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出众的“捕碳者”——海洋碳汇

时间:2023-09-16浏览:10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0%的面积,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其储碳量达到陆地的近20倍,大气的近50倍。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中,1/4都由海洋吸收。发展海洋碳汇,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


图片


陆地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被称为绿碳。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则称为蓝碳,也叫海洋碳汇。相比于绿碳,蓝碳吸收和封存二氧化碳的本领更不容小觑。


图片


海洋的碳汇过程有生物碳泵、溶解度碳泵、碳酸盐泵以及微型生物碳泵。
生物碳泵是指海洋中浮游植物的光合固碳过程。浮游植物光合固碳是生物泵的起点,其产生的颗粒有机碳由海洋表面向深层乃至海底转移。


图片


溶解度泵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海洋,使得二氧化碳溶于海水中,在高密度海水的重力作用下,将二氧化碳“拖拽”到深海中。


图片


碳酸盐泵是通过碳酸盐沉积,将二氧化碳储存于海底,但碳酸盐沉积超过一定阈值时,海水的碳酸系统会失去平衡又放出二氧化碳,所以属于“好心帮倒忙”型选手。


图片


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和科学实验,我国科学家逐步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微型生物对海洋碳库形成的重要作用。


图片


微型生物碳泵指利用海洋中的微生物和浮游植物等,将活性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有机碳,使有机碳长期储存下来。因惰性有机碳不容易被降解,因而可以积累形成巨大的碳库。


图片


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构成我国三大蓝碳生态系统,是生长在滨海湿地的固碳达人。


图片


有着“海岸卫士”“海洋绿肺”之称的红树林,是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海陆交错地带,红树林受潮汐周期性的淹没,沉积物长期处于缺氧状态,根系和凋落物因缺氧而分解速度慢,给碳埋藏创造了理想条件。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较多的自然保护区。2021年,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签约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首个红树林碳汇项目和首个蓝碳交易项目的完成。


图片


滨海盐沼湿地也叫“潮汐沼泽”,位于陆地和开放海水或半咸水之间。植物是盐沼碳汇功能实现的关键所在。盐沼地表水呈碱性,且土壤盐分含量较高,生长着芦苇、柽柳等植物。


图片


海草在适宜的环境中大面积连片生长,形成海草床。海草床不仅能够为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通过降低水流速度和湍流强度,促使颗粒碳沉降并埋存于海底沉积物中。


图片


然而,近几十年来,这些固碳“能手”正在受到气候变暖、海洋酸化以及沿海开发等威胁。这不但会改变滨海湿地格局,造成滨海湿地丧失,而且会破坏滨海湿地资源,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最终影响其固碳能力。


图片


因此,需要增加海草床面积,并加强针对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的管控和综合治理,有效保护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扶持,提升我国蓝碳潜力,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文章来源:原刊于“科普中国”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