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发展的践行路径

时间:2024-11-06浏览:10

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传统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还是海洋未来产业的培育,乃至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都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强力支撑。目前,我国海洋领域传统产业占比仍较高,亟须通过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打通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堵点和瘀点,推动海洋产业体系沿着“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脉络转型升级,因地制宜打造不同层级和规模的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进而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海洋产业在我国海洋产业体系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加快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步骤,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海洋渔业通常被认为是传统海洋产业,但在海洋渔业转型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业态、新模式,如近些年兴起的深远海养殖同时还面临着生产经营成本高、安全风险大,以及适宜性种质资源培育与供给不足等亟须解决的问题。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就是要不遗余力地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的步伐,为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港口航运业、海洋旅游业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产业基础再造与流程重组、管理理念创新、产品结构转换、产业链延伸、产业绿色转型、产业数字升级等形成新发展动能,让传统海洋产业重新焕发活力。

传统海洋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要向高端化、高效化和绿色化三个方向迈进。其中,高端化要求海洋产业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有效匹配精细化的市场需求,增加产业及服务附加值,从而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迈进;高效化则意味着海洋产业要提高数字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研发创新、流程优化、技术迭代,利用新的要素组合形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和要素的集约;绿色化意味着海洋产业要降低化石能源消耗、减缓海洋环境污染,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借助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高产出低排放。未来,还要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制造、智慧航运、智慧港口、智慧养殖等发展模式,推动传统海洋产业的数智化转型。

二、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方向,也是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增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对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已成为发达国家海洋经济技术竞争的重点领域。全球范围内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以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妆品、海洋农用肥料等为核心的海洋生物医药化工产业链加快拓展。各国积极开展海水淡化科技创新布局与产业化应用,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使用海水淡化技术,为约3亿人提供清洁用水。

我国以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水淡化、海工装备制造、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等为主要内容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总体占比仍较低,尚未承担起主导或支柱型产业的角色功能。有鉴于此,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首先,还是要聚焦国家能源安全,积极发展海上风能、海上光伏、海水制氢等清洁能源,推进海上风电、海上光伏基地建设,并积极探索海上风能、海洋牧场、海洋能及氢能、海洋油气等多种资源能源集成的综合性海洋开发利用模式;其次,要围绕水资源安全,因地制宜地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在海岛、沿海城市和工业园区等布局海水淡化工程;第三,要着力加强核心装备和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大力发展海洋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油气装备,以及深远海智能化渔业养殖装备、海洋新能源、滨海旅游等现代化海洋装备,做大做强海工装备制造产业;最后,要聚焦海洋原创新药和高端生物制品开发,探索突破重大海洋科学问题,推动产品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三、前瞻性谋划布局海洋未来产业

海洋未来产业是指由处于探索期的前沿技术所推动,以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升级的需求为目标、有望在未来实现产业化开发并对国民经济形成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但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新兴产业。处于探索期的前沿技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赢家通吃”的基本特征,在带来巨大创新和生产经营风险的同时,也为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可能。

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全球范围内的未来海洋产业整体还处于培育与探索性发展阶段,技术路线尚不确定,主导技术尚未形成,因此在未来海洋产业领域尚未形成全球价值链的绝对主导者,这就为我国实现自主发展和后发赶超,重构全球价值链格局提供了契机。从布局方向上来看,可结合全球海洋开发所呈现的深水、绿色发展趋势,围绕深海与极地进入、探测、资源开发,以及温差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进行超前部署谋划。此外,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内市场,最有可能凭借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开展多元应用场景下的未来海洋产业技术路线探索,并逐步形成对主导技术和主导设计的控制权,进而引领全球价值链发展。

四、因地制宜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

当前,因地制宜打造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和重要抓手。

尽管产业集群建设在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协作、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及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集而不群、港产城融合度不高等问题。未来需在海洋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路径上持续发力,真正形成集聚优势和集群效能。首先,应推动海洋产业集群由分散布局向有序集聚转变。针对集聚程度低、集而不群等问题,引导各地依据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以层次清晰、定位准确、功能互补、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为原则,统筹规划区域内集群建设,打造不同层级和规模的海洋产业集群,形成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并鼓励开展跨区域的海洋产业集群合作。其次,推动海洋产业集群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深刻把握海洋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积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海洋产业集群全面创新。优化区域海洋产业集群创新组织体系,在强化集群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基础上,加快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集群创新网络。最后,推动海洋产业集群由低端产业集聚向现代产业链群转变。强化集群产业生态谋划设计,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落地,做强优势产业长板,瞄准弱项补齐短板。探索供应链重组升级,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产供应体系,强化平台支撑、政策集成和要素保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水平,打造更具韧性的海洋供应链和融合共生的集群生态系统。

总之,就自然禀赋而言,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使我国成为位居世界第三的海洋大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巨大的海洋经济体量以及日益紧迫的海洋生态治理需求,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尊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坚持稳中求进,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我国沿海各省市必须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打好“特色牌”,走稳“务实路”,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文章来源:节选自《论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之维——内涵、动力与路径》,原刊于《经济界》2024年第5期

作者:程保志,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民建上海市委对外联络专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