还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健康海洋等八大行动深化国际合作,推广中国方案,助力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自然资源部东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科学家叶属峰研究员报告题为《AI赋能海洋空间治理:如何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助力海洋可持续发展?》,由自然资源部北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赵玉慧研究员进行现场报告。通过AI赋能海洋空间治理,优化海洋资源配置、提升海洋生态保护能力、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助力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提出六大海洋应用场景,涵盖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灾害预警、空间治理政策、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推动海洋空间治理现代化。AI赋能的海洋空间治理需合理配置空间要素、协调参与主体、保障公平发展,突破算法适配、数据共享等瓶颈,推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山东省海科院海洋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张永波报告题为《人工智能在海洋工程监测中的进展与应用》。报告指出,海洋工程监测从早期依赖传感器反演结构状态的简单监测,发展为融合深度感知、物联网、5G和机器人技术的智能监测体系,实现从“反问题”到“正问题”的突破,显著提升海洋工程装备的实时分析与预测能力。并以“深蓝三号”深远海养殖网箱为例,展示了安全智能监测系统、海洋工程结构振动响应测量、深海网箱网衣检测等技术的应用。未来将继续推进装备智能化模块、海工装备智能制造以及数字孪生体构建,加速海工装备数字化演进。
随后,与会学者同报告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并就人工智能海洋大数据平台的关键技术、数据的提取分析,AI时代海洋时空动态数据共享及实现海洋治理和海洋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讨论。
最后,高艳常务副主任在总结发言时表示,本次论坛以“大数据”为锚点,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融合与创新等相关问题,报告内容新、专家观点明、对策建议实,论坛效果超预期,体现了“大”的深意,形成了几个特点:一是数据之广,从海洋环境到工程装备,从生态保护到经济转型,信息洪流中蕴藏着变革的动能;二是学科之融,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与海洋经济、海洋治理的交叉碰撞,展现了文理协同创新的无限可能;三是格局之大,各位专家不仅分享了前沿成果,更以开放的胸怀传授知识,尤其是年轻学者们的前瞻探索,为研讨注入了蓬勃活力。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北海发展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90余名学者及师生参加论坛。中心将持续发挥智库平台作用,凝聚各方力量,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文:史卓然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