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洋大省,浙江肩负着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全国首个省级海岸带规划“一张图”管到底;立体分层设权、海地联合出让等多项全国首创;一批像三门县一样“啃”高效用海“硬骨头”的案例,浙江已有不少……
对浙江来说,高效用海,不是文件里的概念,而是实打实的解法。近年来,浙江进一步完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加强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让每一寸海,都生出“黄金”来。
历史围填海的“重生记”
“以前这里荒着,现在成了‘香饽饽’!”笔者走进位于台州椒江的一片现代化产业园。两年前,这片区域还是闲置的历史围填海地块,杂草丛生。
变化始于2023年。浙江在全国首创历史围填海“集中连片论证、分期分块出让”政策,在沿海县市开展试点,积极推进试点工作,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梳理出符合规划的连片地块,引入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经过不断努力,浙江在全国率先完成历史围填海现状调查、依法从快推进违法用海处罚、编制报送全省处置方案等工作。此外,浙江在全国首创“历史围填海区域水系绿化公共用海管理范围划定”等政策制度。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引导重大项目在历史围填海区域集聚,释放围填海存量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努力推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截至目前,浙江历史围填海综合利用率达40%,工业项目用海占比达到54%,拉动投资1300多亿元,实现了历史围填海从“包袱”到财富的蝶变。
招拍挂“一网通”背后的速度
2025年3月的一个上午,宁波前湾新区一宗海域使用权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两权合一”出让项目在浙江省自然资源智慧交易服务平台海域使用权交易系统挂牌成交。
大屏跳出成交信息:一宗面积为163亩的海域使用权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两权合一”出让项目以5701万元成交,使用期限为50年,全程线上操作,不仅透明高效,而且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继2012年、2013年在全国率先实行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后,浙江按照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平台、统一信息公开、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数据交汇的原则,又在全国率先探索省域海洋资源统一市场建设。
2024年12月起在台州、宁波试点开展海域使用权统一网上交易,变线下、分散出让为线上、统一出让,形成更活跃、更高效的海域使用权交易市场,已累计出让15宗海域,面积4325亩,成交金额1.73亿元。
海域使用权网上交易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海域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推动海域资源保值增值、节约集约利用、高效有序配置。同时,依托浙江省自然资源智慧交易服务平台,加快信息技术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助力自然资源管理能力提升,打通从海到地后续全流程、全周期管理与服务,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这片海,能‘叠’起来用”
站在宁波象山港的海堤上,眼前的海域,上层是成排的风力发电机,中层漂浮着养殖网箱,海底则铺设着电缆管道。“同一片海,三层‘折叠’,企业省了成本,渔民多了收入,生态也没破坏。”象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指着海面,语气里透着自豪。
这一幕,是浙江探索立体用海的缩影。在浙江的一些特定海域,这种立体用海模式充分利用海域垂直空间,提高了海域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了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干扰。
促进海洋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着力提高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这是每个沿海省份的必经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浙江首创“空间折叠、资源扩容”浙江经验,全省域、全领域推行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2023年,浙江制定海域立体分层技术规范省级地方标准,深化地方实践,形成“海堤+码头”“光伏+温排水”“海底电缆+码头”“管道+排水口”等立体复合利用模式,探索“风电+养殖”“海堤+旅游娱乐+养殖”等功能融合发展模式。累计审批海域立体设权项目180个、确权面积约16.5万亩,推动海域资源从平面二维、单层空间、单个项目向立体三维、多层复合、产业融合转变,实现企业效益增加、海洋资源增值与海洋生态保护“三赢”。
低效用海的华丽“逆袭”
三门县健跳港,焊花飞溅。一艘万吨级货轮正在改造,岸边是新扩建的码头。
“半年前,这里还是几家小造船厂的‘散乱’作坊。”三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名工作人员翻开台账:通过对低效用海有机更新,19家企业整合为5家,盘活海域4800亩,亩均产值从50万元跃至250万元。
“最难的是说服老厂主。”这名工作人员回忆。
政策宣讲会上,有人拍桌子:“凭啥要我搬?”
县里成立专班,挨家算账:“集中入园后,政府配套污水处理厂,环保达标了,订单也能接大的。”最终,首批企业搬迁后产能翻番,还引来新投资85亿元。
截至目前,三门县已开展低效用海有机更新的船舶企业有19家,盘活低效用海20宗,丰富了优质项目引进渠道,实现经济效益和治理能力双重提升。
2022年,三门县制定了《三门县临港船舶低效用海有机更新试点实施方案》,并开展试点工作。通过改革试点引领,积极促成多部门协调合作,通过港口用海利用和分宗变更转让,盘活低效用海产业,将“问题存量”转变为“发展增量”,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为基础设施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用海保障,用海空间大幅拓展。
不仅如此,自2022年7月浙江启动临港船舶低效用海有机更新试点以来,三门县按照“调重点+简流程+促效率”的改革思路,优化审批路径,项目论证时间从3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审批时限从过去“海转地”模式的平均12个月,缩短至现在“集成并联”模式的平均3个月。
在高效用海试点的推动下,浙江海洋产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始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措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同时,浙江在高效用海试点过程中,加强了对海洋产业的监管和服务,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效率和水平,为企业营造了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浙江在高效用海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未来,浙江将持续推进海洋资源高效利用,不断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浙江国土资源》2025年第7期