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物多样性专家郑修明建议海南设置海洋保护区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19-10-23

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明修到海南访问中国南海研究院,做关于南海珊瑚礁保护及台湾海洋生态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南海网借此机会专访到这位常年致力于南海生态环境保护的专家。海南如何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郑修明给出建议,他表示,海南应该把海鲜文化变成海洋文化,注重教育、法律、研究三者齐头并进,设置海洋保护区,保护好海洋资源,让国外游客来海南看看最缤纷的热带海底世界。

保护海洋先解决陆上环保问题应建污水处理系统

郑明修长期在南海开展研究,也常来海南岛。他说,海南近海海域的生态已经大不如前,珊瑚礁的保护也没有以前那么好了。郑明修认为,海纳百川,大海也纳入了陆上所有污染源。要想保护好海洋,必须管理控制好陆上的污染物。如果污水处理不好,最终会危险到人类的食品安全。

“台湾已经开始觉醒,大陆要加油了!”郑明修介绍,台湾曾经在发展经济时也曾忽视了海洋的保护。现在台北已经建起了污水处理系统,80%以上的家庭生活废水都经过这个系统,经过处理才排放入海。海南应该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做好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排放的控制和处理,搞好山坡的水土保持,禁止过度捕捞等。

海水养殖肉食性鱼类破坏环境可借鉴澳洲管理模式

郑明修一直在呼吁的还有有序养殖。他说,台湾正在推广生态养殖、有机养殖、无毒养殖,这种理念值得海南借鉴。海水人工养殖惯用网箱,品种多为石斑鱼等肉食性鱼类。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往往单位空间内的尾数过多,鱼类生活的密度空间小,鱼类在吃食时会吃到自己的排泄物。海水流动慢,长久以来,海洋环境会遭到破坏。养殖性的鱼不断近亲交配,最后基因窄化,容易染病死掉。

“我们的渔业资源其实是够的,但要进行有限制的捕捞。”郑明修介绍,澳洲不进行海水养殖,是通过划定专业渔区,渔民持证进入进行有限制的捕捞,也有大量优质海产品出口国外。海南渔业可以学习澳洲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总捕获量管制。

郑明修说,海洋就像银行,生物就如存款,如果大家只领利息就能源源不绝,但现况是全球无限制提款,甚至动用本金,当大鱼小鱼都被抓光,还能再有下一代吗?目前目前海洋资源大概只剩以往的十分之一不到,问题很严重。他在垦丁及绿岛推行建立当地的生态巡守队,让渔民与社区进行自主管理,避免竭泽而渔。

爱海、亲海、护海把海鲜文化变成海洋文化

台湾与海南地缘相似,同为海岛,且旅游业发达。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和旅游业发展关系呢?郑明修认为,海南应该寻找到自己的特色定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要建好高档的度假村、国际饭店外,也要保护好游客最想看到的独数海南的自然资源。

“北方没有珊瑚礁、大西洋也没有珊瑚礁,海南有却不知道它是宝。”郑明修走遍了世界各国,发现很多人都到国外潜水旅游,就是因为国外有自己的明星物种。海南岛是世界唯一的,某些生物是海南海域独有的,必须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让国外游客来海南可以看到最缤纷的热带海底世界。

郑明修说,大陆很多地方并没有海洋文化,有的只是海鲜文化。吃鱼只能一次,赏鱼却可以无限次。海南不可能大规模发展工业,但旅游观光业是“无烟囱的工业”。他不断呼吁台湾当地民众下海浮潜,亲近海洋,热爱海洋,学会保护海洋。台湾民众越来越喜欢在近滩举办摇滚、艺术节等文化活动。

   听闻海南要建设海洋大省,郑明修建议,教育、法律、研究三者要齐头并进。培养民众保护海洋的意识应从教育开始,要制定保护海洋及岸线的法律法规。海南应建海洋科学研究站,培养更多的海洋型人才;还应该设置海洋保护区,让保护区变成水产银行、种源库。他强调,政府部门领导应该具国际际化的视野,保护好自然资源,培育旅游观光业的潜力。


  文章来源于: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