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世界遗产:地球“蓝碳”守护者

时间:2021-03-15浏览:828

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提供

2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首份海洋世界遗产地蓝碳生态系统全球科学评估报告,首次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世界遗产地海草草甸、潮汐沼泽和红树林及其相关碳资产范围进行了评估。报告量化了这些遗产地的碳价值,提出了保护遗产地的具体策略,为寻求保护这些地区并实施蓝碳战略的国家、地区和地方社区指明了发展道路。

蓝碳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蓝碳”是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捕获和储存的有机碳。蓝碳生态系统包括海草草甸、潮汐沼泽和红树林,是生物圈中最密集的碳汇区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拉米雷斯指出,蓝碳生态系统位于世界海岸线的边缘,是大量海洋和陆地物种的繁殖地和栖息地,在养分和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也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保护海岸线及保障当地社区生计和福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揭示了蓝碳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量,并在沉积物中积累大量的碳,可通过大量封存来自大气和海洋中的碳帮助缓解气候变化。此外,蓝碳生态系统通过其广泛而富有生产力的根系捕获沉积物和其他颗粒,从而抬高海床。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的积累可使这些栖息地与海平面上升同步,有助于减少海岸海浪能量,减少风暴和其他极端事件的影响,同时储存大量的碳。

此外,海洋遗址内的蓝碳生态系统也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储存库,可用于修复因人类活动或极端事件而退化的多样性。

报告编著者之一的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卡洛斯·杜阿尔特教授指出,保护和恢复这些生态系统是缓解气候变化的一个独特契机。通过保护和恢复蓝碳生态系统,便可继续发挥其碳汇功能,从而保护蓝碳生态系统大量的碳封存。

海洋世界遗产是全球最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守护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目前包括167个国家的1121个全球杰出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自1979年美国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和1981年澳大利亚大堡礁列入名录以来,已有37个国家的50个海洋遗产地被纳入其中,其中有21个因其独特的蓝碳生态系统价值而得到特别的认可。例如,位于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孙德尔本斯红树林是世界最大范围红树林区的一部分,大堡礁拥有全球最广大的海草生态系统,瓦登海(丹麦、德国、荷兰)扩展增加了世界最大范围的滩涂区域。西班牙“伊维萨岛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文化”海洋世界遗产地的海草草甸还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大的生物体之一。

报告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是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且被国际社会公认需要为了后代的利益加以保护的区域。海洋世界遗产地则扮演着世界上最大蓝碳生态系统守护者的角色。截至2020年,海洋世界遗产生态系统总面积达2.07亿公顷。虽然这些海洋遗产地仅占全球海域面积的0.57%、占全球所有受保护海域的10%,但涵盖了至少21%的世界蓝碳生态系统区域,以及15%的世界蓝碳资产。从海草草甸、潮汐沼泽和红树林三类蓝碳生态系统统计结果来看,海洋世界遗产地至少占全球有记录海草草甸区域的29%,储存的有机碳总量为9.19亿兆克(相当于33.73亿兆克二氧化碳);海洋遗产地占全球有记录的潮汐沼泽区域面积的7.5%,储存的碳总量为6400万兆克(相当于2.35亿兆克二氧化碳);海洋遗产地占全球有记录的红树林区域的11%,储存的碳总量为3.86亿兆克(相当于14.15亿兆克二氧化碳)。

报告表明,对于拥有海洋世界遗产的国家来说,将遗产地的碳储量纳入国家自主贡献中并大力恢复蓝碳生态系统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策略,也是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关键。

建议各国加快蓝碳战略和措施的推进

2010年,保护国际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共同发起“蓝碳倡议”。这是蓝碳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计划,旨在促进各国财政激励、政策机制、评估蓝碳储量和排放的综合方法、蓝色碳核算的可行性研究以及更多相关科学研究。其下设的科学工作组和政策工作组为全球蓝碳的科学研究、项目实施和政策制定等工作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报告指出,制定蓝碳相关战略可以增加海洋世界遗产地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资金,通过恢复和保护受损生态系统工作而产生碳效益,从而获得碳信用,有助于恢复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并帮助各国履行其在《巴黎协定》中的承诺。

然而,迄今为止,仅有极少数国家已将蓝碳战略纳入其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之中。因此,报告建议各国加快蓝碳战略和措施的推进,并在“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的机制下努力开展恢复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包括:系统地评估和监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世界遗产地的蓝碳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健康状况,分析长期趋势和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的作用;研究自然和沿海文化区域的海洋遗产地的积极贡献;提供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弥补蓝碳领域发展障碍,海洋世界遗产地可作为各国实验和应用蓝碳融资计划和蓝碳战略的优选地点。 

文章来源:原刊于《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