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物联网 打造海岛修复模板

发布者:陶晓玲发布时间:2019-03-18

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研究所所长彭少麟教授表示,海岛开发是未来蓝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提供一个海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模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彭少麟与他的团队正在进行三角岛生态建设与生态物联网监测,力图为广东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无居民海岛开发提供一个生态物联网范例,更好地利用“占海岛数量90%以上的无居民海岛”。

海岛生态恢复要因地制宜

“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海岛生态系统、特别是无居民海岛生态系统多有不同程度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结构简单,功能低下。”彭少麟解释说,海岛修复通常可以采用工程及生物手段,恢复海岛被破坏的结构,提高它的功能,逐步完善其生态系统。

海岛的生态恢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彭少麟分享了珠海淇澳岛的修复案例。淇澳岛原本的湿地被破坏了之后,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长不起来。“我们就用外来的红树林去制约互花米草的生长,2年后外来的红树林长起来了,5年后互花米草就消退了,再用本地红树林替代外来种。”

彭少麟指出,海岛生态恢复有两方面的难点,一是如何使生态系统适应海岛的特殊环境;二是海岛修复要收集的生态要素太多,如何选用合适的指标、合适的仪器来收集。彭少麟说,在构建海岛生态物联网的过程中,需要专业人员进行信息收集,并将信息导入互联网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管理数据,保证数据的安全。

生态物联网指导海岛修复

“生态物联网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说的构建生态物联网指的是采用物流互联网技术,利用相应的专业仪器,获取生物学各个变量,形成数据集,进入互联网,让它为我们的管理和研究提供支撑。”彭少麟表示,有了生态物联网,就有了一个样板,其他的无居民海岛就可以根据模板数据,对症下药,进行恢复。

“生态物联网更多的是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和监测得到的生态要素,从而获得动态规律以指导生态恢复与重建。”采访中,彭少麟讲述了监测的必要性。“当土壤有了,植物长起来了,微生物多了,虫子也来了,鸟儿跑过来吃虫了,生态系统慢慢就恢复了。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环境和物理环境是怎么样变化的?比如土壤的温度在有植物的时候跟没植物的时候变化是不一样的,植物多的时候跟植物少的时候又是不一样的。把生态系统的各个变量进行分割就可以具体到每一个变量,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观测到那些变化。”

“这些数据可以让我们知道在南海那些无人居住的小岛,在一天、一个月、一年里,它的光、温、水、土的变化情况。这样我们就从对南海小岛的了解,延伸了解南海、东海、渤海、太平洋,乃至整个地球环境。”彭少麟说。

打造生态物联网示范基地

目前,彭少麟团队和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三角岛生态建设与生态物联网监测项目,并已获得原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的I期50万资金以及II期500万资金支持。

“这个项目的创新点在于运用‘边、线、块、斑、点’综合性技术进行海岛的生态恢复,通过恢复过程生态要素的监测与预警,构建生态物联网数据平台,提供一个‘生态物联网’模板。”彭少麟介绍说,边策略指的是在海岛边种植防洪林、红树林;线策略指的是通过道路、廊道等去构建合适的景观;块策略指的是在三角岛恢复8公顷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斑策略指的是在重要位置分两期建成景观,I期建成以海洋为主题的园林式微公园以及以湿地为主题的公园;点策略指的是绿化要覆盖重要地段的各间隙处。

“我们想通过这个项目建设一个‘生态物联网’的示范基地,然后给同行、给中国乃至给全世界提供一个样板。”

海岛开发必须生态优先

“全世界的海岛大概90%以上都是无居民海岛,它们的开发利用应该是未来蓝色海洋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彭少麟表示,无居民海岛可以是一个公益性的监测基地,还可以是一个休闲旅游基地,就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不管如何开发利用,都要坚持生态优先。”

“生态优先的意思就是经济开发给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不能超过‘阈值’。”彭少麟指出,“海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力,可进行开发,但要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承受力。”

“要做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一是经济发展施加给生态系统的压力不能超过其阈值,二是要有生态管理的概念,三是经济发展一旦威胁到生态系统,就算有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必须选择生态优先。”彭少麟对此特别坚决。

文章来源:海洋与渔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