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第二十三期中国海洋发展研究论坛暨“2023中国海洋文化传承发展高峰论坛”在集美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心联合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集美大学共同主办。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集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谢潮添出席论坛并讲话。论坛开幕式由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副院长王惠蓉教授主持。
谢潮添副校长在欢迎致辞中指出,如何传承和发展好海洋文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学校加强海洋特色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也是本次论坛的主旨。集美大学传承陈嘉庚先生“兴海洋、挽海权”的办学育人理念,是我国最早培养航海水产人才的学校之一。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发挥特有的“海、闵、台、侨”海洋文化特色优势,积极致力于海洋文化教育研究。真诚希望与会专家为学校海洋文化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多提宝贵意见。
集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谢潮添致辞
潘新春理事长首先代表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对论坛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他提到,我国正在创造新的历史,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即中国式现代化,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海洋内容。我们对海洋文化最好的传承就是创造新的海洋文化。各位学者要将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尽快转化为话语优势、文化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使海洋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源泉。最后,他建议学者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海洋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三个方面着力,推进海洋文化发展研究。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潘新春致辞
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在致辞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海洋文化,诸多历史事迹彰显了中华海洋文化发展的强盛。本次论坛汇集名家、聚焦观点、启迪智慧,共谋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大计,具有很大影响力以及重要意义。中心以“打造中国特色海洋高端智库”为目标,围绕海洋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十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希望更多的优秀学者加入中心研究工作,共同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中心常务副主任高艳致辞
论坛主旨报告由集美大学国家重大学术工程主持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曲金良教授主持。原国家清史办主任卜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林坚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马自力教授、福州大学苏文菁教授、上海社科院蔡丰明研究员、海南大学阎根齐教授、广州大学王元林教授分别作了主旨报告。厦门大学王日根教授对报告进行点评。
集美大学教授曲金良主持论坛主旨报告
卜键教授报告题为《东北海疆历史与现实的人文观照》,简述了清代东北海疆的基本情况,我国失去东北海疆的内因和外因,以及相关历史问题。提出历史研究要仔细记录、谨慎阐述,在表现领土、人力的积极作用时要避免单一简单的表述。
林坚教授报告题为《海洋复杂系统与海洋管理哲学问题》,提出海洋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需要确立海洋管理哲学的理念,通过构建海洋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科学、系统、全面认识海洋,从而开发利用海洋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
马自力教授报告题为《关于中华文明的类型与文学风貌多元一体的思考》,提出多元一体的特征贯穿中华文明的主线,以中原为核心的农耕文明、以北方边疆为主的农牧文明以及以港口为中心的海洋文明组成了中华文明的类型。并通过多项考古和文学实例,证明了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古老基因。
苏文菁教授报告题为《中国海洋族群的融合与形成》,从中国滨海区域的原住民、北方南来汉人的融入、自海上来的其他族群、滨海区域之间的族群迁徙四部分,讲述了中国海洋族群的变迁,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南来汉人以及海上来的其他族群在东南沿海区域的融合。
蔡丰明教授报告题为《从鱼盐之利到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海洋观的发展与演变》。讲到海洋观是从精神层面研究海洋,中国的海洋观是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演进的,其轨迹是敬畏-探索-利用-依存。并从海洋神话、徐福东渡、鱼盐之利、海上航运、郑和下西洋、海洋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对四种海洋观进行了具体论述。
阎根齐教授报告题为《更路簿研究五十年》,总结了五十年来我国学者对更路簿研究的几项重要成果,以及海南更路簿与福建针路簿的来源与区别。当前更路簿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内容更为丰富,同时受到国家重视,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好时期。
王元林教授报告题为《广东海洋文化与海上丝路的丰富内涵》,介绍了广东海洋文化的独特属性,而在商贸基础上形成的平等交流的海上丝路文化,应当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并进一步分享了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的工作成果和工作设想。
下午,召开四场分论坛。
分论坛一: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成就与当代价值
分论坛一由人民出版社副编审翟金明主持,福州大学苏文菁教授点评。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琪教授介绍了中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总结了从观念-话语-国家意志-制度的四重转化历程;闽南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林大志教授讲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以及漳州月港对海洋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海南大学焦勇勤教授介绍了《韩振华全集》编纂的价值与意义;闽南师范大学邓文金教授分析了月港海丝文化的诸多历史意义;福州大学阮诗云副教授以快速机帆船“卡蒂萨克”号的历史故事谈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中英茶叶贸易;福州大学郑颖老师从三杉隆敏所著的《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探讨“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内涵。
分论坛一报告现场
分论坛二:海洋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
分论坛二由山东省社科院徐文玉老师主持,中国海洋大学王新艳老师点评。闽江学院史玄之副教授分享了船政文化对福建捍卫海洋国土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闽侨智库闽江学院研究中心刘琳研究员阐述了福州船政文化的古迹调查与考证;华侨大学陈金华教授分析了泉州滨海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建议;厦门大学周杨教授讲述了公众考古视野下滨海古塔资源的状况及其对文旅开发的作用;清华大学佘雪琼老师以天一信局和王顺兴局为例分析了侨批局的家族企业制度和国际化经营模式;福州大学李莹老师聚焦新加坡街食文化探究东南亚饮食中的福建海洋文化遗产;集美大学研究生晋静辉以湄洲岛妈祖为例报告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妈祖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分论坛二报告现场
分论坛三:海洋文学、艺术与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分论坛三由中国海洋大学王琪教授主持,海南大学焦勇勤教授点评。首都师范大学冷卫国教授分享了古代中国的海洋神话与海洋想象;集美大学陈曼君教授从塞擦音的角度分析了南方汉语、侗台语、南岛语的亲缘关系;闽南师范大学张小琴教授讲述了李贽的性格特征、家族背景及其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文化精神;集美大学王艳萍教授报告了英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中国海洋大学马卫星博士论述了轮船航运与东亚海域都市社会的形成;集美大学研究生杨晨曦报告了现当代海洋文学中的海洋意象演变与价值;集美大学研究生孙琦蓉从中国海洋电影角度分析了当前海洋叙事进程。
分论坛三报告现场
分论坛四:海洋文化发展与人才培养
分论坛四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出版社原总编沈悦苓主持,集美大学罗施福教授点评。集美大学庄莉红副教授报告了龙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集美IP的构建;集美大学研究生郑诗颖论述了闽南传统建筑中的海洋意识表达;集美大学陈伟彬副教授分享了将海洋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经验;集美大学何伟琼老师介绍了海洋教育基地建设与海洋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集美大学学生洪奕桐报告了“海洋文化产业+素质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集美大学研究生赖清以集美大学妈祖故事系列活动为例探讨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路径。
分论坛四报告现场
最后,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院长郑亮教授致闭幕辞。他指出,论坛主旨报告展示了海洋文化的文、史、哲传统深度;四场分论坛展示了海洋文化多学科交叉、多视角鸟瞰、多方位诠释的学术厚度;老中青三代学者交流展示了海洋文化未来可期的前景广度。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集美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海南大学、福州大学、广州大学、闽南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等单位从事海洋文化、海洋历史、海洋文学、海洋哲学研究的知名学者,以及集美大学师生共百余人参会。
撰稿人:陈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