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梦孜等:全球海洋经济评估与未来发展趋势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3-03-23

海洋经济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表现有所不同,从统计角度进行比较也有一定难度。但总体而言,从全球发展态势上看,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愈加明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各国海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鉴于前述分析的在海洋经济方面的统计数据差异,难以就各国的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在数据上进行全面比较,笔者从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的政府网站、海洋统计年鉴、海洋经济数据库、以及各国海洋经济研究成果中集中搜集相关数据,从海洋产业规模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海洋经济就业规模及其占比,这两个维度考察海洋经济的贡献(表1)。

通过表1的横向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从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来看,中国占据优势。中国、美国、欧盟属于第一梯队,海洋经济体量较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属于第二梯队,经济规模总体相对较小。中国海洋经济规模2014年首次超过美国,此后两国之间的规模差距逐渐增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增长依然强劲,而且发展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未来中国在世界沿海国家中的海洋经济地位将不断提升。

其二,从海洋经济占GDP比重来看,各主要海洋国家的差异非常突出。海洋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在不到1%到20%之间。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这些国家之间海洋活动的重要性和数据可用性方面的存在差异;在统计方法、定义、评估年份和研究范围等方面存在的重大差异,包括哪些海洋工业被包括在内,哪些被排除在外;由于官方、半官方、学者等不同统计数据来源造成的差异。大多数国家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是由个人和学术团体、负责管理海洋的政府部门开展的,中国、新西兰等国家由政府机构相关部门负责,美国、加拿大和爱尔兰等国的相关研究由外部咨询专家和学术团体提供研究报告。

  

表1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图片

注:FTE(full-time equivalents),全职人力工时;“--”表明各国研究报告中未涉及该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03亿人,2018年就业人数为7.759亿人,2018和2016年两处“就业占比”由笔者计算所得。


其三,各国对海洋经济的依赖程度不同与其经济多样性密切相关。一国如果工业化程度高且经济具有多样性,其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一般较低。爱尔兰的海洋经济贡献率占比不足1%,美国、欧盟、加拿大、新西兰海洋经济贡献率占比不足2%,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海洋经济贡献率在4%左右,而印尼、越南等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其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反而较高。小海岛国家,或者是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其经济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与依赖性,“靠海吃海”特征明显,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就更加突出。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为例,其两亿美元左右的渔业产值占国家GDP10%的份额,而仅有1000万美元左右渔业产值的库克群岛也十分倚重渔业,其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到了约为6%。

二、全球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经济已高度渗透到一些国家的国民经济体系,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构成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未来,全球海洋经济发展可能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第一,海洋经济增长潜力超过全球整体经济增速,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扩大。从产值和就业两方面来看,以海洋油气、港口航运、海洋旅游和海洋渔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成为包括欧美发达国家、亚太发展中国家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来源。2018年6月欧委会发布的首份欧盟蓝色经济年度报告指出,欧盟蓝色经济发展动力强劲、潜力巨大,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9年5月欧委会发布的第二份蓝色经济报告指出,欧盟六大海洋产业———沿海旅游业、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石油天然气、港口仓储、造船修理、海运业等2017年总增加值(GVA)增长到1800亿欧元,较2009年增加8%;总营业额为6580亿欧元,增加11%;直接雇佣400多万人,增加7.2%。2020年6月,欧盟发布的《2020年度蓝色经济报告》指出,尽管2020年沿海及海上旅游业、渔业及水产养殖业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严重影响,但总体上看,蓝色经济对绿色复苏的贡献仍旧潜力巨大,发展趋势依旧向好。2019年,欧洲的海上风电总装机达45兆瓦,约占全球的70%。预计2020年至2022年之间还将增加装机300兆瓦。截至2019年底,欧洲海洋能产业上下游供应链有430多家企业,为欧洲海洋能产业创造了2250个就业岗位。一些重点产业,特别是海洋油气、海洋旅游、港口航运业的重要性突出。

在经合组织(OECD) 2016年发布的报告中,通过对169个国家的海洋经济数据库进行初步计算,全球海洋经济产出达1.5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增加值的2.5%(约590亿美元)。从构成上看,海上油气占海洋产业增加值近34%,其次是海洋和沿海旅游(26%)、港口活动(13%)、海洋设备(11%)、水运(5%)、全球海产品工业鱼类加工(5%)以及造船和修理(4%),而工业捕捞渔业(1%)、工业海洋水产养殖(0.3%)和海上风能(0.2%)所占份额较小。若将手工捕捞渔业(主要在非洲和亚洲)所产生的附加值估计数包括在内,将使捕捞渔业总额再增加数百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海洋经济对全球GVA的贡献额可能会翻一番,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海洋水产养殖、海上风能、水产品加工、船舶修造行业将呈现尤为强劲的增长。

第二,全球海洋产业发展格局加快调整,海洋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这在造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金融、航运、滨海旅游等诸多海洋产业中都已经有所体现,而且未来和可能保持这种发展态势。原因在于:一是亚洲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中国、韩国、日本的造船产量已经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75%,韩国的钻井船占国际市场的80%左右。二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各国已经成为世界海洋渔业发展的佼佼者。2016年,亚洲水产养殖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超过89.4%,中国、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和泰国等国家成为海产品的主要供给国。三是世界海运贸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亚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装货区和卸货区。2019年英国劳氏日报发布的全球集装箱港口排名前十,中国港口占了7席。这些动向为亚洲地区成为全球海洋经济新的中心创造了条件,也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及成功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历史机遇。

第三,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创新驱动日益成为海洋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海洋新兴产业高度依赖高新技术,需要创新驱动来取得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在海洋科技方面,突出重要的领域有两个:一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海洋新兴产业中高风险、高投入但回报最快的行业,一直受到欧美各国的重视。美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积极在全球收集、筛选优质海洋生物资源,建立资源养殖基地。据经合组织统计,2017年欧盟蓝色生物技术产业规模达到46亿美元。二是海洋可再生能源。在全球气候变化压力下,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已经成为需要全世界共同面对的挑战,化石能源燃烧所带来的污染,迫使世界各国急切需要寻找绿色能源取而代之。全球海洋能储量巨大,海上风能资源丰富,适合大规模开发,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预计到2030年全球海上风电就业人数将达到43.5万人,其中欧盟占比将达到56%,其次是中国(23%)、美国(20%)。深海石油、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和“可燃冰”等深海资源开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美日韩等海洋大国争先恐后地掀起“蓝色圈地”运动。

第四,地区一体化规则有望成为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对外路径是利用“海上丝绸之路”并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东盟国家之间加强在海洋低敏感领域的合作,共同发展海洋经济。各种类型的自贸区协定磋商、贸易便利化进程加快,陆海经济的统筹互动,自由化规则安排产生的激励效应,特别是于2022年1月1日生效启动的亚洲区域伙伴关系协定(RCEP),15个成员国总人口达22.7亿,GDP达2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5.2万亿美元,以上三个方面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均在30%左右,势必将为地区国家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与合作提供新的内驱动力。业界认为,RCEP对海洋相关产业意味着巨大的商机,比如中国进出口90%通过海上进行,这将有力促进船运、物流、港口、造船等行业的发展。


文章来源:节选自《全球海洋经济:认知差异、比较研究与中国的机遇》,原刊于《太平洋学报》2022年第1期

作者:傅梦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兰芬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