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海上新广东

时间:2025-03-31浏览:10

2023年9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指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大特征,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准的先进生产力。

广东省委全会“1310”具体部署强调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取得新突破。大力推动以颠覆性技术突破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协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向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不断推进海洋新质生产力要素重构,是加快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也是打造海上新广东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一)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海洋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在海洋领域的关键驱动力和战略支撑,对于充分挖掘海洋资源、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加快能源转型、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和未来海洋产业,有助于打造以海洋为特色的蓝色经济,推动海洋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

(二)充分挖掘海洋新质生产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

海洋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中的应用。其中,海洋电子信息作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是海洋油气、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远洋航运等主要海洋经济领域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是海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核心支撑。推动数字经济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海洋油田、智慧海上风电、智慧渔业、智慧港口等应用场景,有助于推动广东传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新产业和新业态的融合发展,为打造海上新广东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聚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打造海上新广东的重要抓手

以培育海洋牧场、海洋旅游、海洋油气化工、船舶与工程装备、海洋清洁能源、海洋生物等六大万亿级、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抢抓智慧海洋产业、蓝色碳汇、“海洋牧场+” “海上风电+”等科技引领型海洋产业新赛道,整体打造海上粮仓、海上药库、海上能源基地、海上油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广东沿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大力推进广东百千万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二、广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所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海洋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有待拓展延伸

2022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为1.8万亿元,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为6486亿元。其中,海洋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渔业等产业增长值分别为2599亿元、1111亿元、1045亿元、707亿元和538亿元,总增加值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的92%以上。其传统海洋产业发展总量优势突出,但产业层次偏低,产业质量有待提升,如海洋渔业和海洋油气化工业等产业链条较短,产业精深加工延伸能力不足。在海洋渔业领域仍以养殖捕捞、初加工为主,滨海旅游业仍处于传统的浅层次观光阶段。

(二)海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较快,但未形成产业规模优势

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产业总体规模仍较小,远低于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和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截至2022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电力业增长值分别为78亿元、68亿元和65亿元,增加值占比为1.20%、1.05%和1.00%。未来海洋产业中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增长值为87亿元,增长值占比为1.35%。而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等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区域集聚效应不明显。海洋可再生资源处于加速布局阶段,大批项目尚未建成投产,波浪能、潮汐能等海洋能源有开展项目示范,但未形成产业规模。

(三)高端装备研发设计能力较弱,自主创新水平有待加强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海上风电、海洋电子信息、海工装备等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含量高、研发难度大的装备制造技术作为支撑,目前广东高端装备研发和设计能力还较弱,海洋科研综合实力与山东、上海等省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高附加值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配套设备生产能力较弱,自配套率不足30%,核心配套领域自配套率低于10%。海洋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进一步提升,海洋创新领域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

(四)涉海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

广东省的涉海产业龙头企业在规模上和数量上相对较小,且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强的企业数量有限,与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企业存在一定差距。2022年仅广船国际一家企业进入全国造船完工量前十名,与江苏(4家)、辽宁(2家)和上海(2家)相比表现不足。此外,在海上风电领域缺乏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领军企业,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海洋渔业“四上企业”数量也仅有18家。

(五)人才引进培育政策不完善,产业投融资渠道有待畅通

海洋产业对人才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广东海洋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力度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专业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研发周期较长、风险较高等挑战。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自有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和压力相对也较大,资金短缺和高昂的研发成本成为制约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广东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渠道还需进一步优化,金融产品适配度也需提升以更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三、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打造海洋传统产业新优势

1. 推进传统渔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开发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服务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智慧渔业等应用场景创新,赋能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加快数字渔船系统、智能养殖系统开发应用,实现智能控制和病害监测,推动海洋牧场高效精准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渔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实现渔业领域全产业链数字化管控。重点开展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类大型网箱以及养殖工船等深远海智能养殖装备研发设计,推动研发新型多功能养殖辅助船。通过数字化技术建设智慧渔港平台,实现对渔港生产作业全天候、全覆盖的监控管理。打造珠三角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海洋牧场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大力推进新型设施装备试验应用,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园区。

2. 加快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数字技术在文旅资源整合和要素流通中的作用。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以数字赋能文旅场景建设,打造数字文博、数字演艺、网络直播等文旅新空间,通过智慧旅游实现沉浸式体验和智慧导览等场景应用,提升游客旅游消费体验。建设滨海旅游带和生态文化旅游带,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挖掘和利用海洋文化资源,提升滨海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推动横琴高水平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岛,加快稔平半岛、万山群岛、上下川岛、南澳岛等“一岛一主题”开发,探索推动“跨岛游”。开发建设红树林生态旅游经济带,助力湛江打造“红树林之城”。

3. 推动智慧航运系统发展,加快培育海洋交通运输业新动能

推动“5G+智慧港口”应用,推动港口智能航道感知设备部署应用,搭建港口及高等级航道智能感知网,实现基础设施自动化监测。提高港口自动化水平,优化物流网络,提高港口运输效率。坚持科技赋能,大力推广广东省重点船舶智能监管系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智慧海事”建设,促进珠江口水域船舶交通管理数字化转型。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推进港口一体化协同发展。重点推进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建设高效协同、智慧绿色、疏运通达、港产联动的现代化港口群,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

4. 构建绿色石化产业体系,精细开发海洋油气新价值

加快石化产业技术创新,推动智能化制造基地再升级,打造绿色、智能、高端的海洋化工产业基地,高质量建设“粤海油田”。建设阳江、广州南沙、潮州等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惠州、湛江、揭阳原油储备库,建设湛江市雷州乌石17-2油田群开发项目。加快石化产业在湛江东海岛集聚发展,以中海油、中科炼化、巴斯夫为龙头,打造“上游石油开采-中游石油炼化-下游精细化工”的石化全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聚集。提高海洋油气资源自主勘探能力,建设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综合保障基地。加大珠江口盆地番禺-流花、白云、荔湾凹陷海上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在广州、深圳布局建设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加工储备基地。全力推进可燃冰试采和商业化开发,规划建设南沙可燃冰项目码头和基地。

(二)以强链补链延链为抓手,激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活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现代化新阶段背景下培育经济增长动能、构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打造海上新广东的重要抓手,加快布局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1. 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构建绿色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

加快海洋产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做大做强绿色能源产业,不断激发新质生产力活力,构建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大力推动海上风电机组装备、施工装备和特种装备等环节发展。重点发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风电场智能化运维技术,加快发展与风电运维相关的船舶与机械工具、储能装备等。探索推进“海上风电+ 海洋牧场”、海上风电与海洋能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争取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试验试点,探索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风电与海洋能综合利用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争取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试验试点,探索开展多种能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岛”建设。

2.大力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推动高端海洋电子信息技术创新

依托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打造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支持汕头、潮州培育发展新型海洋电子元器件产业。积极运用5G、遥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赋能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加快船舰智能终端、船用导航雷达、船舶海工电子设备及系统的研制与开发,重点研发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船舶通信导航设备,推动海洋卫星服务产品产业化,构建“空、天、陆、海、潜”一体化网络。加强面向海洋信息监管、海洋数据共享、海洋信息预报等服务的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海洋”工程,构建智慧海洋应用平台,推动海洋电子信息技术迭代更新。培育一批涉海电子信息装备技术和龙头企业,加快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3.发挥海洋生物资源和科研优势,推进海洋生物医药集聚发展

着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建设“粤海药库”。充分利用湛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整合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和科研力量,加快形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建设一批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打造海洋生物医药、现代南药、生物制药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开展海洋生物基因、海洋功能性食品、生物活性物质、海洋创新药物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培育海洋生物龙头企业,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成果加快落地。

4.提升高端海工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推动海工装备高端化发展

加快推进核心设备国产化,实现船舶绿色化、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推动形成海洋制造业全产业链体系。着力突破海洋高端装备关键设备、核心技术,集中力量在广州、深圳打造领军型船舶与海工总装建造企业,加快培育领军企业,重点推进广州龙穴、深圳蛇口、珠海高栏港等地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培育。大力发展无人艇与智能船舶、深海渔业装备、综合物探船、海上油气储运设施、海洋钻采设备等主力海工装备,拓展深远海大型增养殖、冷冻、加工、休闲渔业等渔业设施设备。打造“广东海工”区域品牌,形成链条完整、配套完善、特色鲜明、世界领先的现代海工装备制造基地,打造世界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高质量建设“粤海工厂”。

(三)顺应海洋产业变革趋势,前瞻布局海洋未来产业新赛道

未来产业不仅是前沿技术应用的产业化体现,更是科技与产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重点发展海水淡化等核心技术,推动海水综合利用材料与成套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在海岛和沿海缺水地区布局海水淡化工程,支持南澳岛、万山群岛、上下川岛、东海岛等开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推动海水淡化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海洋船舶、平台配套加装海水淡化装置。依托珠三角前沿新材料制造企业,完善前沿新材料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石墨烯、超材料、新型显示、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基因工程等优势领域。

(四)完善配套保障机制,促进现代海洋服务业创新发展

强化海洋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推动海洋观测与监测服务,统筹推进海洋立体观测网、海洋通信网络、海底数据中心、海底光纤电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覆盖全省近海海域的广东海洋立体观测网。加速现代金融与海洋产业紧密结合,共同打造海洋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金融+海洋”工程等措施探索破解涉海企业融资难及风险问题,通过拓展多元化海洋产业融资渠道为涉海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运营风险。建立以蓝色金融为基准的“金融+产业”发展模式,高质量对接海洋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加快涉海金融产品创新,构筑多元化涉海金融服务体系。

(五)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强化海洋新质生产力智力支撑

进一步完善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政策,持续引进全球海洋经济领域高端人才,完善海洋产业人才科技研发创新的激励机制,为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加强海洋产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和实训,增强校企联合培养的针对性,提升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校企合作水平,以“产学研”融合为目标,优化涉海学科布局,探索“学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应用场景”新型海洋人才培养方式,在海洋重点领域建立联合实验室、现代产业学院。聚焦海上风电、海工装备制造产业人才需求,构建“科教产用”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围绕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未来产业需求,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能够引领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海洋专业化人才队伍。

四、结论

在新时代背景下,广东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推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海洋强省建设,在全球海洋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广东在海洋产业结构、高端装备研发设计能力、涉海龙头企业规模及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及人才引进培育政策与投融资渠道等方面都有待优化和提升。打造海上新广东,需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推动传统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强链补链延链为抓手,激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活力;顺应海洋产业变革趋势,前瞻布局海洋未来产业新赛道;完善配套保障机制,促进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强化海洋新质生产力智力支撑。海洋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以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能形成新的增长点,推动海洋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蓝色动能”。


来源:原刊于《海洋开发与管理》2024年第S1

作者:翁正,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硕士;吴旗韬,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方凯、黄灏然、张思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