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港产城”共奏蓝色交响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0-05-19

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因“日出初光先照”得名、素以“蓝天、碧海、金沙滩”闻名于世的山东省日照市,拥有6000平方公里海域、海岸线总长168.5公里,其中包括64公里的优质沙滩岸线和礁石群,33座岛礁,还有13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冷水团发展空间,这为发展海洋经济、拓展蓝色发展空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港设市、向海而兴,发展海洋经济是日照的天然优势和必然选择。2018年,日照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功获得国家批复,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要求,日照市要立足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点,发挥引领作用,重点推动国际物流与航运服务创新发展,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打造“蓝色之城”,日照要闯出一条怎样的深耕蓝海、向海图强之路?记者探访时了解到,当前日照正以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抓手,聚焦聚力“强港口、壮产业、优生态”,抢占海洋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地。


叫响“南来北往日照港”品牌
  站在观景平台上远眺,海天浩瀚,塔吊在智能化机械操作下有条不紊地装卸,一辆辆集装箱卡车鱼贯穿梭,万吨巨轮整装待发。这里是中国最年轻的亿吨大港——山东港口日照港(以下简称日照港)。
  5月1日6时,日照港石臼港区东11泊位,船长325米的CAPE型矿石船“中华”轮顺利离泊,分别装载21万吨和16万吨铁矿石的CAPE船“宝韵”轮、“玛格丽特”轮随后将同时靠泊。
  4月至今,日照港大型船舶靠泊作业达101艘次,创历史最高纪录。同时,日照港抢抓粮船集中到港、7个生产泊位同时作业的机遇,创出昼夜作业量168891吨的单班吞吐量等纪录。
  日照港从荒滩上拔地而起,1978年选址规划,1982年开工建设,1986年开港开放。从无到有,日照港从单一的煤炭输出港,成长为集航运、铁路、公路、管道、皮带等多种运输方式,大进大出、高效便捷的综合运输枢纽。现如今,3个月的货物吞吐量便可破亿。去年,日照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47亿吨,比2018年增长4.15%。
  目前,日照港装卸货种近40个,铁矿石进口量位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木片、大豆、焦炭吞吐量稳居第一,原油吞吐量跻身前三位。铁矿石、油品、焦炭、集装箱等8个货种年吞吐量均超过千万吨,已发展成全球重要的能源及原材料中转基地。
  推动国际物流与航运服务创新发展,日照港优势明显。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日照港处在“一带一路”的海陆交汇点,是新亚欧大陆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港口,海陆立体联运四通八达。与内陆城市相比,日照的物流成本优势明显,每吨钢大约低200元左右,每吨油大约低100元左右。
  近年来,日照港凭借密集的南北干线网络和特色“散加集”服务,深入拓展华南、西南进口货源腹地市场,建成国内首个规模化顺岸式布置的自动化堆场,为业内提供了日照港模式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方案,叫响了“南来北往日照港”集装箱运输品牌。
  目前,日照港已开通内贸航线34条,覆盖中国沿海80%以上基本港和偏港,外贸航线及内支线7条,通达日韩、东南亚,支线经青岛港中转世界各大港口。去年集装箱吞吐量比2018年增长36%,其中外贸32.9万标箱,比2018年增长64.3%。

  日照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日照港实施了巴基斯坦卡西姆港卸煤码头项目,设立了日照国际物流园区、日照港中亚国际物流园区和新疆日照港物流园区,开通了“日照-欧洲”“日照-中亚”“日照-莫斯科”等集装箱国际班列,构建起陆海双向国际物流大通道,不断拓展国际“朋友圈”。眼下,日照港正向世界一流海洋强港的目标进发,力争2023年吞吐量达到5亿吨,集装箱达到600万标箱。


换个方式“靠海吃海”
  近年来,日照开始反思以往耕海牧渔式的海洋经济模式,试图寻找“吃海新法”。
  “我们在‘港产城’融合发展上做得不够,特别是海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这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和潜力所在。”日照原市委书记齐家滨说。
  距日照海岸线130海里的黄海深处,一座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的网箱潜伏于此,它是30万尾三文鱼的“家”,也是我国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
  黄海冷水团存在于夏季的黄海中部洼地,面积13万平方公里,体积5000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是世界罕见的浅水层冷水团。自2015年5月起,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就与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合作,在黄海冷水团海域进行冷水性三文鱼养殖试验。基于绿色理念研创、具有完全独立的知识产权的“深蓝1号”网箱应运而生。
  作为世界最大的全潜式网箱,“深蓝1号”的研发,突破了全潜式养殖装备总体设计、沉浮控制等多项核心技术,标志着我国在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的自主设计及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它的启用实现了我国在开放海域规模化养殖三文鱼的突破,也开创了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
  据介绍,“深蓝1号”养鱼年产量1500吨 ,按照每公斤80元的市值计算,年产值可达1.2亿元。除此之外,黄海冷水团现代海洋牧场还将研创坐底式网箱“深蓝2号”和更多深蓝系列网箱。

  “向海洋要资源,不能竭泽而渔,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我们将抓住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机遇,建设好4处国家级、9处省级海洋牧场,培育、发展更多的国家级海洋牧场。”日照市海洋发展局局长李仲强就此表示。


提高黄金海岸“含金量”
  水清沙软,天高云淡,在山东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的金沙滩上,海浪声、松涛声此起彼伏,蓝天、碧海、绿树相映成趣……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这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如何把沿海岸线保护好、利用好,提高黄金海岸的“含金量”,实现整个沿海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是日照打造“蓝色之城”的重要课题之一。
  与沙滩紧紧相依的,是上万亩的海滨生态林,包含黑松、水杉、麻栎等300余树种。看着眼前的美景,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沿海荒滩和盐碱地。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日照一批批“播绿人”驻扎在这里,拿起锄头、翻起荒沙。多年后,一片生态林依海而立。
  2017年8月,《日照市海洋生态红线(2016~2020)》印发,划定全市海洋生态红线区总面积83577.18公顷、自然岸线(滩)保有长度76.57公里;2019年,日照制定出台《日照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健全完善海岸带保护优先、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机制,启动海岸带整治行动计划。
  去年,随着日照港海龙湾建设项目竣工,一条深入大海的弧形拦沙堤与沿海的隔沙堤形成了一个港湾。该项目是全国首个港口工业岸线退港还海修复整治工程。这里曾一度是被当地人吐槽的煤堆场,如今 “东煤南移”,变身碧水蓝天、海鸥沙滩。当地老百姓给它起了个形象的新名字——“月亮湾”。
  日照将海洋生态建设作为“生态立市”战略的重要内容,先后创建了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

  2018年起,日照将碧海行动融入了新一轮“林水会战”,全面启动了退渔还海、修岸护海、治污净海、绿色养海和文化兴海五大行动,计划从2018年起至2020年止,3年投资67.1亿元,实现退渔还海5780亩,修复岸线21.8公里、恢复湿地6000亩以上,受损岸线修复率达到95%以上,规划建设4个新型渔业园区,升级改造渔业园区1900亩,新建海洋牧场5万亩。


文章来源:原刊于《中国自然资源报》20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