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形势评析》课程第八讲 - 刘保华:我国深海勘查态势及深海探测新技术

发布者:陶晓玲发布时间:2019-01-14

《海洋形势评析》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最后一讲特别安排学生到国家深海基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开展现场教学。通过现场实践教学,让学生加深认识,感知使命和责任,树立“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理想和信心。

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学生们认真学习由基地党委书记刘保华老师带来的《我国深海勘查态势及深海探测新技术》的专题授课。刘老师从深海资源、深海探测新技术、载人潜水器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深海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取得的骄人成绩。刘老师介绍到,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孕育人类的摇篮,也是维持人类生存的资源宝库。深海是指1000米以上深海区域,约占全球海域面积的70%,在深海之中,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资源、油气资源和生物资源。在介绍深海运载器的时候,刘老师特别就大家关心的蛟龙号载人探测器答疑解惑。蛟龙号的研制成功,是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掌握大深度深潜技术的国家,我国的深海勘查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专家授课现场

随后,在深海基地负责人的引领下,大家先后参观了深海之路科普馆和深海之路成就馆,学生们通过影片观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7000米水下作业时的精彩影像,了解了深海的地质构造和蛟龙号的研究成果。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维护实验室,负责人为大家介绍了蛟龙号水下机器人的一些基本功能以及在深海探测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通过参观学习,学生们对深海科学考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参观学习的第二站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学生们参观学习了综合楼科考船平台展示区、海洋高质量发展展区、高性能科学计算及系统仿真平台展区,仔细听取了实验室园区规划、管理模式、平台建设以及发展目标等方面情况的介绍,亲身了解了在深海探测、海洋资源开发、综合立体海洋观测网络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取得的成果。

学生们听取实验室园区规划、管理模式、平台建设等情况

参观综合楼科考船平台展示区

参观“深蓝大脑”高性能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

学生们在这场生动直观的蓝色教育活动中从多视角多维度了解海洋认知海洋,增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海洋形势评析》课程致力于打造探究式、互动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探索形成了“集中学习、思辨研讨、强化实践”三位一体课程模式,自开课以来在中国海大师生中反响热烈,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热情,尤其是激发了非涉海专业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积极性,为海大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中心将于2019年秋季学期继续开设《海洋形势评析课程》,总结2018年度开课经验,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课堂模式、考核评价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有规划、成体系开展海洋教育,探索建设海洋系列课程体系。

参观合影

课程大合影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