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志杰等:建设海洋强国昭示中国走向海洋的逻辑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4-01-05

建设海洋强国是历史的必然。“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海洋事业关系民族危亡,关系国家兴衰。对中国而言,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首先要明确目标,在学习借鉴近代以来西方海洋强国经验的同时,打造更全面、更完整、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战略。

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中国进行海洋强国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海洋领域“大而不强”的问题。与近代西方提出和发展的海权概念不同,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不再过分强调通过发展海洋军事力量控制海洋,而是希望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合作交流、保护海洋生态、建设现代化海军作战体系等,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具体可以表述为四个“转变”,即“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以实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

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政策,使得国运衰落,国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丧权辱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发展大势,在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也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机遇,而这与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走向海洋、发展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近代中国没落的原因之一在于没能走向海洋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人类第一次通过海洋建立全球性的联系。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方国家依托于海洋迅速崛起,一度成为引领世界的主要力量。尽管西方崛起根源于工业革命,但是海洋提供的便捷化途径,帮助西方国家真正走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他们通过海洋传播文化、发展经济、掠夺殖民地、倾销商品,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可以说,西方的海洋文明推动西方国家走出欧洲、走向世界,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四处侵略、殖民其他国家,使得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被迫打开国门,遭受剥削与欺侮。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通过海洋向清王朝发难,在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中,中英双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的大门被迫敞开,中国被动融入世界市场,成为西方打造的存在差序格局的“中心—外围”贸易结构中的外围。中国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并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疏远海洋、漠视海洋。

从历史资料考证可知,在中国近代,国家层面涉及海洋的事项很少,中国虽海域辽阔,但却很少开发和利用海洋。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内陆国家。”在中国古代甚至是近代,海洋的战略地位不及陆地,这一方面与中国自古以来屡遭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农业社会安土重迁思维的局限性,加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海上来到他们国家的一切外国人抱有反感,而且并非毫无根据地把他们同那些看来总是出没于中国沿海的海盗式冒险家相提并论”,所以,中国人对海洋的漠视和排斥是根深蒂固、由来已久的。“按照历史传统,海上势力的强大永远是同自由结合在一起的,但近代中国落后的海洋观念,不仅严重束缚了中华民族向海发展的进取精神,也使得近代中国因疏远海洋而走向没落。

二、当代中国的发展主要通过海洋实现

海洋成为近代西方国家崛起的重要助力,强大的海上力量不仅是夺取制海权的重要保证,也为西方殖民者占领殖民地、掠夺财富、倾销产品等提供重要途径。海洋四通八达,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有利于西方文化的输出以及影响力的拓展。“对于一种地域性蚕食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马克思的这段话,不仅是对沙皇俄国意图控制出海口的形象描述,也是对近代以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霸权国家控制海洋、称霸海洋意图的描述。

但对于中国来说,走向海洋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即维护国家利益和发展国家经济,而这些都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是民族复兴的根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开始实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得益于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得到快速发展,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等理念,集中精力谋发展,积极推动对内经济搞活、对外扩大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并通过发展贸易特别是海洋贸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联系,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和繁荣,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为顺应潮流,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新时期中国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是主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主要标志是“复关”和“入世”。改革开放后,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不仅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打开了发展的格局,而且积极恢复在国际组织中的席位,包括谋求恢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又启动了“入世”谈判,并最终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融入全球化。在这一时期,我们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二是主动为世界发展提供机遇,主要标志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逐渐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013年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这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包括陆上和海上两条路线,也是推动中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标志。“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是“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机遇。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实践充分证明,对外开放的扩大与中国走向海洋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也全方位彰显了海洋的区位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说,当代中国的全面发展要通过海洋来实现,全面经略海洋,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保证。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海洋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中国走向海洋,要着眼于海洋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文章来源:节选自《建设海洋强国与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海洋叙事的两个维度》,原刊于《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

作者:成志杰,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袁翠萍,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