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之一,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有多大?

时间:2024-10-19浏览:10

全球变暖,一个耳熟能详的术语,却承载着关乎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严峻挑战。另外,海平面的上升问题也正逐渐成为目前全球关注的焦点。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有多严重?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如何?以及如何遏制海平面上升的趋势?



球平均海平面上升趋势有多严重

根据IPCC发布《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IPCC, 2019),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15厘米,平均每年大约1.5毫米,但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约20年里,上升速度是之前的两倍多,1993-2017年的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为每年 3.1±0.3 毫米。根据2024年初,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2023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创下新高,比1993年的水平高出101.4毫米(3.99英寸)。而根据2023年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领衔的一份研究(Cheng et al., 2024),2023年的海平面高度甚至比2022年高5.58毫米,加速的趋势非常明显。
根据预估,海平面的上升将会持续几个世纪。到2100年,如果我们能够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就可以将全球变暖限制在远低于2℃的范围内,但是即便这样,海平面的上升幅度还将达30~60厘米;但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大幅增加,海平面的上升就可能会达60~110厘米左右(IPCC, 2019)。
海平面的这一上升高度将严重威胁着沿海城市和低洼岛屿国家的生存。联合国指出,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和荷兰有近9亿人口生活在处于严重危险中的低洼沿海地区,面临海平面上升的高风险。



海平面上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目前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海平面上升的根本原因就是来自全球气候变暖,具体来看影响途径有两个:一是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和冰盖融化,二是海水因温度升高而发生热膨胀。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两个途径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大致相等。然而,近年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地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极地冰盖和山地冰川加速融化,导致大量淡水注入海洋,第一个途径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有所增加,目前格陵兰和南极洲每年分别融化约2700亿吨和1500亿吨冰。
全球变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影响了沿海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还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农业、渔业和旅游业都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此外,海平面上升还加剧了风暴潮和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自1982年,海洋热浪频率增加了一倍,强度也在不断增加。它们的持续时间和范围预计也将会进一步增加。在2℃升温情景下,它们发生的频率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20倍。如果排放量进一步大幅增加,发生频率将增加50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吸收了20%~30%人类引发的二氧化碳,造成了海洋酸化。海洋升温和酸化、氧气损失和营养物供给变化都已对沿海地区、公海和海床的海洋生物分布和丰富程度产生影响,鱼类分布变化已经减少了全球捕鱼量潜力。




中国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有多大

中国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之一,海平面上升对中国的影响尤为显著。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1993~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4.0毫米/年,高于同时段全球平均水平(3.4毫米/年)。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偏高72毫米。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地区的风暴潮灾害加剧,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海岸线侵蚀加剧,以及海水入侵和土地盐渍化问题日益严重。此外,海平面上升还对中国的海洋经济和沿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海平面上升,当沿海低洼地区出现严重干旱等极端天气时,导致河流和地下水位下降,海水沿着潮汐通道向上游推进,倒灌到入河口,从而形成咸潮入侵。2022年,长江全流域的干旱,咸潮影响上海的长江水库取水,最长的一次有90多天。特别是当台风“梅花”的活动,使上海入海口近海区域形成了海水倒灌,影响了上海长江水库的取水,给上海城市供水安全带来了最严峻的一次挑战,上海各大超市出现抢水情况,大家纷纷抢桶装水。海平面上升叠加极端天气,未来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该如何遏制海平面上升的趋势

遏制海平面上升的趋势需要全球性的共同努力。首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关键。这需要国际社会采取更加严格的减排措施,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加强海岸线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如建设海堤、恢复红树林等自然屏障,以增强海岸线的抵御能力。此外,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认识,增强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也是遏制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重要途径。





文章来源:原刊于“科普海南”,资料来源于科普中国、中国科协科普部、星空计划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