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人海和谐原则,加快美丽海洋建设
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要走“人海和谐”的发展之路。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和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海洋生态文明在建设生态文明中不可忽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推进美丽海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海洋生态文明要求人类以尊重海洋为前提,追求人与海洋的和谐。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体现了在海洋建设与开发中,要坚持人海和谐原则。在总体上,美丽海洋的建设要从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出发,站在大生态文明观的高度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和生态文明的目标,将人海和谐理念融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将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与建设美丽海洋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人民群众对碧海蓝天的向往。生态文明建设要统筹兼顾,在发展海洋事业的同时要遵循海洋发展的自然规律,要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形成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人海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促进海陆统筹,实施对海洋生态的综合治理
海洋与陆地任何一方受到污染都会影响另一方,造成生态破坏的相互“传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实现海陆统筹综合治理,要从我国的海陆兼备的实际国情出发,既要重视陆域环境也要重视海域环境,要切实将海陆统筹的思想纳入国土规划和国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体系。一方面,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海洋生态环境优先、绿色发展,不破坏海洋基本的生态环境是进行任何海洋事业的前提。另一方面,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改变九龙治水的局面,整合职能,为我国海洋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撑;科学划定海洋生态红线,维护区域社会经济稳定与生态环境安全;依法规范各类海洋活动的有序开展,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的综合治理,来实现海洋的综合管理。
三、共建美丽家园,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追求实现各国合作共赢的局面,其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仁义”的利益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开放包容的态度,为处理国家间的海洋贸易及生态环境等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认为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共同的梦想,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断地进行演化,它带来的影响也将是持续的、长期的,海洋生态问题还具有系统性、区域性、复合性、动态性和恢复期的长期性等方面的特征。诸多海洋生态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一定的污染源可能会引起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等问题,如很多陆源污染处理不好会导致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的治理要将整体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统筹规划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因此,习近平主席提出各国应当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力度,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各国共同的责任。我国坚持全社会各领域共同携手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秉持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共建美丽的蓝色家园。
四、关注民生福祉,人民群众共同享受碧海蓝天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然生态系统的每一个要素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海洋作为最大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发展构成了命运共同体,人类要与海洋和谐相处。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依靠群众是解决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海洋环境的发展与人类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认识有关。要注重培养人民群众的海洋意识,我们所居住的国土不仅仅只有陆域资源,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海和谐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为导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将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与建设美丽海洋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文章来源:节选自《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原刊于《学理论》2021年第8期
作者:马红,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张庆伟,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