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行睦邻友好、推进区域合作是中国应对“岛链”困境的必由之道

时间:2018-07-16浏览:2175

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大国。然而,中国虽然濒临海洋却无法直通大洋。寻找出海口,确保出海通道的顺畅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有1.8万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似乎有很好的条件成为一个海洋大国,其实条件并不优越。地理上,中国大陆为西太平洋岛弧所包围。

整个西太平洋岛弧可分为南北两段:北段由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构成,面向太平洋,为东亚太平洋岛弧;南段由努沙登加拉群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组成,向印度洋突出,称印度洋巽他岛弧。两段岛弧在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衔接,把亚洲大陆东部、主要是中国大陆与外部大洋相隔开来。

整个中国近海海域,如黄海、东海、南海,因而都是半封闭的海域。在这些岛弧的太平洋一侧,又分布着阿留申群岛、小笠原群岛、火山列岛、马里亚纳群岛(关岛)、雅浦群岛、帕劳群岛、松索罗尔群岛,延至哈马黑拉岛、马鲁古群岛。在太平洋的中部则是美国的夏威夷群岛。

中国不能直接通达大洋,无论是东出太平洋,还是南下大洋洲,西向印度洋,都必须克服西太平洋岛弧所形成的天然地理障碍。中国出海通道都受制于别国主权之下的岛屿、海峡,窘迫局面可想而知。

这一特定的海洋地理环境被追求全球霸权的超级大国美国所关注和利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据此提出并实施了对亚洲大陆国家特别是中国形成围堵、威慑之势的“岛链”战略。这一战略由三条岛链构成。

第一岛链北起自位于西太平洋、靠近亚洲大陆沿岸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群岛。在第一岛链中,阿留申群岛位于太平洋北部,是一条分隔白令海和太平洋的弧形岛链,属美国阿拉斯加州。该群岛由14个较大岛屿和众多小岛、礁岩组成,长约1 700千米。群岛中有多条沟通太平洋和白令海的通道。美国在不少岛上建有海军基地、海军航空站、预警雷达站及地下核试验场等。

千岛群岛为俄罗斯在西太平洋北部的弧形岛群,位于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北海道之间,西临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为鄂霍次克海的东南屏障,扼鄂霍次克与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全长1 200千米,由两列大、小千岛群岛组成,中间有多条海峡。群岛中以择捉岛最大,面积3 139平方千米,有海湾10余处,均可停泊大型舰船。俄罗斯在几个岛分别建有机场或潜艇基地。

日本群岛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及附近小岛组成。日本群岛西、北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同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临太平洋;扼控日本海与太平洋间的咽喉,战略地位重要。自东北向西南呈弧形延伸,外临深海沟。该群岛临太平洋一侧岸线曲折,多海湾和良港。沿日本海一侧,岸线平直,少良港。岛上山脉纵横,河谷交错,平原相间。

琉球群岛位于日本九州岛与中国台湾岛之间,东临太平洋,西濒东海。距中国大陆沿岸445~704千米,为扼控太平洋西部海域的战略要地。琉球群岛由大隅群岛、吐噶喇列岛、奄美群岛和冲绳群岛、先岛群岛等岛群组成,呈东北—西南弧状布列,蜿蜒1 000余千米,总面积4600平方千米。其中冲绳岛面积最大,为琉球群岛的主岛,面积1 176平方千米。该群岛各岛多珊瑚礁海岸,岸线曲折,多港湾,但大、中型港口较少。群岛中多海峡、水道,主要有大隅海峡和宫古海峡等,是联系东海与太平洋的海上交通要道。

菲律宾群岛由7 100多个岛屿组成,南北排列,绵延1 800余千米,面积约29.97万平方千米。该群岛北隔巴士海峡与台湾岛遥对,西濒南海,与东沙、中沙、南沙群岛隔海相望,西南和南隔苏禄海、苏拉威西海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相对,东临太平洋。该群岛扼东亚和南亚间海、空交通要道,其中巴士海峡为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印度尼西亚群岛由大小约三千多个岛屿组成,海岸线长约3.5万千米,面积约190.4万平方千米。该群岛跨赤道两侧,地处亚洲大陆与大洋洲之间,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扼两洋交通要冲。群岛内海域、海峡和岛屿相间,群岛间的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和望加锡海峡均为海上咽喉要道。

我国的台湾岛位于“第一岛链”的中央,是该“岛链”距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近的一环。其战略位置使得其可以有效地扼控东海与南海间的咽喉通道,掌控通往“第二岛链”内海域的有利航道及通向远洋的便捷之路。台湾岛就仿佛是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在整个“第一岛链”中起着承上启下、中间枢纽的重要作用。

第二岛链则源自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及哈马黑岛等岛群。

第二岛链中的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属于日本。小笠原群岛位于日本本州岛与马里亚纳群岛之间,由97个岛屿组成,总面积104平方千米。该群岛大部分为岩石地层,海岸岩壁高耸,悬崖直立,沿岸多珊瑚,附近多孤岩和暗礁,岸线曲折,少良港。

硫黄列岛则位于小笠原群岛与马里亚纳群岛之间,由北硫黄岛、硫黄岛和南硫黄岛组成,面积25平方千米。硫黄岛是主岛,位于列岛中部,北距东京约1223千米,面积约21平方千米。硫黄列岛对维护日本东南海上航线畅通,确保其石油、煤炭、矿石等战略物资的进口具有重要意义,是日本海上防线的前进据点和战略要地。

马里亚纳群岛为美国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的一个岛群,群岛东距夏威夷群岛2 850海里,西距菲律宾1300海里。群岛包括关岛及北马里亚纳群岛,总面积1800平方千米。该群岛地处亚洲大陆至澳大利亚大陆航线的中途,是美洲通往西太平洋的海空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关岛是马里亚纳群岛中最大、最南端的岛屿,陆地面积549平方千米,现为美国“无建制领土”或“未合并的领土”。关岛战略地位重要,各种军事设施占全岛面积的1/3,主要有阿加尼亚海航站和安德森战略空军基地。

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对于美国而言,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三大岛链层层包围了中国大陆!

美国的“岛链战略”虽因冷战而起,但未随冷战结束而消失,相反,近年来,美国出于其亚太战略和全球战略的需要,在不断强化、优化、完善“岛链”,如“重新定义”美日同盟关系,“重返”东南亚,在关岛扩建军事设施等。美国还与印度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企图把这条位于西太平洋的岛链向西延伸到印度洋,构筑一条东起阿留申群岛,西至波斯湾的“万里岛链”。苏联早已不在,美国继续强化西太平洋上的岛链所要围困的国家目标显然指向中国。

面对海洋地缘政治环境的劣势,中国如何“突围”——克服海洋地理上的约束、特别是冲破海洋地缘政治的“边界”,对中国是一个非常现实、严峻的问题。

为了打破三大岛链,特别是第一岛链对中国的束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是最核心的战略选择。台湾岛位于“第一岛链”的中央,是该“岛链”距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近的一环,在整个“第一岛链”中起着承上启下、中间枢纽的重要作用。台湾是中国大陆的天然门户,是祖先留给中国大陆的理想出海口。只要台湾在手,就能有效地扼控东海与南海之间联系通道,台湾海峡将成为中国国内的一条安全的海上通道。只要台湾在手,中国东出太平洋就豁然开朗,第一岛链的封锁自然就被打破。掌握了台湾岛便有了通往第二岛链内海域的有利通道,有了走向太平洋的便捷通道。

但仅仅实现台湾统一还不够,中国还需要在岛链国家中寻找到坚定的盟友,至少也要确保这些岛链国家不全是中国的敌人。

中国无疑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蓝水海军。但是仅仅靠强大的海军还不够。单纯依靠武力的“突围”,招致的“武力反突围”可能更大!历史上的德国、俄国都有与中国类似的困境,但这两个国家依靠开疆拓土、武力突围都不成功,最后导致整个国家的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日本受困于资源短缺,企图靠侵略获取资源而“突围”,也失败了。这几个国家的教训是,仅仅依靠武力的“突围”是不可取的。因为,越是努力突围,招致的反抗和对抗就越大。

进入21世纪,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人类的未来不在于陆地而在于海洋,国家间对海洋的争夺已从“争陆制海”发展到“争海取海、争海用海”为主的新时期。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世界的地缘政治中心将从大西洋地区转移到太平洋地区,组成太平洋共同体的国家将替代欧美轴心,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心。因此,谁控制了太平洋,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

中国是一个濒临太平洋的大国,如何适应国际地缘政治、战略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的趋势,以确保中国在21世纪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大国,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开拓国家的利益空间和安全空间。

一种新的地缘政治观点开始出现。在地缘政治研究中,有学者提出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东部沿海地带,称之为“边缘地带”,在“边缘地带”的外围的岛屿、半岛称之为“破碎带”,包括千岛群岛、日本列岛、中国的台湾、香港,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中南半岛等。“破碎带”是“边缘地带”发展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因此,破碎带和边缘地带之间的关系,将是影响甚至是决定中国在“海洋世纪”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破碎带与边缘地带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对抗,将是确保东亚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关键。

奉行睦邻友好与推进区域合作才是中国应对“岛链”困境的必由之道。中国需要在岛链国家中寻找到坚定的盟友,至少也要确保这些岛链国家不全是中国的对手。中国应倡导、推动和参与区域合作,首先是把位于第一岛链的东亚国家纳入一个共同市场,并以此为起点推进泛太平洋合作,进而把整个西太平洋岛弧建设成为一个和平之弧、合作之弧、繁荣之弧、文化传播之弧,那么,环节紧凑的第一岛链对中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不是海洋地理上的约束、海洋地缘政治的“边界”。中国将真正能够雄踞世界的东方、太平洋的西岸!

文章来源:本文摘自张良福著《中国海疆风云录之四——聚焦中国海疆》,海洋出版社201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