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芹等: 目前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1-04-23

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指协助受损和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恢复、重建和改善的过程。与森林、草地、河流、矿区的生态修复相比,海岸带生态修复起步较晚。国外学者在部分海岸带地区进行了生态修复理论研究、技术论证、综合管理等系统性工作,国内海岸带生态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模拟海岸侵蚀、退养还滩整治修复后的水动力条件变化;以及分析总结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项目的经验,开展修复工程效果评价等方面,对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政策演进特点、修复措施、效果和问题分析还缺乏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的演进过程,总结了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1目前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通过回顾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政策发展历程及项目进展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在海岸带生态修复领域还存在几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海岸带生态理念贯彻不够深入

一是体现在项目实施前期规划中。从我们已经实施的修复工程项目看,考虑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的人工修复手段多,以景观建设为主,自然恢复手段不足。同时,已经建成的景观栈道等,与自然资源的适应性协调发展的考虑不足。比如有的海岸带修复项目,为了突出市民亲海性,直接在礁石上搭建人工木栈道,破坏了海岸带的完整性。二是体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比如生境恢复过程方面,有的在没有查明生态系统退化机制的前提下就盲目进行整治修复,或者对现有的修复物种没有进行前期试验的情况下,就用于大面积的种植,导致修复效果较差。比如,早期我国的海岸带生境修复将引入外来物种作为丰富当地植被的手段之一,造成乡土植物多样性降低,打破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三是体现在项目实施后的评价上。根据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大都是把清退的养殖面积、清理的岸线长度、建成的景观广场面积等作为评价指标,鲜有从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提升或承载力提升方面提出评价效果和指标,对生态系统本身结构和功能的提高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明显欠缺。缺乏系统思维方法进行陆海一体化综合施策

生态修复绝不仅局限于植被修复和环境治理,应是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为目标的系统和综合修复。国拥有长达1.8万多km大陆海岸线,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视角统筹规划谋划海岸带生态修复工作的整体性不足。从沿海省、市层面看,很少有地区能够对管辖的海岸带和海域进行“一张图”管控修复,现有的修复方式还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个别岸段进行申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统筹规划。同时,在不同地区进行的修复工程中,所采取的环境整治、景观建设等手段大同小异,横向借鉴其他省市的修复手段居多,很多照搬陆域做法,种植单一物种树木、进行海域清淤等简单修复方式,导致修复结果“千岸一面”。这些修复不仅没有对海岸带生态系统起到积极作用,有的甚至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新的压力。总体看,各地的修复工程因地制宜考虑当地生态系统演进特征、科学选取参照系统创新性地设计生态修复路径的较少。修复效果监测及评价不够充分

目前我国实行的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中,对于生态效益的评估还大多以定性的描述为主,没有具体量化指标,从而难以进行生态系统修复后价值评估。效益评估方面,主要集中在海岸带整治修复效果的绩效考核评价上,具体包括产出、效益和满意度等指标,除了项目目标要求的将整治岸线长度、拆违面积、建设公众亲海平台等工程指标作为考核指标外,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没有定量考核指标,更多的是定性的表述,如“岸线稳定性提升、岩礁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典型岛屿生境得以保育恢复”,这也使得工程效果中生态效益恢复效果的信服力大大减弱。缺乏生态修复项目长效管理机制。项目管理往往随着项目工期的结束而终止,这种以“资金执行程度”为施工时间表的管理方式很难支撑保障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中长期的评估工作。

2优化海岸带生态修复管理的路径和建议措施

海岸带生态修复是维护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生态保障。面对当前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建议从加强海岸带生态修复管理角度着手,优化管理体系,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发挥“一盘棋”思想,做到系统修复

从立项开始就应充分发挥“一盘棋”思想,做好修复目标、过程管理、绩效评估、结果反馈等重点环节。比如在修复目标的确定环节,首先进行生态本底调查与分析,识别关键的生态胁迫因子,阐明生态系统退化演变路径,从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点着手进行修复,合理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修复目标,最大程度发挥修复资金效果。在过程管理的环节,结合国家和当地功能区划、保护区设置、海岸线利用类型、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等规划,在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下,针对不同岸线的破坏程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全过程监管。在绩效评估环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对修复海岸带的监测,进行短期、长期和远期的监测评估,科学地综合评价生态修复效果。在结果反馈环节,注重典型经验、教训的传播与积累,通过相互学习借鉴和观摩,将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经验进行推广,实现系统化区域化修复。创新生态修复技术手段,做到科学修复

加大对滨海湿地修复、海岸防护等修复技术的研究,利用多种修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改善生境措施、防灾减灾措施、环境治理措施等不同修复措施相结合,创造性开展植被修复、开发沙滩养护新技术等,促进科学修复。对生态演替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制,有针对性地对于处于不同退化阶段的生态系统进行科学修复。借鉴国外先进生态化的技术手段,更多地采用与生态系统相称的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在修复材料选取、生境植被种植等方面考虑经济成本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做到协同修复

改变目前以政府投资为主的资金投入形式,创新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方式方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海岸带生态修复。引导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整个项目过程,设置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技术专家、环境经济专家等不同学科组成的咨询顾问,对特定项目进行“把脉问诊”,及时制止违背科学的工程措施。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在生态修复的全过程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配合,避免制定的政策存在“先天漏洞”。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社区居民参与,设立“环境监督员”,成立环保志愿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自觉维护自然环境。

文章来源:节选自《我国海岸带生态修复的政策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措施》,原刊于《中国渔业经济》2020年05期

作者:于小芹,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博士;余静,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