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鲍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看似平淡无奇的外壳,包裹着丰腴肥美的贝肉,刺激着老饕们挑剔的味蕾。酒足饭饱之后,轻挑起鲍壳,重新端详才明白,不起眼的外壳,也许是为了低调地掩饰贝壳之美:光滑的内壳,在光的照耀下,呈现五彩斑斓的虹彩光泽。美味又美观,鲍无疑是天赐之宝,给人们带来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不同的鲍,形态多有不同,壳色自然也不尽相同,菜市场上出售的鲍,一般多人工养殖的为皱纹盘鲍或杂色鲍,使得寻常百姓家也能品尝珍馐。市场上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多产自我国辽宁及山东半岛等北方沿海。其壳表有粗糙且不规则的生长纹,体螺层边缘具有1列高的突起及孔,一般开孔3~5个。壳表通常为深绿色或深褐色、红棕色,有些个体壳表有十分明显的过渡色。壳内颜色十分漂亮,具有青绿色的珍珠光泽。
右上图来源:GBIF · papico
左上图来源:CC Search · Marcoquillages
下图︱CC Search · James St. John
而市场上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多产自我国台湾、福建以南沿海。其壳表有不规则的螺旋肋及细密的生长纹,体螺层边缘具有1行逐渐增大的突起和孔,一般开孔7~9个。壳表绿褐色,有杂色斑。壳内面银白色,具有珍珠光泽。由于鲍的珍珠层光泽极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带给人们美味,它们的壳还会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回归人们的视线,回报以视觉上的愉悦。如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工艺品中所用的鲍鱼壳,有些异常醒目,鲜艳的翠绿色上散布五彩虹光,这些鲍鱼壳,其实是经过打磨、抛光等工序的黑足鲍(Haliotis iris)的壳。黑足鲍,顾名思义,因为其黑色的腹足得名,又被称为新西兰鲍螺、新西兰黑金鲍等。相比之下,与市场上常见的皱纹盘鲍的腹足颜色确实很大区别。黑足鲍是新西兰的特有物种,同时也是新西兰最大的鲍鱼种类,壳长最长可达170至180毫米,体螺层边缘具有1行逐渐增大的突起和孔,一般开孔5~7个。其壳表淡褐色、浅橄榄绿或红棕色,在贝壳收藏界,还可以见到壳表为小清新蓝的黑足鲍。壳内面通常是蓝、绿、紫等色交错分布及少许的橙色、红色等,并伴有珍珠光泽,黑足鲍的拉丁文学名Haliotis iris中“iris”即为“彩虹”之意,或许便是为了形容这五彩斑斓的虹彩光泽。壳内面虽有一明显且粗糙的闭壳肌痕,但丝毫不影响它的美。将黑足鲍的壳打磨、抛光之后,壳面即刻焕然一新,不仅颜色变得更加鲜艳强烈,虹彩光泽越发出彩,看起来颇有金属质感,备受青睐。黑足鲍栖息于新西兰海域潮下带岩石上,最常见于深度小于6m的浅凉水域,自然生长的黑足鲍的壳表通常会附着有一些藻类及其他的海洋生物,可以让它们完美地与环境融为一体。黑足鲍经常在开阔、裸露的海岸沿岸地带聚集成群,因为那里水体流动良好,有丰富的藻类生长,这样的环境对于植食性的黑足鲍而言,无异于世外桃源。屏幕前的各位,看到上图这样的画面,是不是已经开始想着红烧还是蒜蓉清蒸了?野生的黑足鲍资源有限,加之其生长非常缓慢,新西兰当地为维护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捕捞配额及操作上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限制。人工潜水捕捞是唯一许可的捕捞方式,而且当地法律规定捕捞作业时不能使用任何水下供气设备。不过,有一些捕捞人员会携带一小瓶氧气,以备突发状况,只要上岸时氧气瓶完好(没有被使用过),也不算违反法律。允许被捕捞的黑足鲍壳长必须大于12.5厘米(捕捞时用专业量尺测量,不可目测),要达到这个尺寸,生长时间至少8-10年左右。除了尺寸,捕捞数量也有限制。任何人每天采集合规尺寸的鲍鱼不能超过10个,如果有人打算携带鲍鱼出国,则数量不能超过20个或2.5公斤鲍鱼肉。在新西兰,非法捕捞或贩卖鲍鱼,最高将面临5年的有期徒刑或高达25万元新西兰币的罚款。也正是这样强有力的措施,使得黑足鲍能够继续在新西兰海域内自由生长。文章来源:原刊于“贝壳红”,资料来源于《中国水生贝类图谱》、《中国南海经济贝类原色图谱》、WoRMS、维基百科、台湾贝类资料库、搜狐·有谷健康、GBIF、CC Search、flick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