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霞等:我国高校智库服务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路径探究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19-09-16

高校智库(university-affiliatedthinktank)是设立在高校内部的专门开展政策研究的学术组织或研究机构。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极力打造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高校智库,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2017年6月,习近平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上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防科技从幕后走向前台,新军事革命、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正逐步融入国民社会生产和发展当中。近年来,军民融合的范畴迅速扩大,已经涉及到国家发展的各个重要行业领域,逐步占领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成为科技进步的先导力量。高校智库是国家的“智力中心”,军民融合战略迫切需要得到高校智库的全方位智力支持。本文从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实施的角度分析研究,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发展提供思路,提出服务路径。


1我国高校智库服务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指出,军民融合作为把国防和军队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重大举措,为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是历史沿革的经验总结和重要启示。军民融合被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七大国家战略之一,其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因而必须要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来保证其发展方向,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端智库,为军民融合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营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此,军事院校、科研院所或地方高校相继成立了“军民融合战略研究中心”或开设列编了“军民融合研究院”,并组建了一批高知高能的专业化科研团队对军民融合展开研究。例如,国防大学成立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中心”利用军队院校在军民融合研究领域的优势,整合资源,强化理论创新,为高层提供决策依据。此外,该中心每年出版发行《中国军民融合发展年度报告》,创办了首份《军民融合杂志》,发表的有关军民融合咨询报告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已成为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西北工业大学成立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多次围绕国防科技工业等课题举办论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反响。此外,同济大学的“军民融合管理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的“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也相继成立。尽管高校智库在军民融合战略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与国家社会、军队企业对高校智库推动国家战略融合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较多的“拦路虎”。从相关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的跟进到智库团队的建设运转、成果的传播等,都需要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并指导工作实践中的军民融合高校智库的创新发展。


2高校智库服务军民融合的定位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智库发展才开始起步,目前仍处在探索发展的阶段。军民融合背景下高校智库的建设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对高校智库的定位是服务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第一步,高校智库在军民融合战略发展中具有以下3个主要特征。

2.1不可替代性

众所周知,高校与社会之间大多存在“结构洞”,那么高校智库就是连接两者的桥梁。高校智库可利用高校在人才队伍、科研团队、学术成果、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优势,这是其他智库无法比拟的先天条件,具备了新时期成为高水平智库的良好基础。高校智库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具有深厚理论支撑的战略方案和理念,其不可替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备公众信用基础。独立性是一个机构获得公众信任的基础,多体现为自我管理、经费多元化、非营利性等特征。从国内外高校智库的组织模式来看,高校智库并不能摆脱机构管理的束缚而做到完全独立,主要有4个层级,分别是大学即智库、隶属于大学(由大学成立)、联合管理(合作成立)、附属于学院,其层次越低,所受的牵制越多,独立性就越弱。而独立性并不是影响公众信任度的唯一因素,公众信任度也与高校智库影响力呈正相关关系,高校智库独立求真的学术探索精神、科学客观的理论研究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智力源泉”,具备较高社会影响力的条件。

二是学科基础深厚。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命脉,高校智库是存在于大学内部的学术组织,在对外承担决策咨询的职责时,还必须要遵循作为学术组织的思维逻辑。在解决军民融合现实问题时,必然需要学科间的合作融合,高校的多学科背景为此提供了现实路径。

三是易于建立起军民融合高校智库服务层次体系。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宏观上,主要从事从政策法规保障、组织管理、工作运作,再到基础领域军民资源共享、国防科技工业、军民技术协同创新、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国防工业等军民融合体系发展建设的研究,并在科技创新、信息安全、文化培育、高等教育等视角下思考当前军民融合过程中的具体现实问题;在微观上,主要从事具体到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物流、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军民融合实施措施的研究。在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中,一所高校或一个高校智库不可能解决军民融合的所有问题,而我国高校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可以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的智库服务层次体系,为军民融合提供持续动力。

2.2以问题为导向

问题导向是高校智库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为提高智库问题意识,坚持需求牵引,瞄准社会热点、难点以及重大现实问题,针对特定现实问题组建专家队伍,开展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研究,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或对策建议,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出“高校声音”,这也是建设高水平智库的基本要求。

一方面,高校智库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和重要部署展开对策研究,最大程度地体现自身价值。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以国家发展为中心议题,高度关注中国现实问题,在政府与市场关系、国企改革、人口政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诸多社会问题上,前瞻性地提出国家发展战略、体制机制、政策基础理论等政策建议,在国家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浙江大学的“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国家战略,聚焦“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合理配置资源、协同创新、积极探索,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另一方面,高校智库也立足地方发展,对所在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献策建言。如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围绕“长三角产业发展研究”“长三角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问题,以开放创新、内外联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运行机制,开展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促进军民融合不是某一方的责任,也不是某一方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要打破长期以来的军民僵局,必须联合各方力量协同攻关,军民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高校智库服务军民融合必须促进校地合作。

2.3开放协同服务

开放协同是指资源的获取与利用,相互协作促进事物共同前进。军民融合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军民结合”“以民养军”“寓军于民”到现在的“军民融合”,利用高校智库协同物力、人力以及社会资源打破僵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首先,高校智库可协同各科研机构,利用各类设备和数据资源协同攻关,高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结合现代信息采集和分析技术,能够提高资政服务的质量。其次,高校专家需具备多学科背景、工作经历、熟悉政府决策程序的异质性团队成员。高校因其独特的社会地位,更容易召集各领域专家、政府官员、企业人员自由平等地开展工作与交流,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协同合作。最后,军民融合要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流动,高校智库走出“象牙塔”,必须开放互动求发展,通过智库联盟、校际合作,或与当地政府、军队、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调动相关资源,突破服务瓶颈。


3高校智库服务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径构建

在高校智库为军民融合提供智力服务的过程中,构建服务主体、需求主体和云平台的服务模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涵盖了“线上”“线下”的服务路径,如图1所示。

高校智库服务以需求为导向,作为需求主体的需求方,在向高校智库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路径时,可选择“线上”“线下”的追问模式。“线上”即通过云平台或社交网络向高校智库表达需求。首先,军民融合的需求方将融合领域的具体实际和现实问题,借助英特网在高校智库搭建的知识服务云平台上发布智力需求,再由云平台的需求端口传递给智力服务的主体(即高校智库)。接着,服务主体对需求方的问题进行分析,确定服务方式,同时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关系网络获取相关资源,经过知识挖掘、开发、重组、集成,形成“智力产品”,通过高校智库服务云平台的服务端口提供给需求方。最后,经过实际应用,军民融合需求方可以对服务内容进一步反馈,高校智库根据服务效果不断完善,更新补充服务平台的知识资源,优化平台建设,同时促进高校智库自身的建设发展。“线下”即需求主体通过虚拟网络以外的方式向智库服务主体抛出问题,如政府单位通过举办“论坛”“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向外界寻求咨询服务,高校智库可积极回应,把握主动权。笔者将从以下几个部分做具体介绍。

3.1服务主体

高校智库面向军民融合需求方,为需求方提供知识服务,是整个服务过程里的主体,即“知识生产工厂”。在服务主体内部可形成两种服务模式,如图2所示。一是自主服务,高校智库以自身资源、能力组建服务团队解决军民融合现实问题,通过智库团队建设、知识管理、知识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职能发挥智库整体“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二是外部协同服务,军民融合要解决的问题是系统性的,靠高校智库单方面的力量大多是不行的,还需要多个知识服务机构的协同作用。将外部知识服务机构当作高校智库的“外接大脑”,如高校图书馆、专门知识服务机构、情报机构、科研院所、其他高校智库等,“外接大脑”是高校智库自助服务资源和能力的延伸和补充,为高校智库全方位智力决策提供知识资源和各项服务。

3.2云平台

云平台是决定智库服务效果的基础。云计算技术以互联网为支撑,可提供安全便捷的数据存储和计算服务,具有大规模、多用户、虚拟化和高性能特点,云平台可根据用户的选择,实现资源动态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在高校智库服务过程中,云平台连接智库服务方和需求方,是实现智力知识供需对接、知识服务的重要载体。根据服务内容划分,云平台主要包括数据资源建设、面向用户、成果传播3个功能板块,如图3所示。

3.2.1数据资源建设功能版块

军民融合高校智库服务依赖于平台存储的大量数据资源,为高校智库解决现实问题或前瞻性问题提供“知识源头”,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高校智库建设引入大数据资源建设能激发智库内部的潜力,发挥其独特优势,提高智库知识服务的效果。在高校智库日常运营过程中将各种知识经验和研究成果整理加工成数据调研库、智库成果库、案例库等。如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多年来一直围绕南海问题开展研究,积累了大量知识经验,建立了南海问题的“专题数据库”“特色资源库”。此外,在开展外部协同服务时,逐步积累起连接外部各知识服务机构的外部资源库,共同构成高校智库智力服务的资源总库。如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建立了数据资源总库,包括“社会调查数据库”“历史档案数据库”“合作数据库”。

3.2.2面向用户功能版块

服务方与需求方进行人机交互访问平台的端口,是高校智库面向用户的所在,服务方针对服务用户的不同,提供全方位、深层次、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为用户提供需求对接窗口、文献检索、信息咨询、知识管理与服务等功能,并且为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提供APP下载、人才培养、多语言翻译等服务。如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设置创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数据库等功能模块;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设置了要闻动态、学术活动、研究成果、智讯数据、人才培养等功能栏目。

3.2.3成果传播功能版块

高校智库解决问题形成智库成果,不仅要直接作用于需求主体,还要激发智库所有潜在受众的参与意识,获取、吸收并且传达智库的思想,同时这也是智库思想能否引起政府高层重视的关键因素。所以,高校智库不仅要致力于生产高质量的智库成果,还要善于运用各种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利用正面社会舆论传播智库成果,主要通过专著、研究报告、连续出版物、数字化出版物、专家评论、多媒体资料等媒介向社会大众发送智库的成果信息。当前,智库成果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还可通过多语言网络、社交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等方式传播和推广智库成果。此外,利用多媒体视听技术能为公众提供更直接的感官认识,比如公开发布会议活动的视频或讲座视频。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视频”栏目,设计了“一勺思想”“眉山论剑”“维为道来”等特色主题。

3.3需求主体

在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高校智库不仅仅只为政府咨政建言,其面对的需求主体更加多元化,包括政府、军队、军工企业、科研院所、民营企业等各类组织机构。如图4所示,当高校智库在为政府服务时,主要是以政策报告、政策解读、政策建言等形式;面向军队提供服务时,注重军队专业人才培养、军队运行机制、体制改革等需求;军工企业、民营单位等需求主体在军民融合进程中,更偏向于获得科技服务、行业分析、知识产权、成果转移转化等服务;而需求主体是科研院所时,因其都具有深厚的科学研究背景,所需服务更倾向于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协同创新、学科交叉应用等方面。


4我国高校智库服务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对策

根据高校智库服务军民融合的功能定位,构建服务主体、云平台、需求主体“三足鼎立”的服务路径模型,结合模型特征及当前军民融合发展的现实情况和高校智库的建设理念,提出4点服务路径的实现对策。

4.1智库“生态环境”建设

智库搭建的云平台供需对接窗口为高校、政府、军队、军民企业的融合搭起了一座桥梁,智库要发挥有效作用,各方力量必须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智库“生态环境”。其一,官方数据对高校智库的服务质量优劣起决定性作用,但数据对政府和军队部门往往意味着国家机密和部门利益,甚至涉及国家安全,所以政府不愿公开数据信息或只公布一小部分无关痛痒的数据,导致政府以及军方信息不透明,造成军民阶层信息固化,拿不到数据或得到的数据不充分,必然影响高校智库的决策服务质量。如果政府、军队在合理范围内向高校智库开放数据和决策过程,那么智库的研究成果才会更具实用价值。其二,建立军民融合高校智库服务层次体系,搭建不同层面的智库平台,用于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其三,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智库行为,同时也为智库的对外服务提供法律保障,逐渐完善中国智库市场。只有建立在一个成熟稳定健康的智库市场体制之上,才能孕育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

4.2服务团队

建设首先,智库研究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对问题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深度的分析能力,还必须把握国家政策发展走向及制定规则,具备将学术规范嵌入政策共同体话语体系的转换能力。因此,高校智库要建立专业与综合能力相适应的研究队伍。其次,需要考虑团队人员的学历、学科背景、实践经验、年龄结构等多因素,加强团队成员结构的异质性,团队成员有不同的学术背景、知识经验,有助于碰撞出“思想火花”。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智库研究人员“旋转门”制度,如“双聘制”“挂职”等形式,实现智库人员在高校之间、社会各组织机构之间进行流动转换,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采取聘用全职教师、返聘教授、退休教授、特聘教授、实践教授、长期访问学者等方式汇聚人才为智库工作服务。最后,高校智库大多时候都是与外部知识服务机构协同服务的,建设“高校智库联盟”“区域智库联盟”以及开展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服务主体与需求主体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还有利于发挥高校智库的内部激励作用。

4.3精细化发展

“服务社会、解决问题”是高校智库的根本任务,应本着“小机构、大网络”的精细化发展原则加强智库自身的建设发展。大多高校智库隶属于高校内部,而高校之间又具有学科差异和自我发展特色,伴随着公共决策科学民主化的进程,全国各大高校掀起了高校智库建设的“泛化风”,其中不少高校建设智库仅仅只是用原来的科研单位追加“高校智库”的光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换汤不换药”,甚至很多高校智库的网站信息许久不更新,成“僵尸”网站,“虚胖”“虚热”是外界对高校智库建设的总体印象,极大地降低了公众对高校智库的信任度,我们必须重新认真审视高校智库建设的功能定位、价值取向、回归本源。军民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将这个大问题化整为零,一个智库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发展方向,合理把握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的关系,关注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深入一线对研究领域进行跟踪调研,超前部署,积极主动作为。

4.4评估反馈

高校智库的智力成果服务于军民融合现实问题后,评估反馈的作用不可忽视。高校智库从“线上”或“线下”接收到来自需求主体与服务军民融合领域相关的实际问题,分析问题与自身服务范围基本契合,那就可以迎接挑战,为需求主体拿出政策方案、研究报告或指导建议指导应用实践。一方面,在智库成果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通过“智政互动”“智智互动”“智社互动”“智媒互动”等方式获取智库成果的实施效果和公众“声音”,收集反馈数据,进一步评估决策方案,利于智库改进工作。另一方面是高校智库自身对智库成果的评估,高校智库属于咨政研究,有别于传统高校的学术研究,高校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成熟的学术研究评价激励机制,解决高校学术研究与高校智库咨政研究的矛盾,对发挥智库研究人员的咨政服务积极性、主动性尤其重要,探索学术研究与咨政研究的分类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高校智库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文章来源:《智库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