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国际关系问题

时间:2018-11-30浏览:2254

讨论十四个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国际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认识国际关系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及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所能扮演的角色、所能追求的利益、可能面临的风险等等问题。

这十四个大问题包括:

第一, 大国和世界秩序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主要要回答为什么这个世界需要一个秩序以及大国在确立国际秩序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 中国在世界秩序确立和建设过程中要扮演哪种角色?主要想说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再也不可以象从前那样当世界秩序的反对派;相反,中国已经是这个体系的一个主要既得利益者。中国在这个体系内所获取的利益远较其他国家多,但同时中国也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不过,中国也会遇到强大的反对力量和挑战者。

第三, 中美两国如何共建国际秩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秉承和平发展的原则而崛起。其中,向世界开放、向世界接轨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核心手段。但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中国向世界调适的空间已经有限,而世界也没有显现出向中国调整的意愿。因此,在今后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和其他国家会进入一个相持状态。中国如何继续崛起便成为中国的主要问题。要继续崛起,中国必须承担区域和国际责任,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国关系,尤其是和美国的“G2”关系。但对“G2”必须作出既有利于中国本身、也有利于他国的制度安排。

第四, 中国是否要像从前和现在的大国一样,在崛起过程中实行联盟政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对联盟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理性分析。中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和其他大国不同的道路,即在不实行联盟政策的情况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又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第五, 如何处理海洋地缘政治,崛起成为海洋国家?随着全球化和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的日渐一体化,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中国传统上一直是一个陆地国家,尽管有很长的海岸线,但海洋地缘政治从来就不是政府要考虑的事情。原因也不难理解,那就是中国从来就没有计划要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只有一个国家要成为海洋国家的时候,海洋地缘政治才会变得重要起来。而中国要成为海洋国家,只是近来的事情。尽管中国不可避免也必须成为海洋国家,但从海洋国家的历史看,这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第六, 如何处理海洋地缘政治与陆地地缘政治、周边国家关系?海洋地缘政治不可避免,但这并不在任何意义上说,中国的陆地地缘政治不重要了;相反同样的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更显陆地地缘政治的重要性,陆地地缘政治不仅关乎国家内部的稳定,也关乎于国家的统一。中国所需要的是达到海洋地缘政治和陆地地缘政治的平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中国严峻的国际形势尽管和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有关,但大都都是因为中国周边国家引起。或者说,一方面是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中美关系,这两层关系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从现在的状况来看,两层关系似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阶段。如何理清楚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必须思考的问题。如同任何国家,要和周边国家处理好关系,首要的是要对中国特殊的地缘政治因素有清醒的认识。要根据这种特殊的地缘政治来确立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第七, 会有一个制度上整合的东北亚吗?东北亚包括中国、日本和南北朝鲜。东北亚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个地理概念,而非像北美或者欧洲那样的制度概念。很多年里,东北亚三国都想努力建设东北亚区域主义的一个制度构架,尤其在经济贸易方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在东北亚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这样做值得吗?或者说这样做会成功吗?二战前,日本曾经尝试过,就是要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不过以失败告终。现在中国要建设或者参与建设东北亚的制度化。尽管中国强调的是经济贸易方法,但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作为大国,中国要重新探索一种可行的整合或者分离机制,保障国家安全和区域和平。

第八, 如何有效处理朝鲜半岛核危机?朝鲜一旦成为核武国家,那么中国必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核武所包围的大国。尽管中国本身是核武大国,但被那么多核武国家所包围,并且周边国家的行为不可预测,中国的国家安全便会荡然无存。朝鲜半岛核危机已经导致了韩国决定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而萨德导弹的部署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又构成了最直接的威胁。或者说,朝鲜半岛已经对中国构成了双重安全威胁。历史上,朝鲜半岛危机往往会演变成中国国内的危机。这种情况到今天仍未改变。如果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不解决,那么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随时都会恶化到难以承受的程度。

第九, 如何处理和东盟的关系?历史地看,东盟是中国的后院,对中国一直很重要。在处理和东盟的关系上,中国面临着一个困境。一方面,中国要防止一个统一的、反对中国的东盟。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要拥有分化东盟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不能克制使用分化东盟的能力,或者防止其它大国(例如美国和日本)分化东盟,那么,一旦东盟分化,也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为诸多东盟国家就会转向和他国站在一起而对中国构成威胁。那么,中国如何维持和东盟的这种微妙关系呢?

第十, 如何守住南海“生命线”?南中国海不仅仅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更是中国的“生命线”。南海形势恶化和当今世界地缘政治转向亚太地区紧密相关。更直接地说,南海问题是美国“重返亚洲”的结果。南海问题是历史问题,美国当然没有制造南海问题,但南海问题浮上台面和美国有关。这里要回答一个问题,即为什么美国的地缘政治转向亚太地区?从“美国在亚洲的存在”这个基本事实出发,无论是和美国的关系还是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外交空间。这些空间的拓展无疑可以增加应付自己所面对的挑战的可能性,有可能避免和外在世界的对抗,而增进国家利益。但拓展这些空间的前提就是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思维方式。

第十一, 中国和印度要确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东边的日本已经对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构成了有效制约,那么西边的印度又如何呢?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和印度的关系越来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印度是中国的邻居。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正在急速现代化,经济发展快速,并且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也一直高涨。也同样的重要的是,为了制约或者平衡中国,其他大国包括美国和日本也一直试图和印度结盟。那么,中国应当和印度确立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在亚洲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看,对中国来说,中印关系是仅次于中美关系的一对重要关系,要把和印度的关系提高到中国国际关系的战略高度。和印度关系搞好了,中国西边陆地地缘政治甚至海洋地缘政治都会得到稳定。在最低程度上,中国必须千方百计不把印度推向美国和日本。对印度,中国的认识仍然很肤浅。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是一个文明国家,倾向于独立的外交政策,很难成为另外一个大国(美国或者日本)的附属。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国很难确立有效的中印关系。

第十二, 中国如何实现军事崛起?军事现代化是中国国家的现代化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军事崛起,而没有其他方面的崛起,那么军事崛起便是不可持续的。但如果没有军事崛起,而只有经济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崛起,那么也很难说是一个强国。自近代以来,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今天,中国军事崛起的议题变得越来越现实。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国家对军事现代化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中国各方面的技术发展也达到了一个转折点或者突破口,同时中国经济“走出去”必然导致战略的“走出去”。任何一个国家,随着其经济力量走向世界,其军事力量也会跟着“走出去”。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也给于了中国军事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关切。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其他国家视中国的军事崛起为威胁,那么也必然会在军事上和中国竞争,最终有可能导致中国和其他国家间的军事竞赛。而这是中国必须避免的。如何避免?中国的军事崛起要考量到区域化和全球化这两个重要要素,把军事崛起置于中国大国责任的构架内,并在这个构架内一方面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包括军事透明化在内的军事政策,另一方面寻求不针对他国而针对国际秩序建设的国际合作。

第十三, 崛起过程中的如何建设软力量?和任何国家一样,国家的崛起首先是硬力量的崛起。所有硬力量的基础都是经济,没有经济上的崛起,就没有包括军事、外交在内的各方面的崛起。或者说,没有经济的崛起,其他方面的崛起不足以使得一个国家产生国际影响力。大国首先是经济大国,然后是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但是,硬力量必须软化;否则就会被其他国家视为是威胁。中国各方面的硬力量崛起不可避免,那么如何建设软力量便是中国所面临的国际挑战。自近代以来,从经验上看,软力量的崛起有两大挑战,一是如何克服内部民族主义,二是如何建设其他国家所能接受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或者普世价值)。民族主义的崛起是一个国家崛起过程的必然现象,同时民族主义也是有利于国家内部不同要素的整合。但民族主义必然对一个国家的外部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现象上看,民族主义往往和种族优越、文化沙文主义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民族主义也是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必须超越的一环。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民族主义往往体现在简单的义和团主义,包含了近代以来的受害者情结和崛起之后的复仇情结。另一方面,中国现在还没有发展出能够让其他国家欣赏和接受的文化价值。简单地说,中国缺失软力量。要发展软力量,中国迫切需要建设中国本身的知识体系。在国际关系层面,这个知识体系必须是理性民族主义和普世文化价值的结合。

第十四, 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外交?一个国家的外交是否能够成功和可持续,一取决于国家的硬力量,二取决于国家的国际关系战略。如果这两个条件缺失,那么外交很难成功。但即使有了前两个条件,也不见得能够保证外交的成功。因此,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看成是既相关又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传统上,中国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外交。传统中国处理外部关系的主要是朝贡体系建设。这种关系在王朝兴旺的时候比较有效,但一旦王朝衰落,朝贡体系也跟着衰落。近代以来的历史更是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那么,今天的中国有和中国国力相适应的外交吗?“大国小外交”是当代中国的现实。中国要实现“大国大外交”需要几个条件,包括经济、军事崛起和外交的协调和内部一个大外交权力结构的建设。要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单纯的“外交为经济服务”的局面,把经济力量使用到外交领域。军事也必须为外交服务,没有军事,就不会有有效的外交,但军事力量不能自动转化成为外交力量,军事力量必须置于大外交的构架内。而是否能够实现这样的协调,就取决于存在一个大外交的权力结构。

文章来源: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