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创新锻造海洋经济新优势

时间:2024-03-15浏览:10

广东因海而兴、向海图强,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蓝色经济”已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动能。

目前,广东已基本形成行业门类较为齐全、优势产业较为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传统海洋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壮大,海洋服务业能力大幅提升。广东省重点支持的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六大海洋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海洋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广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洋六大产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国产化技术和装备。

 据统计,广东现有覆盖海洋生物技术、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药物、海洋环境等领域省级以上涉海研发平台145个,专利公开数近两万项。一大批涉海省级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成为海洋科研重要平台。

此外,广东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为重点打造向海开放高地,建设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珠海、汕头、湛江等市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积极谋划建设广州万顷沙等十大涉海平台,加快部省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

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持续优化。从地域分布情况看,以“一核”为引擎,以“一带”为主战场的海洋空间开发格局基本形成。珠三角大力发展海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与港澳在海洋运输、海工装备制造、邮轮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沿海经济带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油气化工、滨海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集聚态势明显。巴斯夫、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等百亿美元重大项目成功落户,形成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积极共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持续深化与北部湾地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港航、旅游、海事等领域的合作。

目前,广东海洋科研在产业链上下游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突出表现为向上游研发设计与下游品牌推广等高附加值环节拓展。例如,广州、阳江、湛江等多地企业正在更多地联合科研机构参与深海鱼苗育种创新,一批“大棚鱼苗”“大棚虾苗”正走向市场。从上游的育种创新、中游的智能化养殖,到下游的海产品预制菜与品牌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条跨越城市行政区划的完整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体系逐步成型。

 海洋经济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7.9万亿元,年均增长7.5%。2022年,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约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网络基本建成,全省已缔结的国际友好港口数为89对,其中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港口结对50对,沿海主要港口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多年来,广东成功打造中国海洋经济第一展。“十三五”期间共举办5届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累计参展单位10226家,吸引专业观众超29万人次,成交和合作意向额度达2460.7亿元,成为对外展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如今,“蓝色动力”正在点亮广东沿海,“海上广东”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