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伙伴”关系有哪些?

时间:2024-04-23浏览:10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伴不结盟,中国“伙伴”遍布全球

追根溯源,“伙伴”一词旧称“火伴”,最早来源于军事概念。根据《辞海》的解释,“火伴”为古代兵制,五人为列,二列为火,十人共一火炊煮,同火者称为火伴,现代泛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结伴”是国家间基于共同利益通过共同行动,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建立的独立自主的国际合作关系。
在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中,基于敌友划分、零和博弈的“结盟”思想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冷战结束后,随着东西方阵营对立趋于瓦解,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蓬勃发展,“结伴”逐渐取代“结盟”思想,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不同于需要订立具有强制约束力盟约的“结盟”,“结伴”则更为灵活,各国可以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对外建立不同层次的伙伴关系。“伙伴关系”在英文中表述为“partnership”,被广泛运用在当今世界各国外交实践之中。
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不结盟政策,冷战结束后适应国际形势变化进一步明确了“结伴不结盟”的外交方针原则,开启了“伙伴关系”建设的外交实践。1993年,中国和巴西就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共识,巴西由此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996年4月,俄罗斯与中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10月,中美提出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在大国关系的带动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先后与欧盟、法国、英国、东盟、日本等全球主要力量相继宣布着手建立伙伴关系,同时坚持立足周边地区,携手广大发展中国家优先推动伙伴关系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元首外交的引领下,中国广交朋友、深交朋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不断扩大。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次重大外交活动,几乎都会带来中国对外伙伴关系的增加或升级。目前,在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182个国家中,双边关系定位中带有“伙伴”称谓的国家近100个,遍布全球五大洲。此外,中国还同欧盟、非盟、东盟、阿盟等10多个地区和区域性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中国伙伴关系大致可分5个类别

中国对外建立各种类型的伙伴关系,既立足于国际惯例,也彰显出中国特色。对于冠以“伙伴”称谓的各种外交关系定位,中国并无严格明确的条件标准,主要根据双方的意愿协商确定,突出灵活自主性。因而中国建立的“伙伴关系”丰富多样,已有超过20种类型,除了冠以“战略”“合作”“友好”等一级定语,还可进一步冠以“全面”“全方位”“全天候”“新型”“创新”等二级定语,从而对双边关系作出更加细致精准的定位,体现针对不同对象“量身定制”的独特性。盘点中国的伙伴关系,大致可以分为5个类别。
一般性伙伴关系。如与牙买加的“友好伙伴关系”,与芬兰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冠以“全面”或“全方位”的伙伴关系。如与荷兰、克罗地亚等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与以色列的“创新全面伙伴关系”,与新加坡的“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与比利时的“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一般性战略伙伴关系。如与印度、韩国等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尼日利亚、加拿大、乌克兰等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与奥地利的“友好战略伙伴关系”。
冠以“全面”“全球”“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关系,如与俄罗斯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越南、泰国、柬埔寨、肯尼亚等近20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意大利、马来西亚、西班牙、印尼等约30国及东盟、欧盟建立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德国的“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与英国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冠以“全天候”“永久”的战略伙伴关系,包括与巴基斯坦、白俄罗斯、委内瑞拉三国间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在上述伙伴关系中,“战略伙伴关系”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最为常见,也是中国伙伴关系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战略”因其所具有的宏观意涵和全局性指向,往往意味着双边政治关系的较高水平,不仅表明双边各领域交流合作十分密切,也显示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存在协调与配合。目前,中国对外关系中冠以“战略”字样的伙伴关系已逾80对,凸显出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广度与深度。
细观中国丰富多样的“战略伙伴关系”定位,不难发现细微之处显差别,特殊之处有讲究。如“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比“战略伙伴关系”多了“全面”二字,意味着这种伙伴关系涵盖面更加广泛,包括政治、经贸、安全、人文和国际地区事务等各个领域,显示出双方对彼此关系更高层次的认可和追求。如中国和巴基斯坦、白俄罗斯、委内瑞拉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突出“全天候”定位,表明双边关系能够经受国际风云变幻考验,是以高度政治互信和友好感情为基础的一种“铁杆”情谊,不仅意味着双方各领域合作广泛深入,在国际地区事务中也相互支持,共同进退。
不叫“伙伴”,也是朋友

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概念,“伙伴关系”表明了双边关系发展的总体水平,但并非区别关系好坏的唯一标准。建立了“伙伴关系”的国家之间也存在矛盾分歧,没有建立“伙伴关系”的国家之间也可以开展广泛的交往合作。
中国对于伙伴关系的定位,体现的是彼此互信程度与合作水平,虽然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但不同定位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中国一贯秉持大小国家都要相互尊重、一律平等。中国对外伙伴关系的定位中,从来都不是以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地理远近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划线,中国的伙伴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涵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
环顾当今世界,尽管和平、发展和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但一些西方国家固守冷战思维,从大国竞争和阵营对抗出发,对外关系中充斥着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考量,对于同中国构建伙伴关系显得三心二意。受此影响,中国同美国、日本等个别国家的“伙伴关系”定位也出现过倒退。尽管当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定位中没有“伙伴”字样,但这并不影响中方对中美、中日关系的高度重视。中国致力于发展“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推动中日两国践行“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充分体现了中国同美日发展伙伴关系的真诚意愿。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关系从来都非一成不变,任何双边关系都在动态演变之中,中国同一些国家还没有建立伙伴关系,也预示着更大发展潜力。不断扩大深化全球伙伴关系,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保障。中国“结伴不结盟”外交思想符合时代潮流,顺应历史大势。随着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越织越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也将越走越宽。





文章来源:原刊于《学习时报》202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