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继续开设《海洋形势评析》课程的通知

时间:2022-06-06浏览:342

各位同学:

《海洋形势评析》课程自2018年秋季学期开课以来,在学校师生中反响热烈,激发了非涉海专业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积极性。课程聘请了八位在海洋领域享有广泛知名度的专家担任授课教师,将最新的海洋知识和海洋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认识海洋的同时增强了探索研究海洋的兴趣,助力学校海洋人才培养。经过前期探索,课程已形成“集聚优质资源,助力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立足通识教育,强化实践教学”三大教学特色,并以夯实课堂阵地、构建“海洋教育金课堂”为目标,重点打造“集中学习、思辨研讨、强化实践”三位一体式学习平台。

为吸引更多优秀海大学子走近海洋认识海洋立志海洋,激发学生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拓展育人职能,以科研反哺教学,联合研究生院、教务处继续开设《海洋形势评析》课程,课程将作为学校公选课程于每年秋季学期正常开设。

一、课程名称及性质

《海洋形势评析》——公共选修课

二、课程安排

秋季学期开课,32学时/2学分,周五1-4节上课(授课日期分别为9月16日,9月30日,10月14日,10月28日,11月11日,11月25日,12月9日,12月23日),崂山校区教学楼7118教室。限选人数80人,其中研究生约60人,本科生约20人。

三、授课内容及授课专家简介

课程由八个学术专题报告组成。

专题一:《新时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依法治海》

授课专家金永明: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洋战略研究室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法学博士。兼任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海洋法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东亚国际法论坛(中国)秘书长等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首席专家。代表著作:《东海问题解决路径研究》《中国海洋法理论研究》《新时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研究》和《新中国的海洋政策与法律制度》。

内容简介: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发展;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主要内容,指标体系,阶段性任务和目标);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保障:依法治海,重点论述海洋法体系的成形与发展,海洋法体系的原则、内容、结构和功能,以及发展趋势;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挑战。

专题二:《“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理念与现实挑战》 


授课专家杨泽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法学博士、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国家高端智库)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与国际法研究所访问学者、英国邓迪大学访问教授,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总主编“新能源法律政策研究丛书”(十三卷)和“海上共同开发国际案例与实践研究丛书”(九卷),独著有《国际法析论》(第四版)、《国际法史论》(第二版)、《主权论》、《国际法》(第三版)和《中国能源安全法律保障研究》等,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世界历史》等刊物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2019年4月23日,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岛集体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了合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报告将专门分析“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国际法在“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作用等。

专题三:《陆海统筹视域下海洋生态保护与成效》


授课专家马德毅: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历任国家海洋局监测司副司长,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从事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与监测业务工作。现兼职青岛市科协副主席,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等社会职务。主要科技贡献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海洋环境保护、监测设计与监测业务化实践;二是海洋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三是北极科考。代表著作:《海洋环境质量基准研究方法学浅析》《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山东省近海海洋环境资源基本现状》。

内容简介:通过对陆源排污、围填海活动、规模化海水养殖、过度捕捞和流域水利工程等胁迫因子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生态文明观并通过介绍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成功案例,进一步理解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的内涵;认识和总结我国在陆海统筹原则指导下的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成效。

专题四:《东海维权形势分析与对策》


授课专家郁志荣:原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维权执法处处长,中国海监东海总队副总队长。现任浙江海洋大学教授、上海研究院研究员、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研究员、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职。在职期间参加了“中日黑潮联合调查”,带队登检美国海洋调查船“罗杰”号,参加“中国海监船编队钓鱼岛海域12.8巡航执法”。代表著作:《海洋维权与海洋法律》《东海维权——中日钓鱼岛之争》。

内容简介:中日东海存在划界争议、岛屿争端、资源争夺、军事争斗所谓“四争”,每一阶段的争端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岛屿争端由来已久,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归还日本所谓施政权之后开始的;划界争议是从公约问世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资源争端和军事争斗都是进入本世纪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除了介绍“四争”起源和经过之外,着重讲述如何应对。

专题五:《中国海洋安全形势及对策》


授课专家王校轩: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军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研究方向为海洋安全和海军战略,主要研究成果有《我国海洋安全研究》、《经略南海研究》、《两条岛链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新世纪新阶海军战略研究 》等,曾多次获国家和军队科研优秀成果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海洋安全是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包括国家统一安全、岛礁和领海主权安全、海洋通道安全等。当今中国海洋方向安全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战火不起,相对稳定;矛盾重重,威胁严重。维护国家海洋安全,要确立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尤其要构建反制主要对手的战略指导思想及力量体系等。

专题六:《南海形势分析与对策》


授课专家李立新:原任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国家海洋局南海维权前方指挥部总指挥。现任广东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暨南大学兼职教授。曾历任海军某舰艇大队航海业务长、国家海洋局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五号”、“大洋一号”船长等职。参加过支援西沙海战、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南沙永暑礁建站、美济礁考察、中美澳联合大洋调查、护送国际无线电爱好者协会会员登黄岩岛探险和中越海上边界巡航管护等任务。曾多次组织并担任南海维权专项行动的前方总指挥和海上编队指挥员。

内容简介:南海地区形势的分析与研判、我国南海维权实践的梳理与分析、我国南海岛礁建设的具体举措及意义、维护我国南海权益的对策建议。

专题七:《中国周边海洋形势与海洋维权》


授课专家周健:武汉大学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特聘教授,前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代表,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历任外交部条约法律司三秘、二秘、副处长,亚洲司处长、参赞,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参赞,外交部海洋法事务特别顾问,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曾参与中国与俄哈吉塔边界谈判、中印边界谈判、中越政府级边界谈判,中国与南海有关国家副部级外交磋商,中日东海问题副外长级谈判、中菲南海问题磋商、香格里拉防务对话会等。长期主管陆地边界和东海、南海事务,多次作为中方团长参与中日、中越、中菲海上双边会谈,参加北极理事会会议、《南极生物资源养护公约》委员会年会和《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等多边国际会议。

内容简介:分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海上力量成长,包括现状、制约;分析美国亚太和南海的演变及其印太战略;分析周边国家的心态变化和海上动向;浅谈中国海上方向所面临的挑战,有关国际法问题及其破解之策。

专题八:《深海资源及其探测技术》与课程实践


授课专家刘保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原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九、十届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大洋协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等职。承担国家863计划课题“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战略研究”等国家级专项课题5项。研究方向:中国边缘海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构造研究;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及其在环境工程地质中的应用;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

内容简介:介绍深海的特点、深海目前已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以及我国在深海的勘探形势;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所需要的主要深海技术,包括水下遥控机器人(ROV)、水下自制机器人(AUV)和载人潜水器(HOV)等深海运载工具;载人潜水器的分类、结构和特点,通过一些案例,展示了载人潜水器在深海科学考察和资源探测中的应用情况;近年来国内比较关注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受疫情影响,实践环节仅安排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参观学习。


欢迎各位同学踊跃报名选课,未尽事宜请与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秘书处联系。

联系人:史老师

电话:0532-82031178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秘书处

2022年6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