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前沿问题与空间战略”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发布者:史卓然发布时间:2021-06-08

极地和太空都是关乎人类发展与国家利益的“战略新疆域”,在我国安全战略和外交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前沿领域。5月24日,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以“极地前沿问题与空间战略”为主题的第十七期中国海洋发展研究论坛在青岛举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台长严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杨剑、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赵进平作主旨报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主任杨惠根、空军研究院研究员刘博对报告进行评议。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出席论坛,极地法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刘惠荣主持论坛。

论坛现场

严俊台长主旨报告题为《南极昆仑站——地基最佳天文台址》,介绍了天文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以及优异地基天文台址需具备的要素,并从云覆盖率、大气消光、视宁度、红外背景辐射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南极昆仑站作为全球最佳天文台址的原因。昆仑站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区上的科学考察站,是探索动态宇宙的“时域天文学”、揭示暗物质暗能量本质的“高分辨/大视场天文学”、研究天体起源演化和搜寻地外行星系统的“红外/亚毫米波天文学”的理想之地,对于天文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关于我国南极天文的发展,他指出,应在日不落与星不落观测、气球与浮空器、空间态势感知等方面开展以我为主的极地合作,并逐步解决影响南极天文发展的越冬站、能源、通讯、极端环境设备可靠性等方面的困难。

严俊台长作报告

赵进平教授主旨报告题为《美国北极移动观测系统对我国未来政治、经济与国家安全的影响》,重点介绍了美国北极移动观测系统及其对我国的影响、我国的应对策略。北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巨大,美国正在构建的北极移动观测系统(AMOS),将于2022年完成系统的技术体系,可以实现冰下定位与导航、水下声通信、声-无线电中继通信、实时观测和目标探测,使北冰洋成为“透明海洋”。但对我国而言,在国际政治方面,AMOS系统将使我国军事舰船无法安全进出北冰洋;在经济方面,将使我国没有能力保护北极航线、北极资源等经济利益;在安全方面,也受到了美国的极大威胁。我国应以类似AMOS系统的开发应用为先导,适时介入北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自己的移动观测系统或反制系统,形成我国在北极的战略新格局。

赵进平教授作报告

杨剑院长主旨报告题为《大国北极竞争和北极事务新动向》,提出了“新疆域”包含的“三对矛盾”,即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人类活动不断增加和人类规则滞后的矛盾,俱乐部国家和俱乐部以外国家的矛盾。并在北极大国竞争政治、气候政治、环境政治背景下,分析了随着克里米亚事件、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特朗普政府北极政策的调整,北极国际政治态势呈现的变化,以及北极周边北美版块、北欧版块、俄罗斯版块八国的力量形势和当前战略。最后分析了美国挑起北极大国竞争的可能走向。

杨剑院长作报告

杨惠根主任在评议中指出,南极昆仑站是天文学和极地科学的大合作,十几年来,中国科学家在简陋的条件下取得了重大进展。此外,我国还有全球最强大的冰上运输能力,在极地考察的物资保障方面很有优势。关于北极事务国家战略,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和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都在国际上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杨惠根主任评议

刘博研究员在评议中指出,北极地区作为国家新的安全领域,关系到我国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从北极的科学研究到应用研究,对推进我国的安全建设有重大意义。此外,空间探测装备通常受限于对环境特性的认知,应展开空天地海一体化的因果链的研究工作。

刘博研究员评议

刘惠荣教授最后总结到,极地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在开展研究与合作的同时,地缘政治、大国竞争又关系着国家利益。从法律方面来看,如何把我国科学研究的证据应用到新疆域中新的国际规则的制定中,是值得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刘惠荣教授主持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第一海洋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的150余位学者,通过现场和线上直播的方式聆听了专家报告,并与专家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


    文:史卓然   图:陈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