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碳中和价值实现的对策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3-03-21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煤炭、冶金和化工等为主的基础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繁荣发展,与此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尤其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快速消耗,又进一步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将二氧化碳列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并指出全球变暖已经成为非传统安全问题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成为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的重要策略。我国政府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我国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不仅是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的变革,更是一场影响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建设“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了严峻考验。

然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一定时期内要依靠传统能源实现经济发展,短期内碳排放仍将处于上升阶段。按照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预测,2030年以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即便充分利用了新能源,我国达峰后每年仍有25亿t的负排放缺口。如此巨大的负排放缺口,无疑给碳达峰和碳中和带来了压力,同时对能源体系创新、能源技术创新、能源结构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海洋碳中和的开发潜力,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增加海洋碳汇等手段,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建立蓝碳标准体系及交易机制。2021年,生态环境部制定《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海洋及海岸带等生态保护修复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增效。发展海洋碳中和,成为我国全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现实需求。

一、加强政策顶层设计

海洋碳汇的价值和潜力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重要关注内容,尤其是盐沼、海草床和红树林的海洋碳汇项目得到了世界公认。因此,我国应尽快开展海洋碳汇行动方案制定、路线图设计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对海洋碳汇(固)碳量进行统计测算,加强海洋碳汇估算研究和固碳潜力评估,摸清每年的海洋碳汇底数,为未来开展海洋碳交易做好基础工作。制定海洋碳汇发展中长期规划,包括制定海洋碳汇产业发展规划、海岸带碳汇利用综合管理和海洋碳汇利用空间规划、海洋碳汇示范区建设规划等,把海洋碳中和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加快推进海洋碳汇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掌握海洋碳汇技术研发、计量、监测、交易的专门人才队伍,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施国际合作交流行动,深化与相关国际机构蓝碳领域交流合作,更好更快地推动海洋碳汇产业发展。

二、加强科研技术攻关

设立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科研专项,搭建条件平台。第一,增加海洋碳汇技术研发投入。例如,在海洋装备制造方面,整合行业内产学研资源,实现潮汐能装备、波浪能装备、潮流能装备等方面技术突破,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第二,推动渔业碳汇的技术研发,加强贝类养殖、多营养层级养殖系统和海洋牧场等固碳和储碳的技术研究。第三,加强海洋生态修复研究,重点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海岸带生态修复、河口滩涂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恢复海洋生物生活环境,为发展海洋碳汇提供科技支撑。第四,加强碳收支计量研究,实现碳交易的可核查、可报告、可监测,包括海水物理固碳、海洋生物固碳、微生物固碳的基准线、方法学研究,以及碳泄漏、额外性等碳汇计量方法和评估标准研究等,为开展海洋碳汇交易提供技术规范,推动海洋碳汇交易发展。

三、加强海洋碳中和产业发展

基于碳足迹的捕捉,大力实施低碳技术,推动低碳技术产业发展壮大。首先,大力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包括海上风力发电、潮汐能发电等。针对港口、船舶、海洋工程、滨海旅游的污染问题,加快绿色航运、海洋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和海洋生态服务业发展,助力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其次,推动渔业碳汇产业发展。构建空间布局优化、生产方式低碳、产业结构合理的绿色集约型水产养殖产业链。鼓励开展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海水养殖生产,包括海藻和海草养殖、海洋生态种业等。尤其是大力发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以及海洋牧场,推进海水养殖向深海、远海拓展,实现陆海统筹的生态固碳养殖模式,不断扩大海洋碳汇量,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促进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蓝碳示范企业培育行动,坚持本地企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并重,加大资金、项目、人才等支持力度,打造蓝碳示范龙头企业,带动碳汇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形成集群效应。最后,促进蓝色金融产业发展。创新碳金融产品,在证券市场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进入海洋碳汇产业,引导海洋碳汇产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支持和服务海洋碳汇经济发展。丰富银行绿色信贷产品,拓宽海洋碳汇产业融资渠道。建立各类投资主体广泛参与的海洋碳汇产业发展基金,为海洋碳汇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加速碳汇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变。

四、加强陆海统筹生态管理

首先,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海洋碳汇建设的核心,只有不断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加强陆海统筹的生态资源修复,海洋碳汇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其次,加强海洋污染治理、海岸带环境综合整治、近岸海域水环境治理、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增强海洋碳汇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再次,做好与国家重大战略、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等的统筹衔接,推动与生态补偿、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领域工作的有机融合。最后,开展全国海洋碳汇监测、调查和评估工作。按照试点先行、总体部署原则,开展全国蓝碳储量和年埋藏速率监测评估,加快建立蓝碳生态系统监测评估业务体系,完善海-气通量监测评估业务体系和数据管理平台,持续组织开展蓝碳相关调查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蓝色碳汇是目前已知的最关键和最高效的碳汇之一,为渔业、旅游业和沿海经济提供了有价值的生态系统服务。但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污染导致蓝碳消失速度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生态系统的消失速度都要快,因此,加强海洋与海岸环境的综合管理,实施陆海统筹的海洋碳汇保护和恢复模式,将会成为最有效的实现海洋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机制。尤其是海洋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把资源变成资产、把资产变成社会财富的海洋碳中和发展之路,将成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章来源:节选自《中国海洋碳中和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原刊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作者:高学文,系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