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亮等:中国构建南海国际话语权的实践

发布者:陈嘉楠发布时间:2024-05-13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家形象日益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赢得国际社会理解与支持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在南海问题上,通过主流媒体发声、发布政府立场文件和外交声明、国家和地方立法、学术成果发表、驻外大使署名文章、中国外交部门户网站开设南海问题专栏,与他国的联合声明、在国际场合的立场宣示、与相关方的磋商和谈判、借助第三方的意见表达、通过联合国系统寻求合法性支持,以及政策行动加持等路径做法,及时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对外介绍南海政策主张,有效地引导国际舆论走向,有力地彰显了中国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维护海洋权益的意志和决心。

一、利用主场外交优势,营造南海“和合”氛围

主场外交具有巨大的国际宣传价值。中国日益重视主场外交,打造了以中国为聚焦点的舞台,宣传了中国理念、中国主张,形成了中国话语的全球传播渠道。譬如,利用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二十国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在中国举办的有利契机,中国生动展示了其主场外交能力。

南海是全球重要的海上通道,是经济活动最繁荣的半闭海之一,也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家园。多年来,地区国家就管控争议、增进互信、推动合作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实践和经验。值得一提的是,20224月,习近平主席正是在旨在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凝聚正能量的高层对话平台——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应对国际安全挑战、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博鳌亚洲论坛也正是从2014年起更加关注安全议题,专门举办南海主题分论坛,通过把握议程设置和舆论导向的主动权,精心安排开门会与闭门会环节,通过对话就凝聚各方共识、推进海上合作、管控南海危机、构建地区秩序、谋求南海的和平稳定繁荣发出地区国家的声音。

二、以外交立场声明等多种形式,纠正南海虚假叙事

新闻传播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律,信息发布越早、越快、越多、越准,就越能抢占舆论制高点,越能赢得信任。例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就曾多次就南海争端中的摩擦事件、偶发事件照会联合国秘书长,转去中国的立场文件,并要求秘书长将该文件作为联合国大会文件散发给全体会员国。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就此举行多场媒体吹风会,加强舆论引导以及对民族主义情绪的疏导,最大程度上规避了国内类似钓鱼岛争端而引发的游行示威活动。

再譬如,菲律宾单方面提起南海仲裁案,中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菲律宾共和国所提南海仲裁案管辖权问题的立场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等数份官方立场文件,有力地表达了中国坚定维护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意志。20165月,外交部更是集中精力,在一周时间内连续举行数场中外媒体吹风会,边界与海洋事务司、条约法律司的主要负责人介绍中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立场,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南沙岛礁建设等做出及时澄清,并就国际舆论中的片面观点予以驳斥。除此之外,中国驻外大使也先后在当地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重申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三、利用发言人制度,及时传递南海权威信息

1983年外交部首创发言人制度,140年来发言人制度已成为中国及时向外传递权威信息最重要、最正式的制度之一。从20119月,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调整为每周5次,发言人能够更加及时地就中国外交理念、重大外交行动、国际地区热点问题、重大突发事件等阐释政策、表明立场、答疑解惑。近年来,外交部发言人围绕南沙岛礁建设、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南海航行自由、“南海行为准则”(简称“准则”,COC)磋商等议题主动释放涉南海最新动态和权威信息,及时纠正了不实言论。以南沙群岛陆域吹填为例,中国政府于2013年起在不影响航行自由的前提下,对所控7个岛礁实施扩建工程。中国正当合理行为却引起了域内外国家的强烈反应,并且大肆炒作和指责中国。从20152月初,外媒开始密集报道中国在南海陆域吹填的进程,惊呼中国岛礁建设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外交部发言人陆慷主动释放消息表示,中国在南沙群岛部分驻守岛礁上的建设将于近期完成陆域吹填工程,岛礁建设的下阶段建设中除满足必要的军事防卫需求外,更多的是为各类民事需求服务,以更好地履行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此外,国务院新闻办、外交部、国防部以及解放军战区等相关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实施联动与协调的能力也显著提升,尤其在针对美国所谓的“航行自由”、菲律宾船只非法侵闯仁爱礁、黄岩岛等议题上积极配合,相得益彰。

四、构建多层次话语体系,提升南海话语传播效力

2016年菲律宾南海仲裁裁决出炉之际,国际各大媒体集中播发相关新闻,一些西方媒体趁机发布不实消息和荒谬言论,误导海外舆论。与此同时,中国积极策划,与西方媒体针锋相对展开舆论斗争。

第一,围绕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开展庭外斗争。中国涉海智库在仲裁裁决出炉前夕主动出击,先后在日本、荷兰、美国等国举办系列学术活动,引导舆论。2016624日,中国南海研究院访日团在日本记者俱乐部举行记者会,就南海问题回答提问。626日,中欧相关机构在海牙联合举办南海仲裁案的学术研讨会。尤其是75日,中美多家智库在华盛顿共同举办南海问题对话会,中国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发出了南海仲裁案裁决“不过是一张废纸”的“最强音”。通过一系列学术会议向国际社会说明了中国坚持“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的缘由,营造了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及时且具有特殊意义。

即使仲裁裁决出台后,中国进行的庭外斗争也从未停滞。中国社会组织、知名专家学者同时在海内外学术平台发表大量时评和学术文章反驳仲裁裁决。中国国际法学会出版中英文版本《南海仲裁案裁决之批判》,全面批驳仲裁庭的越权管辖与裁决的非法性的问题。《中国国际法论刊》以专刊形式出版该报告英文本。中英机构联合研究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裁决的法律批判》在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全文线上发布,其“第三方”视角和通过境外渠道出版等创新方式极大提升了批驳裁决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此外,主流媒体作为西方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之一,新华社连续八论南海仲裁案及南海问题,并以“南海七日谈”形式评论“历史天平上的南海仲裁案”。上述做法针对性强,有力揭示了南海仲裁案裁决在事实和法律方面的重大谬误,有效化解负面舆论、放大正面效果,对于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中国南海立场起到了增信释疑的作用,有力配合了中国开展外交斗争。

第二,多视角、有针对性主动回应不实言论。在南海问题上,一些西方媒体不遗余力地刻意制造“新闻”,试图用谎言掩盖真相,用偏见误导舆论。中国政府、智库和媒体积极行动,更加坚定、清晰和系统地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及主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猜测和误解。

2016年起,中国智库就开始撰写美国、日本的军力报告,以中英文版本同时向国内外公开发布,用数据和事实回答“到底是谁在南海搞军事化”“谁在破坏南海的和平与稳定”等问题,起到了正本清源的功效。20161月和5月,中国全国人大、中国记协还专门部署记者会,就南海问题专题同境外媒体面对面交流。20171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亚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书,首次主动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对亚太安全的主张,直面此前外界诸多曲解和误解,大大提升了中国安全政策的透明度和开放性。其中,针对南海议题也系统化、条理化地阐述具体原则。此外,20177月,南海主题宣传短片登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国内外专家学者、政要、高级外交官相继出镜。与以往常规做法不同,视频选用碧海蓝天的美丽画面展现了南海诸岛的秀美风景,同时清晰讲述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的历史经纬,并逐步确立了无可争议的主权和相关权利,展示了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这些措施和做法,既反映了中国更加自信与开放的姿态,同时又主动宣介了中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政策主张,总体上能得到国际社会和众多传媒的理性评价。

第三,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同步加速提升。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大量社交平台的使用,话语传播的方式、速度和广度都发生了巨变,即时性、同步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凸显。强大传播平台和渠道媒介是提升话语影响力的硬件基础。中国传媒界也持续发力,国际传播海外布局初具规模,传播手段和渠道日益丰富,形成了良好的外宣态势。中央电视台设立北美分台,改版并成立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之后在国家层面整合成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优化资源、聚集人才,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应运而生,一大批新媒体矩阵应运而生。舆论引导能力和对外宣传能力不断提高,通过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解读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并录制成视频播放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种新常态。诸如《解读中国》南海特别节目、《中国南海的史与今》都曾在国外社交媒介上播放,引起强烈反响。

 

文章来源:节选自《中国构建南海国际话语权:实践探索与未来进路》,原刊于《东北亚论坛》2024年第1

作者:罗亮,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吴士存,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南京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