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有了“晴雨表”

时间:2021-05-13浏览:231

辽阔的海域与丰富的资源,是浙江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近几年,浙江在积极开展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全省启动“海洋生态综合评价”工作。

近日,浙江编制完成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全省印发试行,不仅提升了浙江沿海各地的生态护海意识、使浙江海洋生态综合评价有了“晴雨表”。

率先探路,精准发力 

近几年,浙江在海洋生态预警方面的多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国前列,率先在省级层面启动了4大海湾的微塑料试点监测、6大河口生态系统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全域海洋生态本底调查及杭州湾低氧监测,积极推动浮标在线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在业务领域的应用等。

2020年,浙江提出构建海洋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历经2轮专家评审和沿海地市调研座谈,几经修改完善,形成了《浙江省海洋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并基于该指标体系编制了《浙江省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工作方案》。

作为全国首创,指标体系是浙江海洋生态监测评价工作的新探索和新实践,不仅是浙江自然资源部门打造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样板,更是浙江向全国沿海省份展示海洋生态精准化管理水平的一根标杆。

精细分类,精确测评刻度

“标尺”和“考卷”都有了,能否激发改革热情,关键要看作为“刻度”与“考题”的设置。

记者了解到,指标体系立足自然资源部门职能,围绕海洋资源管控需求,设立了有别于环境监测指标的3大类20项生态监测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生境状况、资源状况和风险状况3个目标层,其中生境状况包括4个要素层9个指标,资源状况评价包括2个要素层6个指标,风险状况评价包括2个要素层5个指标。

在指标评价方法里,指标体系对生境指标、资源指标和风险指标分别罗列了详细而具体的评价方法。如生境指标包含溶解氧饱和度指数、酸碱度指数、富营养化指数、滨海植被覆盖率指数和无居民海岛植被覆盖率指数等,每一个指数包含了指标定义、计算方法、数据来源及应用和评价标准。

经国内海洋领域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论证,该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操作性,是目前关于海洋生态监测评价领域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预警预报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分类充分彰显了科学性、可达性、适用性与开放性原则,以县(市、区)为单元,监测评价生态要素的时空变化,关注评价区域自身的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诊断区域性生态问题,预警整体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起到保持优势、警示劣势的作用。

着眼未来,生态护海不放松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起,浙江将根据指标体系落实全省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工作任务,围绕海洋生境状况、资源水平、灾害风险等级3方面,以县域为单元开展空间和时间尺度的海洋生态监测与评价,查找生态问题。

在现有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业务优化升级的基础上,浙江将融合海洋资源监测调查工作,全面启动监测评价试运行,通过实践不断完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围绕政策体系、指标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海洋生态调查监测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和生态资源调查的长效工作机制。

今年底,浙江将形成省市县三级生态预警“一本书”、生态风险“一张图”、生态问题“一张表”,掌握生态家底,形成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文章来源:原刊于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