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蓉:“一带一路”与中非人文交流合作的典范意义

发布者:陶晓玲发布时间:2018-09-10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来,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在机制化进程中得到了有序发展并取得了长足进步。201512月,中国领导人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通过五大支柱十大合作计划,深化中非伙伴关系。中非始终坚持文明上交流互鉴,并将这一点提升至战略层面予以推进。

事实上,中非人文合作计划的实施已初见成效:截至2017年,中国与南非建立了中非首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国已在非洲已建立48所孔子学院、27个孔子课堂和400多个教学中心;四达时代的广播电视信号已覆盖撒哈拉以南45国,在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等30国开展数字电视运营,发展用户近千万;中国为非洲培训了16.2万名各类职业技术人员,为非洲国家提供4.3万个来华培训名额,提供2万多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和1300多个学历学位教育名额;20多个非洲国家已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这些都彰显出中非人文交流合作成效显著并极具典范意义。

首先,丝路天然伙伴关系,为中非人文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历史逻辑与现实基础,表明中非丝路关系实为中非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600多年前郑和四次踏上非洲大陆起,中非两大文明体便在古丝绸之路上和平交往、患难与共,最终结成了丝路天然伙伴关系,且因数百年丝路历史性联系而拥有了天然的亲近感。近年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非民心相通举措,更进一步盘活了这两大文明体间的丝路外交资源,尤其是丝路精神,既是中非文明交往中所谱就的丝路故事、累积的丝路情谊、结成的丝路伙伴、拥有的丝路共识等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梦与非洲梦实现对接的历史逻辑,更是中非构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基础,进而以丝路共同体为内核来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表明由丝路天然伙伴向丝路战略合作伙伴提升的中非伙伴关系的典范意义。

中、坦、赞三国工人一起修建坦赞铁路

其次,坦赞铁路精神等一系列公共产品,为中非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与持久后劲,表明人文精神才是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的内驱力。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中国通过援建坦赞铁路而形成了弘扬友好、团结、奉献的坦赞铁路精神、通过对非派遣不走的中国医疗队而形成了不畏艰苦、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以及通过不断改写联合国维和历史的中国对非维和行动而形成了热爱和平、不辱使命、崇尚正义、尊重生命、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湛、不畏牺牲的中国维和精神等,不仅成为中国对非真、实、亲、诚外交方针与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的最生动写照,还使得中非人文交流与合作因坦赞铁路精神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中国维和精神等的思想哺育而变得强大与持久,为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的战略对接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彰显出由人文精神支撑的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的勃勃生机。

再次,重心下沉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已在中非创造互联互通溢出效应的实践中发挥了引领作用,表明一带一路软环境建设的战略紧迫性。

2000年相比,中非2017年的贸易额增长了17倍,中国对非投资增长100多倍,中国对非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中非合作所创造的互联互通的溢出效应,有助于提升一带一路的国际认可度。其中,重心下沉的中非人文交流与合作功不可没,主要包括由地区向国家、政府向民间、行动计划向品牌项目等三个层面的重心下沉,从国民好感、民调报告、民生项目等全方位助力中非战略合作。具体而言,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下采取了因国施策的人文交流合作举措,提升了非洲国家国民的对华好感度。例如毛里求斯,将中国春节定为法定假日。近年来,为落实中非人文合作计划而着力打造品牌项目,尤其以人民为中心的多项品牌项目,大大深化了中非人民间的相知相亲,还因这些关乎民生的项目落地而赢得了非洲社会的广泛民心。

2018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围绕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叙友情,共商合作提供良好平台。中非人文交流合作的典范意义,也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得以彰显并发挥实效,其前景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马丽蓉,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新丝路学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